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15 12:20:11来源:健康财富订阅号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名24岁女子洗澡时头晕摔倒,半边身体麻木,说不出话,怀疑中风入院,但经过溶栓治疗效果却不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近日《广州日报》报道,一名24岁女子小程洗澡时头晕摔倒,半边身体麻木,说不出话,怀疑中风入院,当时接受了溶栓治疗的她,症状得到缓解。不料,住院第二天,小程又出现了入院时的症状。医生们看了检查片子,都惊呆了。检查发现她的颈部大血管基本上不是闭塞就是严重狭窄,她的血管就像一个70多岁的老年人。结合临床表现,医生推断小程是“主动脉弓综合征”导致的脑梗发作,重新对症用药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中风的症状了。
什么是主动脉弓综合征,这种疾病与“中风”又有什么关系呢?本期我们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郭大乔教授为读者解惑。
什么是主动脉弓综合征
说到“主动脉弓综合征”,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种疾病,但提到“大动脉炎”,相对知晓的人就多了。
郭教授介绍,主动脉弓综合征实际上是大动脉炎的一个分型。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有明确感染源引发的炎症,比如结核、伤寒等,属于特异性炎症,但像大动脉炎这样,找不到具体病原的,就称为非特异性炎症。另外临床上还有一种“高安病”的说法,一般是指主动脉弓综合征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情况,因为最早发现该病的日本医生高安而得名。
也许还有人听说过,大动脉炎有一个别致的称呼:“东方美人病”。郭教授介绍,这个说法其实是有一定依据的,一方面,该病在亚洲人群中多见;另一方面,该病98%~99%在年轻女性中发生,16~20岁高发,30多岁后逐渐减少;还有就是因为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常常出现脸部肌肉萎缩、鼻眼凹陷、轮廓变深,脸部立体感加强的表现,加上因毛细血管扩张,患者两颊泛红,就像涂过腮红一样,符合人们对“美人”的印象。
郭教授坦言,从医30多年来仅接诊过1例男性大动脉炎病人,其余皆是女性,尽管病因尚不明确,但推测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一定关系,雌激素水平高(青春期)、紊乱(孕期),病情会有所加重。
郭教授强调,大动脉炎虽然是血管炎,但它实质上是一种风湿免疫性疾病,因为非特异性炎症危害到了血管,引起血管异常表现,所以在治疗上也不能仅仅针对血管损害,更重要的是控制炎症。
大动脉炎的分类
大动脉炎既可发生在主动脉弓,也可发生在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等多处,临床上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通常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头臂动脉型
累及主动脉弓及其三个分支——颈动脉、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的炎症。主动脉弓综合征就属于这个类型。主要影响头部、两侧上肢,可因血管狭窄、闭塞引起一系列缺血缺氧症状,如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力减退等;脑缺血严重者可因此“中风”,就像媒体报道中那位女子小程一样;另外,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可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二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
2.胸腹主动脉型
炎症累及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甚至全主动脉,造成主动脉狭窄,后期可扩张形成主动脉瘤,出现头颈、上肢高血压及下肢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悸、下肢发冷、间歇性跛行等。下肢皮温低,阻塞远端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阻塞部位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上肢血压常明显升高。患者上下肢血压相差>20mmHg时提示主动脉有狭窄。
3.肾动脉型
炎症主要累及肾动脉,造成肾动脉狭窄、肾性高血压。高血压为重要的临床表现,尤以收缩压升高明显。表现为头晕、心慌,因下肢缺血而有肢体乏力、发凉、间歇性跛行表现。
4.混合型
具有上述两种以上类型的特征,属多发性病变,多数患者病情较重。
5.肺动脉型
大动脉炎的特殊类型,病变累及单侧或双侧肺叶动脉或肺段动脉,且为多发性病变。表现出肺动脉高压的特点。
溶栓治疗为何“无效”?
为什么媒体报道中的这位主动脉弓综合征病人小程会在洗澡时“中风”,溶栓治疗又无效呢?
郭教授解释说,根据报道,这位患者由于大动脉炎,主动脉弓已经出现了狭窄甚至闭塞,当洗澡时水温较高,大脑血供一时供应不上,就因为脑缺血引起了头晕、偏瘫等中风症状。而一般的中风是由血栓脱落或者血栓形成堵塞血管所致,经过及时的溶栓治疗,能够通过药物溶解血栓,让被血栓堵塞的血管重新恢复畅通,患者症状即有缓解。但是,大动脉炎患者的血管狭窄、闭塞病变并不会因为溶栓治疗而改善,所以症状仍然会存在。
郭教授特别提醒,中风是中老年之后的常见病,年轻人中还是相对少见的,但是大动脉炎却好发于年轻女性,因此,如果年轻女性“中风”,请一定要查查血管,勿错过早期发现大动脉炎的时机。
怎样发现大动脉炎
有些大动脉炎患者,还没有造成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明显缺血,症状也不明显,是否就暂时不需要治疗?
答案是否定的。
郭教授表示,大动脉炎需要尽早干预。尽管这种疾病好发于年轻女性,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到了40岁之后炎症就会逐渐消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拖一拖”。由于长期炎症存在,对血管造成的损伤、狭窄、闭塞,如果不积极治疗,是不会“逆转”的。临床上就有一些女性患者,年轻时没有及时察觉、未及时治疗大动脉炎,遗留下了血管狭窄、血管炎症、钙化、纤维化等后遗症,对健康留下诸多隐患。他曾接诊过一位患者,因为头部血供不足,鼻中隔、上颚穿孔,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应对大动脉炎的良策。
那么,如何才能及时发现大动脉炎呢?
郭教授提醒,首先要在出现症状时及时警觉,查查血管超声。尤其是年轻女性,出现莫名高血压,如在高考前体检时发现血压高;头晕、头痛、上肢无力、间歇性跛行;无脉症表现,尤其是搭脉却摸不到脉搏,或者上臂血压量不出准确的数值;这些情况都要高度警惕。
其次,检查的时候一是要做血管超声,发现相应部位的线索后可进一步做动脉造影或磁共振,追查到炎症发生的确切部位,二是要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等风湿免疫指标,大动脉炎患者往往会伴有这些自身免疫性指标的升高。
抗炎治疗最重要
确诊为大动脉炎之后,该怎么治疗呢?
郭教授介绍,抗炎治疗是最重要的,因为炎症控制不好,造成的血管损伤会持续存在,无法从源头上“治本”,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控制炎症,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抗炎,至少要维持三个月到半年的稳定期,然后再进行后续的血管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循环障碍,需要使用扩血管(如贝前列素类)、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改善循环、预防血栓。
如果病变动脉已经有明显狭窄、闭塞,需要在病情稳定期进行手术。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选择微创腔内球囊扩张术或开放的血管搭桥手术,前者通过球囊放入支架扩张动脉血管,恢复狭窄血管的血供;后者与心脏搭桥手术的原理类似,通过开放手术,绕过狭窄、闭塞的动脉部位,直接建立一条新的通路(自体或人造血管),让被堵住的血流重新畅通。
另外,高血压患者需要进行降压治疗,口服降压药或者手术。肾动脉严重狭窄病人可考虑自体肾移植。
总之,大动脉炎虽然看起来很可怕,但只要及时发现、尽早正规治疗控制住病情,是可以维持理想状态,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
专家简介
郭大乔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血管外科副主任,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现为国际静脉联盟委员、美国血管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腔内血管学分会颈动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区弓上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介入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血管外科专科分会委员等。擅长各类外周血管疾病的手术和腔内血管治疗,尤其擅长颅外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动脉瘤(包括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瘤)、肾动脉及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诊治。
END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