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为什么能力越最强的人往往做不了大领导?

发布时间:2020-09-06 08:22:38来源:历史教师王汉周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孔子像立轴日本镰仓时代

取材自酷说老子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376627540/answer/1234924643

01

有一天,子夏问孔子:“老师,颜回这人怎么样?”

孔子说:“颜回了不得啊!仁德超过我。”

子夏:“子贡如何?”

孔子:“子贡也了不得啊!口才胜过我。”

子夏:“子路如何?”

孔子:“子路同样了不得啊!勇毅高过我。”

子夏最后问:“那子张如何?”

孔子:“子张当然了不得啊!庄重强过我。”

子夏一头雾水,于是站起来拜了拜孔子:“老师!请您认真回答,他们四人个个都是比您厉害的精英,为什么甘愿给您当学生?”

孔子莞尔一笑:“来,坐好!我告诉你原因。颜回仁慈有余,威严不足,他的善良缺乏锋芒,所以不如我;子贡雄辩有余,敦厚不足,他的口才缺乏约束,所以不如我;子路勇毅有余,思虑不足,他的执行力缺乏指导,所以不如我;子张庄重有余,胸襟不足,他的正直缺乏包容,所以不如我。”

——《列子•仲尼第四》&《淮南子•人间训》

孔子的意思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我没什么特长,就是比别人更中庸而已。”

孔子还表示:如果有一个人同时兼备他们四个人的特长,来换我的“中庸”,没门!我不换!

孔子为什么不换?

很简单,一个是高级领导力,一个是高超的能力。

“难道领导力和能力不能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兼容吗?”

我们不妨从一个典故谈起。

唐太宗半身像唐朝佚名

02

贞观初年,唐太宗让封德彝推举贤能,但是封德彝迟迟没有动静。

一天,唐太宗就问:“朕的人才哪去了?”

封德彝回答说:“并非我不尽心,只是当今世上没有奇才!”

唐太宗骂道:“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你没有一双识人的慧眼,怎么能反过来污蔑天下没有奇才。”

——参考《资治通鉴•唐纪八》

封德彝的观点是天下没有奇才,唐太宗认为是封德彝没有慧眼。

双方孰是孰非?

其实都没有错。

问题在于,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曾国藩曾经在家书里,阐述过四条用人的原则:

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如果你信以为真,捧着这四条原则去按图索骥,那么当你有一天跑遍五湖四海、踏破三街六巷时候,就会跟封徳彝一样陷入迷惑的困局。

什么困局?

发现天下无人可用。

为什么?

因为同时满足这四条原则的人,只有两个地方能找到:

一个是在历史书上,另一个是在投胎的路上。

那曾国藩为什么会定四条这么高的用人标准呢?

因为那时候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的特点就是:

以自己为中心,偏离正常的人性。

比如:

以为自己能吃五个馒头,其他人也应该差不多;

自己能跑五公里,其他人也应该差不多;

自己不贪钱,其他人也应该如此;

自己不怕死,其他人也应该如此。

那么,当他们发现其他人并没有具备他们所期待的某种特质时,会怎么样?

很简单,他们的体内会同时产生两种“气体”:

一种是生气,一种是傲气。

这两种气体混合在一起,便很容易扭曲理想主义者的认知。

这就是历史上那些理想主义者之所以会恃才傲物的根本原因。

如果一个企业让他们当大领导的后果是什么?

后果就是:他们难以发现其他人的优点。即使发现,也会从各种角度、找出各种理由来告诉自己,这个优点并没有那么耀眼。

项羽画像

03

楚汉战争期间,有一个历史细节:

项羽对受伤的士兵关心有加,有时候甚至“涕泣分饮食”,但是帐下的部将每当有功劳应该被封爵的时候,项羽就立马换了一副嘴脸,总是拿出封印左看右摸,爱不释手,甚至摸平了棱角,也不忍心给出去。

——参考《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为什么?

