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这三个以革命英烈命名的县市,你了解多少?——志丹县

发布时间:2020-07-23 08:22:24来源:思想者之家NWU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

有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建立新中国,

而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代,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用

革命烈士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地方。

其中陕西有三个县市的名称沿用至今,

志丹县、子长市、子洲县

他们的名字永远书写在了中华大地上。

本期思想者之家为您讲述志丹县

与革命英烈刘志丹的故事。

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刘志丹(1903—1936),名景桂,字子丹、志丹,1903年10月4日出生于陕西保安(今志丹)县。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出生在陕北农村的刘志丹,

自幼目睹家乡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

十分同情穷苦大众,

萌发了改造社会、复兴中华的愿望。

在榆林中学读书期间,

受魏野畴、李子洲等共产党员教师影响,

如饥似渴地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报刊,

常常激动得彻夜难眠。

1924年冬刘志丹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5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同年冬受党指派其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

李子洲叮嘱道:

“这次到黄埔,

要看看外面的大世事开拓眼界,

更重要的是增加军事知识。

想要打倒军阀、打倒井岳秀,

光搞学潮不行,

必须要掌握军队、会指挥军队,

把枪杆子握到手中,

这是党组织交给你的任务。”

黄埔军校

在美国记者斯诺的眼里,

刘志丹俨然现代侠盗罗宾汉:

“他对有钱人怀有山区人民一贯的仇恨。

在穷人中间,

他的名字带来了希望,

可是在地主和老财中间,

他成了惩奸除恶的天鞭。”

在正式创建西北根据地之前,

刘志丹的生涯仿佛万花筒一般,

起义、失败、挫折、死里逃生、辉煌,

有时还官复原职乃至飞黄腾达,

各种色彩贯穿其中。

他率领的部队几次被消灭,

几次又凤凰涅槃。

在当时的西北,如斯诺所说:

“这个不法之徒的大胆勇敢、

轻率鲁莽很快名闻遐迩,

传开了‘刀枪不入’的神话。”

至今关于刘志丹的陕北民歌仍在四处传唱,

“正月里来是新年,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

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

1

大家亲切地称他“老刘”

刘志丹在中学时期就成了学生领袖,

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6年秋,

在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

大革命失败后,

刘志丹和谢子长回到陕北,

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武装斗争。

无数揽工汉、放羊娃在革命红旗下集合起来,

拿起镢、铲、大刀、长矛、快枪,

跟着刘志丹闹革命。

刘志丹诞生地——保安(今志丹)县金汤镇小学堂

刘志丹爱人民,

人民也深深地爱着刘志丹。

他虽然担任总指挥、军长等职务,

但大家都亲切地称他“老刘”。

他无论走到哪家老乡的窑洞里,

都是往墙根下一蹲,

和老乡摆情况、拉家常。

在群众眼里,

没有什么称呼比“老刘”

更亲近、更直白、更缩短距离的。

一声“老刘”,

叫出的是刘志丹与红军指战员、

与人民群众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是“同志”这一称谓在特定环境里的生动体现。

刘志丹和陕北群众

“哪里有‘老刘’,哪里人最稠,

男女老少都围满,话儿拉不够。”

“有了问题找‘老刘’”几乎成为

陕甘边时期红军指战员的口头禅。

为充分了解南梁的地理环境,

刘志丹等从平定川、瓦子川到柳沟、麻地台川、

井岔沟、荔园堡、南梁堡、东华池……

走村串户,访贫问苦,

成为远近闻名的“活地图”。

刘志丹坚持让大家称自己“老刘”,

表面上只是称呼问题,

本质上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只要听说刘志丹的红军路过,

沿路群众都扶老携幼出来

欢迎红军看望刘志丹。

周恩来曾赞扬说:

“刘志丹在陕甘人民中很得人心,

确实是群众的领袖。

我们的军队和群众的关系,

就应该是这样的鱼水关系。”

2

毛泽东下令“刀下留人”

