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大汉风云】牢狱之灾(下)

发布时间:2020-09-20 03:26:11来源:十米阳台

张释之进入皇帝刘恒视野,通过接触,刘恒认为此人学识渊博、见解深刻,于是深为赏识信任,连续升级,由礼宾官升任科长(谒者仆射),再升为公车司马令,主要职责是负责皇宫的礼宾、警卫工作。

在这个岗位上,刘恒发现张释之身上的另一个闪光点:原则性强。

这天,刘恒的两个儿子,皇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武有事进宫。小哥俩同乘一车,有说有笑,兴高采烈,穿过皇宫大门。

这下违法了。

根据东汉“宫门令”,但凡出入皇宫大门,都必须下车,以示对皇室的尊重,违者罚金四两。

虽然违法,但终归是个小事,况且当事的人中有太子——帝国的法定接班人,一般人处理起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眼睛进沙子了,没看见,这事也就过去了。

不巧的是,这天张释之值班;恰恰,张释之不是一般人。

张释之马上追上太子的车驾,板着脸将两个皇子赶出殿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稍后,张释之弹劾太子和梁王犯了不敬之罪,请求依法处罚。

这事太有娱乐性,如同在太岁头上动土,在老虎头上拔毛,给警车贴罚单,于是引起轰动,张释之被公推为年度牛人。

违法的毕竟是自己的两个儿子,处理起来有损皇室威信,皇帝刘恒原想不了了之,然而事情终于通过路边社,以小道消息的方式传入薄太后耳中。

薄太后和周勃恰恰相反,越老越是明白,她把刘恒找来训斥,大孝子刘恒于是脱帽认错,承认自己教子不严。

这事情的结局是,刘恒对刘启、刘武加以惩处,老太太薄太后出面打圆场,传达赦免令。

皆大欢喜,法律和皇室成员的尊严都得到保全。

这事令刘恒对张释之刮目相看,留下良好印象,于是再给张释之升职,由中级国务官(中大夫)到皇家警卫总长(中郎将),最终升为最高法院院长(廷尉)。

这事件,张释之看来是最大受益人,他的职务级别已远在自己的老上级袁盎(中郎)之上。其实未必,他因此事在皇太子刘启心中留下阴影,最终将被清算。

向张释之致敬,坚持原则不容易。

在最高法院院长职务上,张原则继续发光。

某日,皇帝刘恒的车队经过长安城内的中渭桥,突然,从桥下蹦出来一个人,连跑带蹿。

这事太过奇怪,不仅出乎人的预料,而且出乎马的预料,于是,马惊了,要命的是,马后拉着车,车上坐着皇帝刘恒。

幸好刘恒命大,侍卫们处置得当,惊马被很快控制住,一起恶性交通事故终于没有发生。

肇事者自然跑不了,因为涉及皇帝,于是提格处理,交由最高法院院长(庭尉)审理。

张释之经过调查,发现案情十分简单:此人并非恐怖分子,不过一介小民,因为回避皇帝车队,躲在桥下,稍后,自以为车队已过去,蹦出来时,却正好冲撞了皇帝仪仗。

于是判决,此人触犯领袖出行戒严法(“犯跸”),按律罚款黄金四两。

刘恒知道这个处理结果后,十分不满,对张释之大发脾气:这人惊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素质高,便于驾驭,如果是其它劣马,这一下岂不是要了我的老命,你怎么不长眼色,处理得如此轻描淡写?

张释之不为所动,据理力争。

他的理由是,既然有法律,那么大家都应一样遵守。既然交我法办,这就是法办的结果。如果随你所欲,置法律尊严何在?何以取信于民?

刘恒思索了很久,点头:你说的不错!(上良久曰:庭尉当是也。)

-----法者,天下之公共也!

-----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张公警句,两千载之下读来,犹自令人深省,回味叹服!

继续讲述张释之的光辉事迹。

某日,抓了个小偷。这事很寻常,不寻常的是,这小偷品味很高,出手不凡,他偷到了皇帝刘恒的老爹,汉高祖刘邦那里。

他偷的是太庙里刘邦神座前的玉环。

天下居然有如此胆大包天、丧心病狂的小偷,刘恒大发雷霆,于是交由最高法院审理治罪(文帝怒,下廷尉治)。

稍后,张释之向刘恒汇报判决意见:该小偷犯了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依据汉律,应当斩首!

刘恒看着张释之:然后呢?

张释之:没有然后,完了!

刘恒气得跺脚:因为这小偷无法无天,偷到了高祖庙,我才交给你审理,我的意见你应该明白,那就是灭了他族,绝不姑息。

现在倒好,你给我讲法律,那么我明确告诉你,按法律的判决太轻,不能体现俺敬奉宗庙、尊敬老爹的孝心!(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张释之看见刘恒动了真气,也大为惊恐,不敢硬顶。

他脱帽、跪下、磕头,等到刘恒情绪逐渐恢复平静后,缓缓道来:依照法律,这是偷盗罪的最高处罚标准了,现在有人偷了高祖庙的玉环就灭了族,如果有更疯狂的小偷,偷到高祖的长陵,那么皇帝说将如何从重处罚?