韩信说,这是妇人之仁。没错,可谓一针见血。

韩信的言外之意其实是,项羽气量小。

可项羽为什么气量小?很简单,因为能力太高。

我们不妨来捋一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项羽随叔叔单刀赴会,他一个人在会稽太守的府衙内斩杀了近百名守卫。那一年,他23岁;

巨鹿之战,各路诸侯畏首畏尾,集体当乌龟,只有他率领楚军破釜沉舟,以5万兵力横扫秦军40万。那一年,他24岁;

彭城之战,大本营被端,他率领3万骑兵连夜赶回,只用半天便将刘邦56万联军击溃。那一年,他27岁。

——参考《史记·项羽本纪》

如此战绩,司马迁也曾忍不住感叹说,项羽一生经历七十余战,从未有过败绩,除了最后的垓下之战(乌江自刎)。

其实许多人可能没注意到,项羽死的时候,仅仅只有30岁。而当时的刘邦,已经54岁高龄。

在项羽的眼里,全天下有几个将领能算得上及格?

连韩信这种“兵仙”当初在项羽面前提意见的时候都没有存在感,所以后来才投靠了刘邦。

如果一个超能力者当了大领导,久而久之就会在企业内部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愈是苛求人才,愈是找不到人才。

愈是找不到人才,愈是苛求人才。

最后,原有的人才渐渐流失,外面的人才进不来。

曾国藩肖像

04

其实曾国藩写完“用人规则”以后,没多久便幡然悔悟。

于是果断推翻前四条,补了一句:大抵有忠义血性的人就可以了。

可惜许多人并不具备迷途知返的觉悟,倒是继承了封德彝以一种给圣贤刻碑立传的精神,为全天下的普罗大众制定标准。

用人就好比潜水。

普通人裸潜十米就是极限;

专业潜水员也不过是二三十米;

甚至不会游泳的人也多如牛毛。

与其让所有人拼命而徒劳地学习潜水,不如合众人之力打造一艘潜水艇。

这种整合众人资源的创造能力,就叫做“事善能”(道德经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领导力。

朱元璋就曾经说过一个著名的论断:

“任人之道,因材而授职,譬如良工之于木,大小曲直各当其用。

——《明太祖宝训•卷三》

可见,天下没有无用之人,天下人没有无用之能。

一个领导者就像面镜子,可以照出人的原形,并加以发挥和利用。

韩信画像

05

再讲一个老典故:

刘邦曾经问韩信:“如果我当将军,能带多少兵马?”

韩信回答道:“陛下不过能带十万。”

“那你呢?”

“我多多益善。”

“那你怎么屈服在我手下了?”

韩信答了一句名言:“陛下不善于用兵,但善于用将。”

——参考《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一语破的!

刘邦自己也亲口承认: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参考《史记•高祖本纪》

一个好的领导者在于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事必躬亲,越权自任。

荀子说:“主道知人,臣道知事。”

列子曰:“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楚霸王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违反了主道与臣道。

项羽属于“自贤而不知贤”。

刘邦则恰恰相反,是“不自贤而知贤”。

一群世人眼里的“乌合之众”却被刘邦点石成金:

萧何只是小小的狱吏;

曹参是比他还低一级的狱掾;

樊哙是屠狗专业;

韩信是赖皮出身;

周勃曾经兼职给死人吹鼓奏乐;

陈平一度负责给乡里祭祀分肉;

灌婴的本职是摆摊卖丝织品,后来从军队清洁工做起;

夏侯婴的本职是给衙门养马驾车,后来从小县吏发家。

如果不是事实摆在眼前,就连具备历史眼光的司马迁,在感情上都始终难以接受项羽是失败的那个。

历史上当然也有能力和领导力并存的,比如刘秀,李世民,成吉思汗等。

汉高祖刘邦元代佚名

06

说到底,领导力也是一种能力,在社会管理学的意义上,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

所以,只要是能力就可以学,学到什么程度,要看你的机会和运气,最关键还是自己的努力程度。

当然,有人真就不喜欢当领导(老王举手)。

PS:

编辑完文章,老王有点跑偏,说点题外的。

有次喝酒,一哥们跟我说,人呐,分为369等,如果你不往上爬,你永远只能看见上边人的屁股,槽,太累了...

他说的是没错,确实如此现实。

当时我就忒回,你看不到上边人的脸,你咋知道人家在笑还是在哭...

谁头上没有个屁股!扯那没用的,累死你丫活该。

很好的朋友,所以才敢造次装一把

名人说过:踏踏实实滴,一步一个脚印,好好干,多为国家做贡献。

哪个名人?

我爸,他爸,还有他爸...那个年代大都这么说。

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