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您知道吗?端午节曾经是“诗人节”(附有声读报)

发布时间:2020-07-01 02:32:46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戳视频看精彩内容↓↓

抗日烽烟中的1941年“端午节”,“陪都”重庆的许多文化人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持下,举行了“第一届诗人节”的盛大庆贺活动。

这次“诗人节”的启动,缘于头一年(1940年)“端午节”对大诗人屈原的纪念晚会。当年的端午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会员们,在重庆一起召开晚会,以纪念中国第一位伟大抒情诗人屈原。一些会员还发表有纪念文字,如郭沫若于5月3日写出《关于屈原》一文,介绍屈原生平及创作,并指出在屈原身上,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尊重正义,抗拒强暴的优秀精神。”第二月的7日,郭沫若又作论文《革命诗人屈原》,从文学形式、语言文字发展变化的历史,论及屈原的功绩,批判当时“死守着文言文的旧垒”,“排斥白话文”的顽固派。

在这次纪念晚会上,一些会员提出,可不可以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这个建议得到大家的呼应。但最终实施成功,还是到了第二年——1941年“端午节”之时。

1941年端午节前,全国“文协”的会员们便忙碌了起来。作家、诗人安娥,柳倩,方殷等人,一方面广泛征求各界的纪念文章,一方面与《大公报》、《新蜀报》等报刊联系,希望他们能够为庆贺“诗人节”辟出专版,各家报纸均表示大力支持。

全国“文协”负责人之一的老舍,为庆贺活动出力甚巨。他约请了几位朋友,先起草出一篇《诗人节缘起》,并交郭沫若修订。在端午节前,早早印出,由“文协”向各界广泛散发。这篇后来正式发表于端午节(5月30日)当天《新华日报》的“缘起”,将对屈原的纪念与当时的战争联系在了一起:

目前是体验屈原精神最适切的时代。中华民族在抗战的炮火里忍受着苦难,东亚大陆在敌人的铁蹄下留下了伤痕,千百万战士以热血温暖了国土,山林河水为中华民族唱起了独立自主的战歌,在古老的土地上中华儿女迎接着新生的岁月……

至于为何将这一天定为“诗人节”,缘起中这样说:“他(屈原)的殉国的日子端午,两千数百年来一直是民族的纪念日。我们爱好诗歌的人们现在决定把这个民族的纪念日,作为中国的诗人节,而今年的农历五月五日适当‘五卅’,在我们是双重的纪念日子,这把这个诗人节的意义显示得更明确了。”

这篇“缘起”,洋溢着诗人的文采和激情:

我们决定诗人节,是要效法屈原的精神,是要使诗歌成为民族的呼声,是要了解两千年来中国诗艺术已有的成就,把古人的艺术经验,作为新诗的创作途中的养料……是要向全世界高举起独立自由的诗艺术的旗帜,诅咒侵略,讴歌创造,赞扬真理。中华民族新生的朝气在飘荡,中华民族独立自由的精神在飞扬,中国新的诗艺术的光芒,将永远在宇宙中辐射。

“诗人节缘起”散发之后,不仅诗人、作家,就连大学教授、政界人士也纷纷操笔,写出一批庆贺及纪念文章。文艺界不用说,郭沫若,孙伏园,易君左,徐迟,安娥,吴组缃,老舍.……写有诗歌或文章;大学教授的梁宗岱、李长之等人,也都写出专文,衷心纪念。政界人士中,于右任、陈立夫、冯玉祥等人,也捉笔为诗为文,以示庆贺。

为在端午节(5月30日)当天开好庆祝诗人节的会,著名画家李可染创作了一幅屈原画像,经郭沫若题词后,立即送去装裱起来。这幅屈原像,后来就张挂在纪念会场上。

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将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一节谱成歌曲,以表达对“诗人节”的庆贺。

诗人方殷作词《汨罗江上》,由王云堦作曲,也预备在纪念会上演唱。

……

5月30日端午节当天,重庆的多家报纸都刊发出诗人节相关消息和各类纪念庆贺文章。“文协”早早已发出通知:当天晚上在中国留法比瑞同学会礼堂集会,庆贺第一届诗人节。

纪念会场是假人之地,礼堂并不大。最先设置为以凳围桌,桌上摆放上鲜花,端午节特别植物蒲艾以及粽子。可后来怕来的人多,便减了桌子,添加凳子,起码让大家都有个座位,不过这一来似乎少了些诗意。

会堂一壁,孙中山遗像下面,悬挂着李可染所作屈子图。屈原像前设案,上摆放鲜花及糖果;左边挂着:“庆贺第一届诗人节”的大字,右边结合时局,贴上“诅咒侵略,讴歌创造,赞扬真理”一行大字。

