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与王晓波先生的一次难忘“座谈”

发布时间:2022-03-16 19:04:15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2020年7月,在台湾与威权、“台独”搏斗一生的王晓波先生溘然长逝,寿终正寝。

我最早了解王晓波先生是在李敖先生的书里,时间约在1980年代后期。后来我读殷海光的书,李敖、陈鼓应、王晓波都是与他走得近的学生,了解就更多一些,但也都是纸面上的了解。第一次见到王先生,是2004年在台湾大学纪念殷海光先生逝世35周年的研讨会上,然因时间紧凑,交流不算太多。曾经想登门求教,联系未果,也就放下了。没有想到2017年7月下旬,我们在太原又见面了。

这次我们是参加全国台湾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的“第26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内地、台湾、港澳以及海外的百名学者参加。经过一天半的研讨,在25日上午闭幕后,下午主办方安排了阎锡山故居参观活动。我有幸与王先生同车同座,就开始请教有关台湾近百年历史的相关问题。一路讲了很多,有些说法令我茅塞顿开。

我请教的第一个问题是日据时期台湾反抗运动,因为王先生对日据时期台湾史有开拓性和专门性的研究。我提出,各种论著讲到台湾同胞的抗日运动,一般都会讲到前期武装斗争(1895-1915)和后期政治斗争(1915-1930),但日据最后十多年的情况,很少有人谈论,具体情况如何?

王先生说,殖民地时期台湾民众反抗运动有三阶段,武装运动、政治运动和潜行运动。潜行运动主要在1931-1945年间,分三种情况:一部分进入华东华南的国民党系统参加大陆前线抗日,一部分从东北伪建国大学转进晋察冀共产党系统参加游击区抗战,还有一部分则在台湾消极抵抗。这些情况留下的资料都很少,所以研究者或不大提及,或语焉不详。

讲到政治运动,王先生又说,政治运动时期实际上有三条路线,三条都是与祖国近代政治路线一致的。林献堂是梁启超路线,蒋渭水是孙中山路线,谢雪红是毛泽东路线。

接着我请教第二个问题,是王先生作为当事人参加过的台湾“党外运动”。

“党外运动”具体来龙去脉还有不少疑问。王先生说,党外运动的最早引子,是保钓运动。保钓运动使沉寂几十年的台湾社会开始动起来。学生不满,就走上街头。学生还办各种座谈会,把气氛调动起来了。随后台湾的地方公务人员选举和“中央民代”增额选举,国民党外的政治热心分子就联合起来发动民众搞竞选,成了“党外运动”。

我又问到王先生参与党外运动与个人身世有没有关系,因为一些材料显示王先生保钓时期被捕与私藏红书有关。

王先生坦陈,母亲是共产党地下组织成员,被国民党处死;父亲是宪兵,也因此坐监,被刑讯逼供,多次自杀未遂,被判七年牢狱。但当时他只有九岁,还不懂事,后来搞政治运动跟这个背景没有关系。自己从事政治运动,思想上是受到三个人影响:一为殷海光先生的逻辑经验论,使自己追求清晰的思维;二为徐复观先生的中国哲学,是殷先生推荐他去请教徐先生的,殷先生跟徐先生打笔仗,但殷先生推荐学生求教徐先生,殷先生有风范;三为胡秋原先生的民族主义国际观,胡先生办的《中华杂志》最早支持保钓。

他说,这三个人的思想影响到自己,所以在党外运动当中,自己是统派立场,既要自由民主,又要民族统一。至于年轻的时候读红书,那纯粹是不满国民党,偏要看看共产主义是个啥样子。我们办的《夏潮》就是反帝国主义、反资本主义,也主张民族统一的。

这次谈话中,令我茅塞顿开的说法,主要是说日据时期台湾政治运动三条路线都与祖国近代政治路线一致。学界都知道台湾政治反抗有一个激进化过程,集中体现在台湾文化协会的一再分化上;也能看到林献堂与中国维新派,蒋渭水与中国国民党,谢雪红与中国共产党的联系;但很少人进而认识到三派在“潜行运动”中的走向。对于台湾政治转型前夕的党外运动,王先生则以现身说法,澄清了流行说法中的一些疑点。

王晓波先生1943年出生于江西铅山,1949年去台湾,就读台湾大学时是保钓运动发起人之一,后任教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世新大学等校,在法家哲学、台湾史等方面卓有建树,著述等身,同时热情参与台湾社会民主运动,特别是中国统一运动,是统盟主要筹组人和领导人之一,创办和主编《海峡评论》达30年,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统一做出了独特努力。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作者:何卓恩

编辑:王富聪赵昕

团结报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