发布时间:2022-03-13 15:38:45来源:职场
来源:精读(ID:Jingdu999)
推荐:职场(ID:zhichangbianjibu)
Staffers
01
近几年,“打工人”猝死事件频发,类似新闻每上一次热搜,都会掀起一轮关于加班的讨论。
比如,上海一位姓赵的95后设计师,前阵子被曝在出租屋内猝死。
虽然赵先生的公司三连否认:非工作时间、非工作地点、非工作原因,但网友还是从他生前的聊天记录中发现了他的大量加班记录。
除了赵先生自己记录的,每天工作几乎10小时以上,在和朋友聊天中,赵先生也多次提及“加班”、“熬夜”、“通宵”、“死亡”等字眼,让人不由得怀疑,赵先生的猝死和加班脱不开干系。
加班,似乎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隐形杀手”,许多年轻人受此困扰,却又逃不出加班的宿命。
不久前,36氪发布了《2021年年轻人加班报告》。数据显示,每天加班和经常加班的年轻人占比达76.1%,超3成年轻人从未准点下班。
尽管有95%的90后职场人不想带电脑回家,但现实是,66%会带电脑回家加班,仅1成年轻人下班后从不加班。
人们因此打趣:“下班了,但没完全下”、“所谓下班,只是回家上班”、“我下班了!我装的”…
不过,加班都是因为工作太多吗?也不全是。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老太太寄明信片的故事:
一位老太太要给侄女寄明信片,她用了1个小时找明信片,1个小时选择明信片,找侄女的地址又用了30分钟,1个多小时用来写祝词,决定去寄明信片时是否带雨伞,又用去20分钟。做完这一切,老太太劳累不堪。
而同样的一件事,一个工作特别忙的人可能花费5分钟在上班的途中就顺手做完了。
为什么不同的人,做同样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会这么大呢?
归根结底还是差在了效率上。
当然,这里说的,是在工作安排适量情况下的效率,因为工作超量导致频繁加班,最后损害身心的情况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Staffers
02
工作适量导致的加班是什么情况呢?
比如,你明知今天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要完成,但早上却总是优先处理一些不重要的琐事,等到快下班时才开始赶任务,最后,因为时间不够用,你不得不加班。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篇策划案,只需要2个小时就能完成,但因为时间充裕,于是忍不住在网上东游游、西逛逛。直到最后一刻,心里有了交任务的紧迫感,才能静下心来,急急忙忙完成草稿。
但最后草草完成的任务,多半不尽如人意。
于是,你每天看似忙碌,却丝毫不见长进。
《深度工作》中指出:
高质量的工作=时间投入x专注度
就算你从早上8点加班到晚上10点,每天工作整整14小时,最多只能证明你勤勉,无法证明你有能力。
重要的还是看这14个小时内你都做了些什么。
所以,即便你每天加班到10点,仍然有可能随时被淘汰。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恶性循环呢?
最重要的,是要认清一个真相:同样的2个小时,早起比熬夜效率高得多。
《另一种天才》一书的作者柴桑,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过这一点。
柴桑上大学的时候,常常是6点半起床背单词,背完50个单词后开始洗前一天囤的脏衣服和袜子;接着下楼吃早餐,吃完早餐回寝室收拾书包去上课。
推开寝室门的那一刻,他的室友才刚醒。
那时候,他早起已经做了很多事后的时间,才是晚起的室友的一个开始。
后来毕业之后,柴桑不用背单词也不用上课,于是慢慢变得偷懒起来,早上睡到11点才起,晚上夜深人静时再熬夜工作。
结果他的效率越来越低,甚至因为熬夜太久得了低血糖,坐电脑面前超过两个小时就头晕眼花……
他开始意识到这种方式的不对劲,于是又试着慢慢调回了大学时期的早起模式。
早起打卡、早起写稿、早起读书、早起跑步……
结果柴桑发现,自己靠早起的那一两个小时写的稿子,效果都不错。
Staffers
03
想起《奇葩说》辩手颜如晶曾在辩论中说过一个观点:
“你熬夜打电动,叫沉迷游戏,如果我跟我妈说我因为想打电动,所以我早起,她会说,你自律啊。”
这句话看似是个段子,但其实,熬夜2个小时和早起2个小时,真的不一样。
因为早晨的初始状态,往往会影响我们一整天的行为模式。
柴桑在书中提到一个“晨间21分钟基调时区”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关键词是:晨间、基调。
早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早上将为一天的工作奠定心理状态。
马克·吐温曾经写过:“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吃一只活青蛙,那么剩下的时间都会轻松很多,因为不会有更糟糕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了。”
什么意思?就是说每天早上完成最需要的任务,那么接下来一天都会相对轻松很多。
在一天的开始,我们最先选择去做什么,往往会极大地影响这一天的时间。
如果你一进办公室,就是先玩1个小时手机,那么“玩”的这个基调就被提前奠定了,于是你很容易就会堕落、荒废掉这一天。
柴桑说,自己测试了很多次,发现把晨间的“基调时区”定为21分钟效果最好。
也就是说,你可以把每天的闹钟调早21分钟,然后在这21分钟里,只做今天最想做的、最重要的事。
这样你一整天的效率都会大大提升,并且感觉很轻松。
那么,如何才能利用好这宝贵的晨间21分钟?
柴桑也在书中给出了建议:
①在最佳精力槽里做创造性工作。
根据脑科学理论,我们的大脑在起床醒来两三个小时里最清醒,正处在头脑技能最高的黄金时间段,工作效率可以提升到平均状态的两倍,甚至更多。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早晨是做创造性工作的最佳时间,大脑在夜晚的深度睡眠中完成了对白日信息的整合与清扫,精力槽能够得到完全恢复。
在早上,个体状态最好,意志力和创造力最充盈。
因此,在21分钟里,适合做最有创造力的工作。比如写作、绘画、列计划表、写方案等。
Staffers
04
②提前一晚做明日预设。
由于经历了一整天的忙碌,晚上下班回到家,你多半已经精疲力尽。
所以,晚上的时间不要拿去做学习和创造类的工作,可以躺着发呆,好好休息一会儿,毕竟人在累的时候的确无法考虑其他。
这个时候,你还可以做一个轻量级的事情:做一个“明日预设”,即提前在脑子里想一遍明天的工作计划。
有了预设,就更容易自动触发你的下一个动机——开启第二天早餐的宝贵21分钟。
③用精力管理战胜时间管理。
有研究发现,我们通常给自己立的目标都大大低估了真实需要的时间。
而这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你能力不行,而是很多计划赶不上变化。
美国有一项针对2000名员工的调查显示:一个员工在一个工作日里,能够集中精力高效工作的时间平均只有2小时53分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再怎么进行时间管理,每天能够节省出来的时间也不会和上面的调查结果差太多。
因此,相比时间管理,状态的提升和维持更有意义。
比如,在精力最好的时间做最重要的工作,多做一点儿。精力不好时,意思意思就行,不强求自己按计划完成。
早起一个小时,一个月就是30个小时,倘若坚持一年,就足足比别人多赚了360个小时。
就像网易云上的那段热评说的:
其实可以用早起代替熬夜,世界都还在睡,爸妈都还在睡,老板在睡老师在睡;全世界都还在睡,你就可以看着太阳慢慢升起,就会感到光明原来总会来到。你在乎的人也会慢慢醒来,世界还在慢慢运转,你依旧会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愿你我都能利用好宝贵的晨间21分钟,和加班SayGoodbye。
往期精选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帮助职场中的你从聪明走向成功
版权声明:部分图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职场”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729116156@qq.com微信:lailai950517
我认真把你的每一个在看都当成了喜欢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