张释之固然恐惧,但最终没有退让。

皇帝的情绪固然重要,但法律的尊严和司法的独立性更需要维护!

刘恒看着张释之,良久。

他承认张释之有理,却依旧没有拍板同意。

这个板他也不敢拍。

老爹刘邦被盗,这事自己老娘薄太后已经知道,薄太后此时也在生气,等待处理意见。

刘恒亲自进入宫中,将张释之的判决结果和意见汇报给母亲。

薄太后是神奇老人,她代表正确路线,似乎从不犯错。

稍后,刘恒出来,告诉张释之他们娘儿俩商量的结果:“乃许廷尉当。”

尊重法律,不阿上意(守法不阿意),张释之自此名闻天下,为人敬服!

话说回头,想当初,刘邦造反,搞亡了秦帝国,夺取了政权,可称大盗。小蝥贼偷了刘邦,如同孔夫子门前讲论语,对同行前辈太不尊重,实在不长眼色。

唐朝人唐彦谦曾有《过长陵诗》一首: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抔。

千古腐儒骑瘦马,灞陵斜日重回头。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读书人无用,唯有一声长叹!

扯远了。

现在,周勃谋反案的卷宗摆在了张释之的案头。

张释之当庭审问周勃,对老周的心理素质和口才,我们大家早有领教,在巨大的恐慌之下,

他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无法自辩(勃恐,不知置辞)。如果扣帽子、打棍子、追求政绩,周勃已无还手之力!

好在周勃遇见的是张释之。

经过推理取证,张释之确定周勃没有造反的动机和行为。

于是先行收押,慢慢设法为他开脱。

在牢狱,周勃进入可怕的梦魇,他惨遭狱吏的折磨侮辱,大玩儿躲猫猫!

狱吏倒跟周勃没仇,修理周勃的理由很简单:索贿。

在狱吏的眼中,周勃是属核桃的,不砸破就没有好处。

当初,周勃的战友、大酒鬼曹参在齐国为相时奉行无为,然而即使当甩手掌柜,有两个地方他也不掉以轻心:监狱和市场。

曹参认为,这里有天下至奸之人,充满黑暗的潜规则和残酷的弱肉强食,不可不察。

现在,周勃对此有了亲身体会。

终于,周勃被砸开了窍,对办案人员大肆行贿,小吏们十分江湖,拿了好处就办事,周勃的待遇显著提高。

甚至,他们在暗中指点周勃,当法庭答辩之际,要请求公主出庭作为证人,打出皇亲的大旗。

这个公主,就是刘恒的女儿,他是周勃长子周胜之的妻子。

周勃行贿尝到了甜头,于是手笔更大,境界大开,他让家人使用重金活动另一个大人物,国舅薄昭。

当初,刘恒还是代王时,曾让薄昭秘密潜入长安了解政坛风向,接头人正是周勃,两人自此建立私交。

薄昭拍着胸脯,表态帮忙。

其实,薄昭知道,皇帝外甥对自己这个老舅并不十分看重,但他确定自己有能挟制住刘恒的王牌,那就是自己的姐姐,刘恒的母亲——薄太后。

薄太后听完薄昭介绍的周勃处境,十分惊愕,她经过逻辑推理,做出正确判断:周勃绝无造反可能。(太后亦以为无反事。)

于是召来刘恒。

老太太没给儿子好脸色,不仅是甩脸子,而且甩帽子——她随手把自己头上戴的头巾取下,掷打刘恒:当初周勃主持政变,手持皇帝大印,统领帝国野战部队——北军,造反的本钱十足,条件得天独厚,他不造反,现在居住在一个小县,没兵没权,却去造反,天下哪有这种道理?

刘恒无言以对。

事实上,刘恒已接到张释之呈送的案情审理报告,在报告中,张释之认为周勃所为确系年老昏馈,实在不是造反。

眼见老娘发火,刘恒就坡下驴,向皇太后认错,立即派出特使,到监狱释放周勃,平反昭雪,恢复爵位封邑。

周勃经历风雨,终见彩虹,经过一番牢狱之灾,他的人生阅历得到丰富。

他大发感慨:俺曾经统率百万大军,现在才知道,那都不算啥,一个小小狱吏的权威才叫可怕。

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当。

乌角道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铁路职工,本名李康

爱沽酒,间读史

闲散散,懒洋洋

生无异象,世居襄阳

少无大志,安享小康

闲说古人,不问沧桑

图片|摘自网络编辑|黄手帕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