当时重庆天气已颇热,组织者想得周全,租来了茶具。来宾签名后,即奉上一碗沱茶,腾起的气氛暖暖洋洋。为怕意外停电,连照明的红烛也备好了……

礼堂地方不大,时间又在抗战之中,但当天却来了二百多人:白发诗客,赤足女郎,短裤青年……人们大都携来诗作,相互求助,彼此切磋,真一派诗人节日气象。

老诗人于右任到场后,立即被推为当日主席。郭沫若、老舍、常任侠、安娥、易君左、高兰等一批文艺界名人也参加会议并发言或吟咏诗歌。

纪念会开始,于右任向来宾报告诗人节的起缘。他十分郑重地说:“诗人节与‘五卅’恰好凑合在同日,使得纪念有深长意义。中华民族的诗人,即中华民族的战士。我们要效法屈子的精神,使一草一木都为表现民族气节的题材!”

纪念会的主要操持人老舍,向大家汇报了“诗人节”筹备情况,并先行声明,已预备下这个节日必须的粽子,以此表达共同庆贺心愿。

郭沫若当天以诗人又古代研究专家身份发言。他十分肯定地说:“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的忌日,在二千二百一十九年前的今天,那时正当楚怀王廿一年,享年六十二岁!他的死,既非由于牢骚抑郁,更不是消极的自杀,而是以崇高的殉国精神而从容就义!”

他的话,言简意赅,将屈原之死与祖国联系在了一起。在当时,显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接下来,常任侠朗诵了屈原名作《国殇》,通过诗歌表达对战争中将士的哀伤心情。李嘉独唱了马思聪作曲的屈原诗作《云中君》;“文协”组织的合唱队演唱方殷诗作《汨罗江上》;吴晓邦本来还准备有屈子“披发行吟舞”,可惜没有场地,无法献艺……

在即席表演中,女诗人安娥首先起来吟咏了老诗人于右任专为诗人节写的一首五律:

民族诗人节,诗人更不忘。

乃知崇纪念,用以凛危亡。

宗国千年痛,幽兰万古香。

於今期作者,无畏吐光芒。

接下来,诗人高兰朗诵了自己所作长诗,易君左读自己即席赋诗二首……正在高兴时,突然断电,事先准备的红烛派上用场。点燃之时,烛光花影,别有一番情景。此时分派糖果粽子,纪念会开得可谓有声有色,应当说十分成功。

除去“诗人节”当晚召开庆祝会外,前后数天的《大公报》《新华日报》《新蜀报》《中央日报》等报刊,多辟出版面,刊登作家们的诗词文章。除去一般的散文,讲话外,几位学者教授的长篇论文可以说是意外成果。

例如李长之的长文《孔子与屈原》。这篇文章,将孔子与屈原并举,认为倘与国外相比,孔子可比柏拉图,而屈原可以“比但丁,歌德,莎士比亚而并驾齐驱。”在此文末尾,作者这样高度评价:“孔子和屈原是中国精神史上最伟大的纪念像,是中国人伦之极峰。孔子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DerGeist),屈原代表我们民族的心灵(DieSeele)!我们民族是幸福的。”

另一位长篇论文的作者是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名诗人,学者梁宗岱。这篇为诗人节而写的长文,以一种与许多学者不相同的“走内线”的方式,即基本不借助考证,作者生平事迹研究,完全以阅读原作,并以产生的印象,来为屈原作品梳理探研,来把握屈原的内在精神世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犀利的文字,批评了学者陆侃如介绍屈原的著作。认为这类著作“至少十之七的篇幅专为繁征博引以证明某作家之存在与否,某些作品之真伪和先后,十之二则为所引的原作和一些不相干的诗句所占有;而直接和作品的艺术价值有关的不及十之一,——更无论揭发那些伟大作品的内在的,最深沉的意义了。”

这篇以极精美文字写成的论文,由于研究方式别致,受到格外“关照”。被批评的陆侃如写出火气十足的反驳文章;李长之也在赞美此文的同时,评论它有时显得“武断和拘促”,“求美太过,显得太不自然……”但不管怎么说,梁宗岱的《屈原》一文,就在今天看来,除去探讨方式给读者启示外,那美轮美奂的如珠文字,仍熠熠生辉,可以给读者心灵一片泛着波影的光彩之感。

抗日战争,是一个民族危难的非常时期。但是,这样的非常情境却能激发人非常的生命原动力。“端午节”,这个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这时又成为“诗人节”,成了联合作家诗人,鼓舞国人斗志的凝聚点。1941年的端午“诗人节”,在今天看去仍有焕发民族精神的灿烂之处。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记忆和发扬的。

END

策划:陈晓燕视频制作:聊聊

作者:杨建民

编辑:

鲍家树孙靖琪

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除了带给您优质黔货

更希望我们能带您

去了解贵州深山里的故事

敬请关注

博爱扶贫云商城

那家网/苏宁易购

黔货出山,我们在努力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