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教育 文章内容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这项涉及了225万名学生的研究,揭示了排名对孩子成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9-08 10:22:10来源:爱贝睿

每年到了升学季,家长们又会为了孩子的择校问题陷入纠结——

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

重点小学还是普通小学?

重点初中还是普通初中?

……

为了孩子能上牛校、进重点班,家长们着实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努力,「教育军备竞赛」的白热化,甚至从幼升小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但名校也意味着竞争激烈,孩子是否一定会更成功呢?「凤尾」与「鸡头」究竟如何抉择呢?

小爱为你推荐这篇文章,分析了一份覆盖225万名英国学生信息的研究报告,并发现:排名不佳其实会对孩子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或许做「鸡头」才是多数孩子合适的选择。具体来看看吧~

本文授权自: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文丨Luna编丨Travis

◆◆◆◆◆

前段时间,南京一中家长因为不满学校高考成绩,愤而抗议校长教学规划的事,想必大家还历历在目。

其实,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于成绩、排名的追求并不局限于高中,早在孩子更小的时候,学习的竞争就已经开始了。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军备竞赛」早已白热化。

所有辛苦的努力,都是为了孩子能够更有机会进入名校,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似乎,拼命挤进了名校之后,孩子的未来就能得到保障。

事实真的都是如此吗?尤其是对那些尚未足以显露天赋的普通孩子而言,拼命挤进名校后,孩子面临的学业竞争是否真的能成就他的未来?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经济系的助理教授理查德・墨菲(RichardMurphy)博士,和德国经济研究所教育和家庭部的研究员费利克斯·温哈特(FelixWeinhardt)博士进行了一项研究,其结果从升学择校的角度看,恰恰应证了那句老话,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研究小组追踪了英国225万名学生的数据,发现小学对孩子们的成绩排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对自身的认知、判断和自信,且该影响竟会一直延续到学生的中学阶段,甚至还会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对课程的选择,进而对人生的长远发展也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根据这项研究可知,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进行排名这种方法,对大部分普通孩子而言,并非良策。对那些身处名校中的「凤尾」孩子而言,其受到的负面影响尤甚。

这也提醒我们,对于幼小阶段的孩子,比起成绩,他们对自身的认知、信心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加重要。相对于名校,这些才是帮助孩子们好好成长的基石。

01

研究人员追踪了英国公立学校小学毕业年级到中学毕业年级,共计225万名学生。在英国,学生在小学毕业(11岁)和中学时期(14岁和16岁)一共要接受三次测试,测验英语、数学和科学三个科目。

研究组用这三次测试的成绩,把每个学生和同龄人进行排名,还追踪了他们在18岁毕业时的专业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从小学升入中学后,每个孩子身边大约有87%的新同学,和小学是截然不同的班级环境。此外,学校不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或排名选择生源。

这两者都减少了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让小学排名这个行为的影响能够更清晰地反映出来。

不过,英国的小学班级规模不大,平均每班27人。因此,相同的分数在不同的班级,获得的排名也许差别很大。也就说,绝对成绩(分数)高并不意味班级内排名也靠前。

下图就是一种情况,成绩同样是X,在A班的排名要低于B班;同样的成绩Y,在A班的排名则高于B班。

最终,他们将自己的发现总结成了三点:

第一,小学阶段的排名,对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如果小学期间,学生某一科目的排名靠前,那么他在整个中学阶段,这门科目的考试成绩也会更高。而且,男生比女生受排名的影响更大。

第二,小学阶段的排名,会影响学生在中学阶段对选修科目的选择。

在英国的学制里,在中学最后两年,学生只需要选择三门科目进行深入学习。

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学阶段,排名靠前的学生比排名中等的学生选择这门科目的可能性多出了20%。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还有一点,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学生在小学时数学名列前茅,那么学生在中学阶段往往不会选择选修英语。这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文理分科」的情况。