当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

胜利到达陕甘苏区保安县的吴起镇时,

得知刘志丹在“肃反”中被错误扣押的情况,

立即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

传达中央要保障刘志丹等同志安全的指示。

后来,毛泽东和周恩来亲临瓦窑堡,

毛泽东指出,逮捕刘志丹等同志是完全错误的,

并指示立即放人,恢复他们的领导工作。

周恩来对“左”’倾分子说:

“像刘志丹这样的‘反革命’越多越好,

像你这样的‘真革命’倒是一个没有才好。”

周恩来代表毛泽东和党中央

与被释放的刘志丹谈了话,

刘志丹见到周恩来非常激动。

他说:“周副主席,我住过黄埔,

是你的学生,你还带我们打过仗。”

周恩来紧紧握住刘志丹的手,

亲切地说:“我们是战友。

你在陕北的情况我知道一些,

你们工作的成绩很大,

毛主席一到陕北就称赞了你们的工作!”

1935年12月的一天,

毛泽东会见了刘志丹。

当时是周恩来领着刘志丹来到毛泽东住的院子,

这时毛泽东已经迈着大步从窑洞里迎了出来。

刘志丹给毛泽东敬了军礼。

毛泽东一把拉住刘志丹的手。

刘志丹激动地说:

“主席,我们很久就盼你,

终于在陕北根据地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盼来了主席和党中央。

是党中央和主席救了我们,

救了陕甘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说:

一是你们创造和保存了这块根据地。

才使党中央有了落脚点,

不然的话我们还不知道要到哪里去落脚哩!”

进窑洞落座后,毛泽东诙谐地说:

“对革命者来说,坐牢也是一种锻炼。”

说着就爽朗地笑了起来。

刘志丹也笑着说:

“主席,

我1931年已坐了一回国民党的牢,

对我来说,坐牢不算什么。”

周恩来指着刘志丹脚脖子上

因戴脚镣而勒下的印痕说:

“还是吃了点亏。”

刘志丹却说:“我挺好的。

主席、周副主席的身体都吃了很大亏,

陕北的条件又不好……”

接着刘志丹汇报了陕北工作的情况,

临别前刘志丹才发现

毛主席脚上还穿着一双单布鞋,

便托付妻子给毛主席做了一双棉鞋,

托周恩来送了过去。

毛泽东非常信任刘志丹,

任命他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

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

党中央所在地瓦窑堡的警备司令等职。

毛泽东还和刘志丹联名发表了《告根据地同胞书》。

刘志丹提出了

“红色”“白色”“灰色”三种斗争形式,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在安定、南梁、照金创立三个游击区

相互依托、相互支持,

使陕甘边根据地打开了新局面;

实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

根据地建设结合的方针,

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刘志丹在领导革命斗争中

不断发挥着自己的军事才能,

取得了辉煌成绩,

不幸的是,

1936年4月14日,

33岁的刘志丹在攻打山西

中阳县三交镇的战役中左胸中弹牺牲,

当时他的衣袋里仅仅留下了半截铅笔和几个烟头。

刘志丹领导下参加陕甘革命根据地斗争的部分指战员合影

他牺牲后毛主席深情回忆说:

“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见过一面,

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

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

但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精神

永远留在党和人民心间,不会磨灭的”。

周恩来也为他题词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

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当刘志丹的灵柩送回瓦窑堡时。

周恩来亲自扶柩送葬。

毛泽东亲自向刘志丹的家属表示慰问。

1936年5月,为了纪念刘志丹,

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

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1943年,在刘志丹烈士陵园落成时,

毛泽东又亲笔写了“刘志丹将军墓”的碑志。

并挥笔为刘志丹题了“群众领袖,民族英雄”8个大字。

刘志丹在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时,

就把“追求真理,救国救民”

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他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追逐“让全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的理想,

坚守“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在全中国实现”的信念,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华民族的图存、崛起、强盛,

离不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奋斗与牺牲。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一个个优秀共产党员

勇敢地担负起历史使命,

以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

忠诚、热爱、信仰、

担当、奉献、牺牲,

挺起了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

获取更多故事,关注“思想者之家”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料来源:求是网、共产党员网等

文稿校对:陈晨、孔令璇

编辑:孙静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