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04 13:20:05来源:生命时报
有一个怪圈,正温柔地毁掉你。总有人告诫:拖垮你自己的,是舒适圈,想要获得非凡的人生,就要尝试走出舒适圈。
“舒适圈”是指人们在不同场合中感觉到自在的程度,圈子给了人舒适感,却给不了你长久的安全感。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正在拖垮身体的舒适圈,《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带你看清,那些你不愿面对的圈内真相。
1
运动舒适圈
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人人都懂,但躺着不动确实让人更舒服。“短暂的舒服”和“长久的健康”,你选哪个?
点击空白处,面对现实
▼
向上滑动阅览
从年轻时就要注重锻炼身体,18至64岁成年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每周至少75分钟较大强度有氧运动,或中等和较高强度两种运动的组合。
如果你已经到了中年或者老年,现在开始运动也不晚:
▶中青年:每周至少拿出2天进行主要肌群参与的抗阻力量练习,比如俯卧撑、自重深蹲等。
▶老年人:“轻运动”体能消耗少、技术要求低,时间要求松,非常适合老年人。这种运动方式可以是步行、跳舞、慢跑、爬楼、登山等。如果步行回家,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就算“轻运动”了。
2
饮食舒适圈
每一个管不住嘴的时刻,身体其实都在无声的呐喊。早餐不吃,晚餐大补;加班加点,废寝忘食;亲友相聚,大吃大喝……你的肠胃还好吗?
点击空白处,面对现实
▼
向上滑动阅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至少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保证每天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每日畜禽肉类的摄入量为40~75克,水产品40~75克。添加糖每天不超过50克。
除了满足以上这些摄入量之外,养生进阶型选手都是这样吃的:
▶适当减少猪牛羊肉等红肉比例,增加鱼虾等的摄入;蒸米饭时加入糙米等全谷物,吃面食的话优先选择杂粮面制品。
▶增加应季水果的摄入;提高奶类的摄入,选择纯牛奶,避开“风味奶”“乳饮料”等。
3
熬夜舒适圈
但凡熬过夜的人,哪个不是对危害倒背如流?可是只有晚上的时间是可以自由支配的,甚至还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在一定限度内延长。
点击空白处,面对现实
▼
向上滑动阅览
熬夜可能是你最戒不掉的习惯,想要熬夜时能舒服一些,可以这样做:
▶熬夜前先睡1~2小时,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同样能起到休息的作用。
▶晚餐不吃或少吃辛辣和油炸类食品。
▶记得喝水,也可以随时喝点绿豆汤、百合银耳汤等,或吃些黄瓜、番茄、苹果等,补充身体所需的维生素。
▶当身体出现头昏脑胀、眩晕、心慌、胸闷、心神不定等明显不适症状时,就不要硬撑了,此时你最该做的就是立刻去睡觉。
4
久坐舒适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生命在于静止”这句话,成了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话,因为工作和生活都不允许他们离开座位。
点击空白处,面对现实
▼
向上滑动阅览
久坐的人怎么才能活得久一些?《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能有效弥补久坐损伤的,恐怕只有高强度的锻炼了:
▶在每天超过6小时的久坐人群中,将1小时坐着替换为等长时间的中强度体育活动,能够使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20%;
▶将1小时坐着替换为等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其带来的益处更加明显,能够使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64%。
此时,你可以从椅子上起来,试试这几个高强度运动:开合跳、高抬腿跳、登山跑、交叉跳蹲、靠墙蹲,说不定可以收获意外的效果。
5
社交舒适圈
你和手机朝夕相处,并且所有的生活习惯、喜好、信息、记忆全都掌握在它手里。手机,也成了隔离你和朋友的屏障。
点击空白处,面对现实
▼
向上滑动阅览
放下手机可能会让你有“寸步难行”的感觉,到底该怎么跟手机和平相处?
成年人和孩子都应控制看电子产品的时间,牢记“四电小于二”原则,即每天坐着看电视、玩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时间少于2小时,并在睡前两小时将手机关机。
如果你家有宝宝的话尤其要注意,5岁以下幼儿每天看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1岁以下婴儿最好完全不要看屏幕。
▶看手机的正确姿势:腰背挺直、上半身放松。举手机的高度与眼睛一致,视线保持与手机屏幕垂直,下巴不低垂也不仰起。
▶避免长时间静止,最好每隔四五十分钟运动一下,如耸肩、扭脖子、甩手等,消减颈椎压力。也不要躺着、趴着玩手机。
6
情绪舒适圈
有人说:情绪是一只野兽,任由它撒野,不仅伤人也会害己,你不控制它,它便吞噬你。情绪稳定,也许是一个成年人最高级的修养。
点击空白处,面对现实
▼
向上滑动阅览
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会对身体各部位产生影响,可能引起颈椎疼痛、头痛、腹胀及疲劳等症状。
每当负面情绪来临时,我劝你尝试这样想:
▶遇到问题,多想想别人会不会因此困扰,别人会如何解决。既然别人也会烦恼,那么这就是很自然的事,要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
▶负面情绪来袭时,不要沉浸其中,试着做些别的事,比如听音乐、运动、看书,或者参加公益活动,从中获取快乐和成就感,也可以找亲友倾诉自己的困扰。
▶当看到别人获得成就时,学会平衡“比较心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别让自己陷入焦虑,多思考自我定位。
有些圈子看似让你很舒服,但在里面待久了,不知不觉中人就会发生改变,当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时,可能为时已晚……
你是那个被舒适圈牢牢套住的那个人吗?不如现在就开始改变,做一个“出圈”的健康人。▲
本期编辑:王晓晴美术设计:徐默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9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欢,就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