而在英国,申请大学的不同专业,一般会要求在中学选修特定的科目。如果在中学没有选修STEM相关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那么申请大学时也自然无法学习相关的专业。这也间接导致了,日后工作时的选择和收入的差异。

第三,小学阶段的排名,会影响学生在中学期间的学习自信。

研究中还发现,小学时期某一科目的成绩排名还会对学生在中学期间学习该学科的自信产生影响。而且,男生与女生相比,更容易受到学校排名的影响。

在小学时,某一科目的排名越靠前,学生在中学时,对这一门科目的学习就越自信,觉得自己更加擅长这门科目。反之亦然。

02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份研究报告的结果呢?其实,研究者们在报告中提到的「大鱼小池」(BigFishLittlePond)效应就给出了线索。

「大鱼小池」效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

简单来说,「大鱼小池」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

当一个学生是「小池塘」(成绩较差的学校)中的「大鱼」(成绩优异的学生)时,他会拥有更积极的学术自我概念,也就是在学习上更加自信。

相反,当「小鱼」(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大池塘」(成绩理想的学校)中时,学生们会在相互比较中,变得不那么自信。

而这种学术自我概念,也就是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自信心不仅影响到学生最终的学术表现,还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以及日后高阶课程的学习。

换做我们常说的「鸡头」和「凤尾」,也就是说:

做「鸡头」的学生往往自我评价更高,学习的情况也更好;

而做「凤尾」的学生则不然,他们因为被比下去了,所以自我评价更低,会觉得自己学不好。

为什么排名会产生这样的影响呢?这还要从我们自己身上找原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Festinger)在1954年提出「社会比较理论」:

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

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平行比较」,也就是与自己相似的人进行比较。而学生在班级里、学校里的排名正是典型的平行比较。

平行比较最为常见,原因之一是比较的群体我们日常接触较多,也更了解彼此。学生们在上学期间每天见面自不用说,大家共处一室的情况下,考试成绩和上课表现也是十分了解的信息。

此外,还有「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简单地理解,上行比较就是和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比较,下行比较则相反。两种比较都各有优势与弊端。

和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比较,虽然可以激励学生自我提升,但是也可能降低学生的自我评价,出现前面说的「大鱼小池」效应。而且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就算是名校的学生也无法避免。

《纽约客》杂志的撰稿人、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Gladwell)曾发现了这样的情况:

在哈佛大学和哈特威克学院(一所排名中等的文理学院),学生获得STEM学位的情况大致相仿:

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全部都获得了STEM学位;

排名中间的孩子,绝大多数都获得学位;

而排名靠后的学生,很多都选择放弃了STEM学位,甚至辍学。

可是如果比较学生的绝对成绩,在哈佛大学排「中下游」的学生,他们的SAT成绩比哈特威克学院排名最靠前的学生还要高。

可他们因为身处强手如云的哈佛,便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从而导致最终放弃学位,甚至辍学。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大学中,早在中学,甚至小学,就已经存在这样的现象了。

而下行比较中,虽然鞭策的力度不及上行比较,但是能大大提升幸福感。比如某次考试失利了,安慰自己说「没事,我不是最差的,还有人比我考得更差呢!」,这种比较更能够维持学生的自尊。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PrashantLoyalka曾这样说过:「我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能力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因此,我们倾向于让自己感觉到好或者坏。这对于我们认知到自己是谁至关重要。」

这样一来,事情就好理解了。

孩子在学校,或者班级内的排名,说到底,只是小范围内的比较,和他们的真实水准有着较大的差距,可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孩子身在班级这样的小范围中,很容易根据排名来判断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能力,误判自己的优势、劣势。

对大部分排名上不占优势的孩子来说,受「上行比较」心理的影响,孩子会更明显地体现出了自卑和自信心不足,在学习上自然也容易畏难。

这也是为什么到选科的时候,他们不愿意去选择自己「不擅长」的科目,哪怕这种「不擅长」仅仅是小范围内排名比较的结果。

03

与其为分数焦虑

不如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成长

看过了科学研究,我们再把目光放回到自己身边。长久以来,分数和排名的比较不仅被视为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也是家长观察孩子学习效果的最直观的方式。

