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法国沦陷后的连锁反应,直通第二次世界大战 | 短史记

发布时间:2022-03-28 22:45:57来源:短史记-腾讯新闻

作者丨(英)朱利安·杰克逊

编辑丨吴酉仁

在法国的历史中,1940年沦陷于德军的铁蹄,是一段令人痛苦的回忆。

战败的影响深远而持久。直接后果是第三共和国崩溃和与纳粹合作的维希政权建立。新政权是专制政权。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的格言,被“工作、家庭、祖国”这个新口号所取代。维希政权代表了那些共和国反对者的胜利。它主张用等级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取代共和国的自由个人主义。维希政权的大部分演讲,都围绕着罪行(过去犯下的)、苦难(在战败和大逃亡期间遭受的)和救赎(通过服从元帅和民族革命)这些主题展开。

当然了,维希政权所依赖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反攻倒算和报复。数百万法国人背井离乡,妻离子散,随后一连数月,寻找走散孩子及亲人的寻人启事在报纸上随处可见,令人心酸。他们亲眼目睹了民族的瓦解和国家的崩溃。政府机关往往是最先一批逃离的。维希政权首脑贝当成为总理后的第一次演讲,就表达了对难民的同情。这类话,在一个刚刚经历了动荡和混乱、深受创伤的民族中产生了共鸣。战败为维希政权提供了道德权威,为这个政权提供神话基础。当维希政权变得不怎么受欢迎时,贝当就会立刻出来,提醒法国人是他让他们避免了什么:

“你们真是健忘啊,记住那长长的难民队伍吧。”

♦维希政权时代法国的自由区和占领区,引自维基

被占领时期遭受的苦难,会使人们逐渐忘掉战败的痛苦。最终导致维希政权灭亡的,则是它对法国战败的国际影响的误读。

大多数维希政权领导人认为,法国战败后,英国很快也会投降或者战败,战争会结束。他们原以为与德国的停战协定只是签订和平条约的前奏,该条约将是法德两国之间的最终协议。维希政府奉行与征服者“合作”的政策,他们认为德国已经赢得了战争。这一判断,是维希政权最大的错误。

维希政府也未能预料到法国沦陷对战争的未来所产生的巨大后果。

1939年9月爆发的法兰西战役,并不是一场世界大战,而是一场涉及法国、英国、德国和波兰(短暂)的欧洲战争。一种可能的结局是:如果盟军成功抵挡住了德军最初的进攻,那么两军就会陷入僵局,最终导致某种和谈(直到1943年1月,盟军才采取了无条件投降的原则)。然而,法国的沦陷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平衡,把其他国家也卷入了这场冲突。到1941年底,这场战争终于真正成为了一场世界大战。正如戴高乐在伦敦宣称的那样,法兰西战役只是世界大战的第一轮。

法国的沦陷,对战争以及战后国际关系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维希政权元首贝当(HenriPhilippePétain)

墨索里尼行动迅速,抢占先机。自20世纪30年代后期以来,意大利和德国的关系日益密切。1940年3月18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布伦纳山口(BrennerPass)会面,意大利似乎马上就要参战。但墨索里尼与民主制度还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他的外交部长齐亚诺伯爵反对参战,甚至连陆军参谋长巴多格里奥元帅也极力反对,他深知意大利武装部队的不足。巴多格里奥对墨索里尼说,意大利军队只有在“敌人快撑不住、这种大胆行为可行的时候”才会介入。德军在法国取得的惊人胜利,似乎满足了这一条件。6月10日,意大利对法国宣战(编辑注:同月,德军占领了巴黎)。后加入战争的墨索里尼赢得了法国东南部一小块占领区,更重要的是,它开辟了一个新的地中海战场。

这对英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英国失去了法军舰队的支持,又要面对充满敌意的意大利,现在不得不将海军主力投入地中海,这让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岌岌可危。1940年6月28日,英国政府通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英国短期内将无法派遣舰队保卫新加坡。

日本没有完全切断与西方的联系,而是像意大利一样,在20世纪30年代一直在亲近德国。日本上层人士普遍希望扩大日本在东亚的影响力,这只能以牺牲西方列强的利益为代价。但日本政府内部也有声音呼吁要保持谨慎,尤其在1939年底苏德协定签订后,这种呼声愈加强烈。然而,法国的溃败使舆论转向支持亲轴心国阵营。随着德国声望的提高和英国在远东地区实力的削弱,法国的战败也为他国染指法属印度支那地区提供了可乘之机。1940年9月,日本提出要求:其军队可以自由穿过东京(Tonkin,越南北部一地区的旧称)并使用河内(Hanoi)附近的军事基地。维希政权在当地的代表——海军上将德古(Decoux)对此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于是日本军队进驻法属印度支那。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法国的沦陷使日本的政策日益激进,进而导致了日本1941年12月对美国珍珠港的袭击。

