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职场 文章内容

上海年薪三十万视频:焦虑营销中,被定义的职场与人生

发布时间:2022-04-02 07:52:07来源:知著网

「当我们固执地希望用一套成功的标准去定义自我,我们收获的是不断向上的动力,还是难以满足的焦虑?」

>>>

“你觉得在上海年薪三十万算什么水平?”

近日,一则“在上海年薪三十万什么水平”的视频引发争议。视频中,不同身份、职业的人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有人认为是比较高的水平,有人认为仅算温饱。

“毕业一年赚到比较正常”、“看学历情况”、“金融行业搬砖的水平”,回答中的关键词标亮出现,也在评论区引发了大量关于职场、年薪等话题的讨论。

(微博评论截图)

原视频来自抖音,作者在简介里提到在陆家嘴从事金融服务10年,从视频中人物的说法来看,不少接受采访的可能为作者的同事。而“在上海年薪三十万是什么水平”的第二期视频也提到,受访者的年薪水平多是能够达到30万的,有的甚至远超这个数值。

在“别再散播焦虑”的声讨中,逐渐上涨的播放量和点赞转发为更多人带来了流量。而从各大平台中更多的视频来看,职场类视频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门类。或是考试技巧、或是社交经验,这类视频走红的背后,不仅仅是职业焦虑,人们寻求答案的方式也正在改变。

当脱离实际去谈论数字,

我们讨论的是问题还是焦虑?

视频中,讨论的焦点一在于,年薪三十万在上海是什么水平?出现的采访对象衣着正式,且都置身于干净整洁的办公室内,尽管没有准确的信息表明他们属于“白领”、“金领”,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应该不需要在工作中做大量的体力劳动。

以这样的一群人来对问题做出判断,首先很难保证的是“样本”上的准确性。高和低是基于什么标准来说的?对于温饱的定义又是什么?

(上海市2021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

讨论的焦点二在于,毕业几年赚到30万比较正常?虽然大多数的答案都强调一两年,但这一轮的问题明显还是多了限定前提,超过一个人强调了“学历”和“金融行业”两个点,但依然没有过多说明,只是简单地得出了结论。

当这个数字变成了20万、50万,甚至是100万,你得到的答案可能依然是“一般水平”、“难以立足”。因为它们同样是脱离了具体的条件,而去讨论一个单纯的数字。

但与此同时,也有人觉得这个逻辑简单的视频有一定的合理性,正如那些在搜索栏里数次出现的“上海年薪”的词条。

(短视频平台搜索“上海年薪”出现的词条)

光鲜亮丽、酒红灯绿,大众的想象中,上海有着一线城市所拥有的一切繁华,也有着远超其他城市的物价水平。即使是众多视频中未曾提及,观众也可以在评论区主动为其补充细节:高物价、还房贷、赡养老人......结论往往是:在这里,没有足够的储蓄,生活将难以为继。

而在一线城市的想象外,高新技术、金融圈也是此类视频的高频词。

然而,被简化的问题背后,更多的专业、行业被忽略、工作本身的艰难被避开,重点被放置于动辄几十万的数额。这样的视频营销,即使再符合“大城市”的想象,它依然是不合理的、以偏概全的。就像评论区说的那样,除了散播焦虑,它似乎没能给我们带来任何信息增量。

但也正是这样的短视频,在互联网中收获着难以计算的流量和关注。

从“被动比较”到“自愿卷入”:

互联网中的“完美”参照

“XX年薪算什么水平”、“XX学历能找到好工作吗”、“XX岁买房在相亲中有优势吗”,在社交平台无数次经历着“被动比较”的用户,也正在不断地去主动寻求那些被认可的标准。除了像这样单纯讨论薪资水平的短视频,在众多的社交平台上,职场类图文、短视频已然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分区。职场穿搭、沟通技巧、职场话术……无数与职场相关的话题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

人们热衷于在社交媒体寻找职场晋升的“10个秘诀”、“5个不得不知”,也乐于将大众化的话语与自身适配,发出“博主太真实了”的感慨。

(某平台的相关图文、视频)

在“经验分享”的大潮中,寻求参照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考试类”技巧,而更多地递进到生命的维度。互联网要教会你,如何过好大学四年、如何过好工作的三十年、甚至是如何过好这一生。

从学生时代的学习方法、到求职路上的点点滴滴,甚至是如何过好一生的生活规划,我们人生的每一步,好像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求到“完美”或是“成功”的参照。

(某平台的相关搜索)

可是,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未来的日子如此漫长,当我们固执地希望用一套成功的标准去定义自我,我们收获的是不断向上的动力,还是难以满足的焦虑?当我们企图用一套方方面面都适配的真理去执行时,我们收获的究竟是一份底气,还是一种禁锢?

在被动接受这些信息和焦虑的同时,无数人也自愿地卷入到这个循转之中。夹在分叉路口的人们,只是想在这些试错的参照里,找到自我的最低风险。

从不同的跑道出发

而从“年薪三十万”这样的视频倒推,更多人开始关注到抵达这个目标的前路。

(微博截图)

在这条不到200字的微博里,好像就能看到大多数年轻人的完整一生。可是正如前面所讨论的,在规定时间做出规定动作真的是当代年轻人必备的技能吗?

我们当然可以说不。但现实的大多数可能是,一但丢掉某一年、某一环节,你可能再也找不到你作为去年身份时能找到的工作,甚至在日后的无数次面试中,你都会被反复询问:那你之前去干什么了呢?

我们好像不被允许失败、也不被允许曾有过错误的选择。前段时间有个大火的短视频:“北大毕业10年室友聊天:选专业、找工作”。“北大”、“30岁”、“银行卡七位数”,这些闪亮的标签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像是要把成功学宣传片这几个大字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展示给观众。

噱头十足的标题下,短视频的内容显得有些独特。故事里的佳佳认为“成功”不是只有一种定义的标准,“我”的跑道和人生应该由我自己来决定。另一位主人公世中选择从法学院转到中文系、又从博士转为硕士毕业,走了许多很多人不认可的“弯路”。

(视频截图)

当她们讨论那些年的职业选择时,“丰富度”的抉择被数次提及。的确,找到与自我热爱契合度百分百的工作,无疑是有难度的。但如果将自我限定于“几年内必须要赚到xx元”、“必须要进入最火最热的行业才是成功”的框架内,这个可能性可能就是零。

但也有人说,北大和家庭背景是让她们能做出某些决定的前提。现实的荒诞在于,有人终生为了“活着”的目标奔走,有人从出生开始就可以思考热爱与追求。

很多人根本没有见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人生,这些所谓固定的“人生轨迹”是远离于他(她)们的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农民工读海德格尔是一件需要特别说出的“正常事”、疫情流调中半夜三点是正常的工作时间。

(关于“中国人的前半辈子”的其他讨论)

但其实,在这个所谓完全不同的世界中,每个人也在做出自己的选择。大环境、家境出身带来的影响不可避免,但最终做出抉择的依然是个人自己。

在疲惫不堪的打工后,那个农民工选择去读“无用”的哲学。在法律专业愈发热门的时候,那个北大毕业生选择转专业去研究文学。没有人说任何一种选择是对、或者是错的。

不必去问任何人“年薪30万是什么水平”,也不必一定要去走那些人生必经之路。我们不妨给自己的未来,多一个不被定义的选择。(图片来自网络)

© 2016-2022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