但是,这种方式的弊端正如前文所说,在班级、学校这样小范围中的排名和比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孩子的学习效果。

尤其是对于那些排名普通的孩子来说,排名只会让他们的自信心受挫。但他们也许只是在优秀的群体中看起来普通,并不是学习能力真的不够。

所幸的是,一些地方正在改变排名的做法,比如用等第制取代排名制。但同时,家长又难免感觉焦虑,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衡量孩子的竞争优势。

其实,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和信心比起排名本身更加重要。

此外,对于家长来说,至少还有两件事情可以帮助孩子。

其一,是将关注的重点从成绩和排名转移到学习习惯上来。

分数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检测结果,并不决定人生的品质。

而且,用一次考试来评定一个阶段的学习也是不细致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用阶段性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一开始做不到什么,以及到最后他们能够做什么。

这不正是他们学习能力提升的表现吗?

就像朱洗院士在《智识的来源》中写的:「小学阶段的所有知识,相对于人类的知识总和,是微不足道的。」与其追求,在这微不足道的知识范围内的高下,不如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有没有改善。

例如,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注意力集中是一件困难的事。刚上小学的孩子一般能够集中精神20-30分钟,经过一定的训练,能够慢慢集中精神更长时间。

还有「今日事,今日毕」的学习毅力

今日的作业今日完成,今日的问题今日请教,这样才能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而不是等问题日积月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除了这些日常的学习习惯,也有教育者们对学习中需要具备的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以美国来说,美国联邦教育部在2007年就制定了《21世纪技能框架》,提出了四种核心技能:

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交流能力

合作能力

具体的表现就多了。比如:

孩子在小组讨论中是不是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不是能够和谐地和别人合作,在阅读中是不是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做数学题是不是能够坚持下去……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孩子受益终身,因此,从学习习惯来考察孩子的学习效果,比单一维度的成绩和排名更加全面。

其二,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学校。

升学择校一直是让家长格外操心的问题,加上「公民同招」的政策,让不少家庭在选择时更加举棋不定。毕竟,大家都想追求最好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最好的环境中学习。

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复杂的。

2016年,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曾在一场演讲中提到,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有30.4%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

2020年,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引起大家的注意。一群985、211大学的学子在这方寸之地分享自己的失败故事,探讨今后的出路。

名校中学生因为成绩压力而跳楼轻生的事件多年来也屡次被报道。

这些学生是不优秀吗?未必是这样,也许竞争的压力使得他们看不见自身的优秀,从而丧失了信心。

人与人是不同的,每个人在同样的环境中,做出的反应、能够承受的压力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也许越挫越勇,有的孩子也许就会在比较中变得自卑与不自信。

外滩君曾采访过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蒋佩蓉女士,她在自己的博客《精英教育这条路,我们要去挤吗》一文中,就介绍了儿子「退而求其次」的求学经历。

她的大儿子放弃了一所著名的国际学校,选择进入一所普通的国际学校就读。

这所普通的学校竞争压力比前者小许多,也正因为如此,他不仅有机会进入网球队,并成为网球队队长,还在成绩上出类拔萃,最终被MIT录取。

「孩子很庆幸自己没有去竞争激烈的顶尖名校,因为在目前的学校里,他才如鱼得水,更健全自信地成长。」

所以,在自己可以接受的差距内,对一部分孩子来说,做「鸡头」是比做「凤尾」更好的选择。

为人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拥有美好未来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也要理性看待孩子的成绩,合理地考量升学与择校。让孩子自信地学习,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就是父母们最大的成功。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

◆◆◆◆◆

你在择校上会如何考虑呢?快来留言区说出你的想法吧!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爱贝睿联合全球名校的数十位专家联合研发了一个大型儿童早期发展干预计划——未来脑计划。

点个在看,分享你的态度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