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汽车 文章内容

一品深一度丨特供车向豪华品牌蔓延,究竟是品牌空缺还是市场需求?

发布时间:2022-03-13 12:38:21来源:一品汽车

提起特供车在国内市场的境遇,大部分人对它的态度都是咬牙切齿。如果打开社交平台相关话题,大概率频繁出现的字眼都是:“智商税、换壳车”等等。从过往车型的推出规律看,在国内汽车消费者的观念里,特供车就是落后、减配的代名词。

其实“特供车”在国内汽车市场并不是新鲜产物,随着汽车产品的不断进化,特供车本身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从2021年的下半年开始,国内特供车市场,正在朝着豪华趋势发展,特供车还在填补细分市场的国产化车型空缺方面具备优势。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国内豪华车市场,特供车将成为进一步填补消费空缺,增加品牌个性化的途径。换言之,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需求变革速度,国外传统的汽车研发周期已经难以追赶,现有引入国际化车型国产的模式,愈发凸显局限。

1

非豪华品牌特供车发展趋于饱和

其实谈及国内特供车发展史,就不得不说国内特殊的车企合作模式。将时间推至20年前,国内汽车消费还是卖方市场,旺盛的私家车需求,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汽车市场体量不断壮大。汽车消费趋势处于“人等车”时代,基本上每个车型级别可选的品牌,一只手就数得过来。在这期间,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私家车销售体系,也进一步助推了汽车消费的增长速度。大量的市场需求,也进一步刺激国有车企不断增资,寻求合作实现盈利。一个品牌南北格局的建厂,成为国内合资品牌独有的模式。

而对于外方而言,在本土投放的每个级别车型,并不能满足国内两家同品牌合资车企的需求,这样的产品空缺,就为特供车的产生提供诱因。比较典型的包括:一汽-大众速腾、上汽大众朗逸。随着这样的发展趋势不断延续,以至于从最早期一个品牌两个合作方车型互补,到现在的每个合作方,都在寻求从A级轿车到中大型SUV的全级别覆盖。

在非豪华品牌市场。甚至出现,某一合资品牌SUV产品线,基本都是靠特供车来支撑。而在全球化份额占比不高的美系品牌当中,很多车企在转型电气化的同时,更是大刀阔斧的改革现有产品架构。福特北美在2020年,就已完全停止轿车业务,包括大家熟悉的Fusion(蒙迪欧),换代车型同样为中国本土研发。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整车安全性,也随着国内近些年汽车碰撞评价标准的不断提升,特供车的安全性也在同步提升,并且在技术上,尤其是智能化的产品体验上,相比传统同级的合资车型优势明显。不可否认,在填补细分市场上,特供车拥有更灵活的产品优势。特供车在中国市场的现状,早已经不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随着近些年平台化概念的普及,各品牌车企不断建立中国研发中心,引入国际大厂配套,特供车的技术与安全,已经与合资品牌海外全球车型难分伯仲。

特供车填补细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当然也伴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非豪华品牌产品的不断细分,以及合资品牌产线的不断体系化完善,车企在寻求销量保持的同时,还要面对中国汽车消费进入存量市场,电气化车型带来的冲击,以及特供车之间的相互竞争。特供车已经涵盖了从德系、日系、美系、韩系车型,成为合资市场一直庞大的队伍。尤其在SUV和新能源车系当中,合资品牌特供车占比甚至接近50%。可以说特供车在非豪华品牌的车型市场需求挖掘,车型研发方面,已经趋于饱和。特供车朝着豪华品牌蔓延的趋势,已经成为现实。

2

豪华品牌特供车趋势不减

先看一组数据,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看,到2018年,国内汽车消费市场规模已经连续十年位居全球榜首。而在这10年的井喷式发展当中,私家车消费也从挖掘市场需求和刚需消费中走出来。而豪华品牌市场,还存有百万规模的市场潜力亟待开发。

在2012年,中国豪华车市场首次突破百万辆,也印证了豪华车消费成为未来汽车消费升级的重要组成。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到2021年中国豪华车市场销量统计达到347.2万辆,同比增幅高达20.7%,高于乘用车增速14.2个百分点,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6.2%。从历年数据看,到2022年底,国内豪华车消费突破400万辆也指日可待。

从机动车上牌和驾驶证持有人统计数据看,截至2021年11月末,中国注册机动车数量为3.93亿辆,拥有4.79亿注册驾驶员,与10年前相比,增加了1.64倍和1.85倍。2021年第三季度,登记汽车883万辆,新登记驾驶员972万人。还有一批新型城市的汽车消费规模,正朝着百万规模的级别迈进。这些充分利好条件,证明在国内豪华车市场依然值得豪华品牌充分发掘消费需求,在现有产品不能充分满足的情况下,特供车的推出,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从消费趋势看,2019年的中国市场的豪华品牌渗透率刚刚超过10%,达到13.8%左右。中国高端车的正增长才刚刚开始!预计到2030年,中国豪华车销量渗透率达到20.1%。参考同时期的欧洲豪华品牌,渗透率稳定在20%以上,德国、法国等国家的渗透率甚至在30%以上,美国的豪华品牌渗透率则稳定在15%左右。

从产品角度看,豪华新能源汽车蚕食了一部分传统豪华车的市场份额,造车新势力在豪华车领域,对于技术和产品配置的投入,胆子更大步伐更远。尤其是在中型和中大型SUV领域,包括理想One、特斯拉ModelY、蔚来ES8等车型都取得可观的销量数据。传统豪华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相比造车新势力的增速,显然是趋于势微,消费者对于传统豪华新能源车的消费主要还是受品牌影响,而非产品本身的竞争力。

传统豪华品牌车型,在面对造车新势力涉足豪华车领域时,就显得产品竞争力不够灵活,面对竞争,需要有本土化设计车型来填补空缺。传统豪华品牌要强化竞争,除了引入全球化车型之外,因地制宜打造车型,满足细分市场同样重要。包括林肯Z轿车,奥迪A7L,宝马X5L,以及未来即将投产的奥迪Q6,都是典型的豪华特供车。眼下豪华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依然占比很大,豪华品牌不断加快车型的本土化,研发特供车型满足国内消费者喜好,除了弥补自身在新能源车型上的步伐缓慢,意在进一步争取主动权,占据国内豪华市场空间。

往期推荐>>>>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