德国胜利在望,进一步刺激了意大利和日本的欲望,同时也引起了莫斯科的恐慌。斯大林一直希望西方的这场战争能长期持续下去,虽然最终可能会陷入僵持,但其持续的时间足以让苏联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现在希特勒随时都可能和苏联反目成仇。斯大林的担心是完全有道理的。与法国签订的停战协定墨迹还未干,希特勒就下令他的武装部队开始准备第二年进攻苏联。德军在法国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意味着德军最高指挥部不会反对希特勒的这一命令,就像不反对希特勒在1939年准备进攻法国的命令一样。德国的迅速取胜使德军变得狂妄自大起来,这是极其危险的。希特勒本人也产生了一个致命的信念,坚信自己是一个永不出错的军事天才。这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斯大林对法国沦陷的第一反应是于6月15日和16日吞并波罗的海诸国,并于6月26日从罗马尼亚手中夺取比萨拉比亚(Bessarabia)和布科维那(Bukovina)。在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斯大林还作出了加快重整军备的决定。斯大林进军比萨拉比亚是为了巩固苏联在黑海沿岸的地位,并控制多瑙河入海口。这让希特勒很担心,因为他把巴尔干地区视为德国的势力范围,这也让他更加坚信必须尽快对苏联采取行动,因此决定在1941年6月21日入侵苏联。

现在的英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美国的支持。正如英军的参谋长们指出的那样,只有在美国“愿意给我们提供充分的经济和财政支持”的条件下,英国才能独立战斗下去,“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认为我们无法继续这场战争,也根本不可能获胜”。这需要对英国的政策重新做出重要调整。赢得美国更进一步的支持,成了英国政策的中心目标。这也与丘吉尔的个人喜好和意识形态相一致。法国的沦陷也在华盛顿引起了恐慌,这使这一战略有了很大的胜算。国会匆匆通过了大笔的军费预算。第二年,罗斯福与英国的关系又近了一步,甚至在日本袭击珍珠港之前,美国就被拉到了与德国开战的边缘。

到1941年底,这场欧洲战争演变成了一场世界大战。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很快就超越了其他交战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1945年后美苏两极格局的新时代。因此,从中期来看,法国的沦陷成了一个关键时刻。当然,许多历史可能无论如何都会发生。即使法国没有沦陷,美国也很可能最终加入同盟国,并成为同盟国阵营中的主导力量。但如果法国没有沦陷,过程必定不一样。

如果法国没有沦陷,战后的欧洲也会很不一样。1944年,丘吉尔在与戴高乐的一次激烈交锋时说:“如果我必须在欧洲和大海之间、你和罗斯福之间做出选择,我将永远选择美国。”英国对法国政策的这种转变,被证明是持久性的。在欧洲共同体(eCommonMarket)形成的第一阶段,法国的那些“设计师”当然希望英国能参与进来,但到了1950年,他们已经确信这是不可能的。法国的沦陷,使英法友好关系被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所取代。

♦法国沦陷后,戴高乐领导了自由法国运动。

戴高乐和他的继任者对“盎格鲁-撒克逊人”一直抱有怀疑,很大程度上也是因战败而产生的。戴高乐在1963年和1967年两次否决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部分原因就在于他认为英国将在欧洲扮演美国的“特洛伊木马”。戴高乐从法国的沦陷中,得到了一个外交政策原则:尽可能地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避免依赖任何其他国家。这种看法部分源于20世纪30年代法国对英国屈辱性的依赖,但更多的是源于戴高乐在战争期间在伦敦的亲身经历。对于戴高乐这样一个脾气暴躁又骄傲自大的人来说,他在1940年的经历,以及他对英国的言听计从,都让人无法想象他受到何等的羞辱。正如一位英国观察家在1940年所指出的那样:

“戴高乐为这个国家所感受到的耻辱,很少有其他人能感同身受。……我认为,在(法国沦陷的)那些日子里,他就像被活剥了皮,即使善意的人们对他最轻微的接触也会触到他的痛处,以至于想咬人……我确信,我在他面前感到的不安,源于他内心沸腾的痛苦和憎恨。”

戴高乐在战争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对自己在盟友那里遭受冷落而感到愤怒,这些冷落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他想象的。他从未忘记或原谅的事情是没有被邀请参加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YaltaConference)。他得出了教训:任何国家都不应该指望其他任何国家的支持。这也促使戴高乐在1966年决定退出北约。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戴高乐把发展法国的核武器放在首位。他认为这是小国能够与大国实现某种表面上平等的唯一途径。

1960年2月12日,法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撒哈拉沙漠上空爆炸。这被重新掌权的法国总统戴高乐誉为举国欢庆的伟大时刻。讽刺报纸《鸭鸣报》嘲笑他的热情:“这颗核弹解放了法国——我是说——它把法国人从强烈的忧虑中解放了出来。它解放了我们心中自1940年以来一直不敢出现的高卢雄鸡……亲爱的法国人,这颗核弹让我们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来源:腾讯新闻)

本文节选自《法兰西的陷落》,[英]朱利安·杰克逊著,魏本超翻译,万有引力出品,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出版。原文较长,有删节。标题系编辑所拟。已获出品方授权。

作者简介:[英]朱利安·杰克逊(JulianJackson),伦敦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科学院和皇家历史学会院士,法国史研究权威。凭借《法兰西的陷落》一书获得2004年历史学殿堂级奖项——沃尔夫森奖。

推荐阅读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