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7 17:47:43来源:老蔡的自留地
伊利和蒙牛是我国最知名的两家乳制品企业,尤其是在常温液体奶领域,两家公司的市占率合计达到了80%。
那么,两家公司中哪家的经营状况更好呢?
一、实际控制人对比
自2011年以来,伊利便处于“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确切地说,伊利由潘刚为首的管理层(潘刚、赵成霞、刘春海合计持股比例为7.4%)实际把控。
2009年,中粮集团联手厚朴基金收购蒙牛20%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2012年中粮系——孙伊萍上任总裁,蒙牛正式进入“中粮时代”。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粮集团持有蒙牛的股份比例为24.14%。
液体奶行业具有重资本投入的特点(至少过往时期是这样),另外,其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对应的是,控股股东和管理层的能力至关重要。
相比国有控股的蒙牛,管理层控制下的伊利过往表现相对更好。
二、主营业务对比
根据2023年报的数据,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按产品划分如下:
如上表,伊利和蒙牛的液体乳业务营收规模大致相当,分别为855.4亿元和820.71亿元,不过,它们占各自公司总营收的比重却相差甚大:伊利液体乳业务占总营收比重为68.73%,而蒙牛的则高达83.22%。
事实上,2017年,两家公司的营收规模和产品结构相近——伊利和蒙牛液体乳业务营收和占比分别为(557.66亿元、83.48%)、(530.15亿元、88.13%)。
得益于近些年的大量投资并购,伊利液体乳之外的其他产品业务快速增长,其中,奶粉和奶制品业务的增长最为显著——由2017年64.28亿元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275.98亿元。
相比之下,蒙牛的其他产品业务表现略显一筹。
三、财务指标对比
2020至2023,两家公司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指标如下:
1、营运能力对比
得益于较大的经营规模以及品牌影响力,两家公司对上下游都有着极强的议价优势,占用上下游资金规模和应收周转率体现了这一点。2023年,伊利应收周转率和占用上下游资金分别为38.05、203.98亿元;蒙牛的则分别为26.88、64.43亿元。显然,和蒙牛相比,伊利的议价优势更为明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伊利的应收周转率逐步下降,由2021年的52.28下降至2023年的38.05.
内部资产管理方面,2023年,伊利的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6.78、0.83,而蒙牛的则分别为10.18、0.86。
2020至2023,伊利的内部资产管理效率趋于下降。通过大量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伊利近些年来频频对外并购,这是它业务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并购带来增长的同时,也增加了公司管理的难度。
2、盈利能力对比
2023年,伊利和蒙牛的净利率分别为8.18%和4.96%。从数据上就可以看出,在盈利能力方面,伊利的表现要好得多。
在毛利率以及销售费用率方面,两家公司数值差异较大,产品结构不同、品牌影响力不同可能是部分影响因素。除此之外,两家公司的销售策略不同可能也有影响。
2021至2023,伊利的净利率略有提升,而蒙牛的则由5.63%下降至4.96%。查看年报数据我们可以得知,联营公司现代牧业利润下降(2021年蒙牛联营公司应占利润为7.28亿元,而2023年仅为0.92亿元)可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体而言,两家公司的盈利能力都非常一般。归根结底,国内乳制品(尤其是液体乳)行业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叠加新鲜奶消费需求提升导致区域内奶企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机会,这意味着不管是伊利还是蒙牛,短期内要大幅提升其盈利能力恐怕都不大现实。
3、成长能力对比
2021至2023,伊利营收由1101.4亿元提升至1257.6亿元,复合增长率为6.85%,净利润由87.3亿元提升至102.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8.52%。蒙牛的营收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则分别为5.78和-0.78%(前文提到,应占联营公司损益下降是蒙牛净利润下降的重要原因)。
从数据上不难看出,两家公司的成长能力都很有限。原因在于它们的整体规模(尤其是液体乳规模)都很庞大,另外,所处行业竞争较为激烈。
当然,过往的表现并不必然意味着它们未来前景昏暗。
根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数据,2022年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约43公斤,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48.3%,但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村居民人均乳制品费水平仅为城镇的1/2,偏低端的乳饮料等产品消费仍然占据较大比重。此外,新产品业务的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公司的整体业绩。供给端方面,伊利和蒙牛两家公司在液体乳方面市占率较高可能也是一个潜在的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