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08 13:20:18来源:央广网健康
国庆小长假的最后一天,2020年10月8日,农历八月二十二,当太阳到达黄经195°时,我们迎来寒露。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全国许多地区均已进入深秋,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自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由热转寒。在自然界中,随着寒气的增长,万物逐渐萧落,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阴阳平衡。
居:寒露脚不露
中医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起居稍有不慎则易患感冒,所以“切忌贼邪之风以伤空隙,勿冒风邪”。肝肾在此时节相对弱势,随着气温的降低,人体容易被风寒侵入,引起大小关节不利。
所以,在寒露期间要注意适时添衣,特别注意脚部保暖,“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民间尚有“寒露脚不露”的说法。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柔和的拉伸运动最适合多风的秋季,可在室内开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或瑜伽等各种自己喜欢的运动。
食:少辛多酸
寒露节气已是深秋,而中医认为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秋分过后,此时的燥邪多为凉燥,燥邪之气易侵袭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人体容易出现咽干、眼涩、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秋燥症状。
饮食调理上仍要遵循“少辛多酸”的原则,毕竟如生姜、青葱、大蒜、辣椒等辛辣食物过食易耗伤阴精。可适当选择雪梨、蜂蜜、杏仁、芝麻、柿子等柔润之品。
情:保持乐观豁达
同时,秋季还应注意心情的舒畅。古人常讲,伤春悲秋,秋季对应五情之悲伤,寒露节气,气候渐冷,日光减少,风起叶落,因而时常引起人们心中的凄凉之感,产生悲伤的情绪,悲伤之情容易伤了肺气。
故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也是这个节气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秋菊正艳之际,通过登高望远、赏菊观叶、琴棋书画等主动排解不良情绪,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古代重阳节文人士子们还会举办社交宴乐性质的菊花会,赏菊吟诗,悠然畅志。
秋高气爽防秋“燥”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即指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
“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多饮少言防肺燥
每天饮水量不要因为夏季已过就有所减少,一天的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为2000毫升左右。此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因此,秋季饮水以温热为佳,大忌寒凉冷饮。“少言”是为了保护肺气,每天不停地说话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的就是肺气。所以,要“少说多干”。
皮肤护理重保湿
“秋燥”之时,风沙较多,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洁面后,不要急于擦干水迹,应轻拍面部以使余水渗入,再进行保湿护理。另,每周可自行做保湿面膜3~4次,以保持皮肤湿润。
秋季食疗勿乱“补”
忌无病进补
中医认为:“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无病进补,既增加了开支,又伤害了身体。比如,无病长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发肥胖;无病服用过量鱼肝油,可导致血中胆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忌慕名进补
认为越有名、价格越高的补品越能补益身体,是现代人养生的一个误区。比如,人参价格高,是补品之王,但若不辨体质,肆意滥服的话,则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忌虚实不分
中医进补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宜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及血虚之分,只有对证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忌多多益善
适可而止,过则为害。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是有害的。因此,进补要适量。
忌以药代食
重药物,轻食物,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最好别吃药。切记:药补不如食补。
膳食养生推荐
菊花马蹄羹
材料:马蹄250克,枸杞子15克,菊花3—5朵,鸡蛋1个,马蹄粉、冰糖适量。
做法:
马蹄去皮切粒;菊花温水泡发;鸡蛋煮熟去壳备用。锅内加水煮沸,入马蹄粒、枸杞子、菊花煮10分钟。另将马蹄粉兑适量冷水,调成糊状后慢慢加入锅中,充分搅拌。煮2分钟后,加入鸡蛋,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该膳食能缓解口眼干燥、咽干不适、大便干结等症状,适合阴血虚损者及大众在秋冬保健食用。
五豆粥
用小米配上红、黄、黑、绿、蚕豆五种豆子,熬粥喝,它能调和五脏,濡养肠胃,提升机体的免疫力。
『点赞』『分享』『再看』记得一键三连
此外,将央广网健康设置“星标”后,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推送。
每天中午11点30分准时见面,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