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育儿 文章内容

故事能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吗?最新研究发现,答案未必如此

发布时间:2020-10-14 11:21:50来源:爱贝睿

01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童话故事在幼儿的道德启蒙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富饶的想象、夸张的艺术表现,都与孩子的天性相吸引,童话绘本的色彩鲜明亮丽,故事中的善恶总是黑白分明。我们每一代人,都喜欢沉浸在充满幻想的童话故事里,在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快乐、自己的理性、自己的正义。

这一代孩子,接触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我们同样希望自己年幼的孩子能接受优秀童话故事的洗礼,从小便培养起优秀的价值观。

很多畅销的童书,都旨在给孩子们上重要的道德启蒙课。很多书本都打上了道德启蒙的功能标签,好让家长们相信,买下这一套故事书,孩子就能学会善良、勇敢、公平正义等美好品质。

我在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或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心中偶尔会划过这样的疑虑——有些故事诚然在画面和描述上吸引了孩子,但其寓意则是模糊而开放的,其中的隐喻不仅超出了孩子的理解,就连我们大人也会半猜半想。有时在讲完一个天马行空的故事后,结尾却来上这么一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XX的道理。」

孩子,真的能从听故事中懂得其中的道理吗?

最新的一项研究颠覆了传统教育对故事的看法,报告认为,对于幼儿的道德启蒙,故事可能真的起不到什么作用。

02

研究是围绕孩子对「公平」与「公正」的偏好问题上展开的。

早在2013年,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专门研究了小孩在分享时对公平的理解。他们邀请了一组4-8岁的孩子,给每个人分了四根木棒,并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木棒和另一些伙伴分享。结果,年纪越小的孩子越倾向将更多的木棒留给自己;7-8岁的孩子则无一例外都将四根木棒平均分给了自己和小伙伴。不过无论年纪大小,孩子们都认同一点:木棒应该「公平」分配。

在另一项实验中,法国的研究人员找来了一组4-5岁的孩子,向他们介绍了两个故事人物。第一个人工作卖力,制作出了大部分的饼干;第二个人在工作中很懈怠,因此对饼干的贡献也有限。参与实验的孩子们需要将自己手中的三块饼干当作奖励发给这两个人物。实验中,大多数孩子最先都给了两个故事人物一人一块饼干。当研究人员提醒要将第三块也发出去时,70%的孩子才最终将最后一个奖励发给了工作卖力的那个人。这表明,儿童在4-5岁时就对「能者多劳」的规则有了一定概念。

两项研究都可以看出,学龄儿童对于如何公平分配资源便有了明显的偏好。有的孩子会认为,无论如何,给每个人同样的钱更好。另一些孩子则认为,更努力工作的人应该得到更多。这些信念对于孩子的未来,乃至社会的政治倾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成年人能否影响孩子们对于分配偏好的这种差异?如果可以,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来自富兰克林与马歇尔学院的JoshuaRottman博士,从事心理学和心智科学与哲学研究,他领导着一个发展道德价值观的实验室。今年10月,他和合作者在《认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对248名6-8岁的儿童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干预的不同效果,对以上的问题提出了他们的答案。

JoshuaRottman博士

他们首先测量的是故事书的影响。研究人员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插图,描绘了一个关于海狸社会的故事。海狸们必须想办法把木头分给别人建水坝。最初表示偏爱优势竞争的孩子,就给他们读主张平均分配的书,而一开始主张平等的孩子,就去读强调优势竞争的书。

出乎Rottman博士他们意料的是,这些故事都没有对儿童在分配资源的偏好产生任何影响。这说明许多经典的儿童读物不太可能去改变儿童的道德信仰。

不过,故事书并非一律无效。研究人员为了测试故事的影响程度,将主角从海狸换成了儿童,又将分配的资源从木材替换成了奖品。于是,这些孩子很容易就将这些故事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特别是当故事教导了孩子,平等是资源分配的理想形态时,孩子们很容易学习并应用起故事所传达的道德规则意识。

在比较这两项研究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传授道德规则意识。只有当故事直接适用于儿童所面对的情境,而不是那些有着会说话的动物与奇幻背景的童话故事时,故事的传授才是有效的。

03

那么故事书的影响力能否经得起成人的直接指导呢?

在这篇论文所报告的另一项单独研究中,Rottman博士让一位实验者直接告诉孩子,她所认为正确的资源分配方式,而不是阅读故事书里的内容。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孩子都按照这位实验者所讲述的内容,将资源分配给其他孩子,而不是按照他们最初认为公平的方式来分配资源。

当研究人员直接比较内容接近现实的故事书与亲身感言的效果时,他们发现,孩子们同样受到了两种形式的影响。不过,即使故事书在现实世界的背景下是有效的,仍然没有比孩子听到成人直接表达的价值观更有效。

最后,Rottman博士他们还在实验结束后的三周,重新测试了参与者的偏好。不可思议的是,之前短暂的实验过程中所看到的变化仍然存在着,而且孩子们的偏好更加明显了。也就是说,来自成人的社会沟通,可以对儿童已有的道德信念发生持久的变化。

从这项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正影响孩子对于「公平」还是「公正」的资源分配偏好,还是取决于大人的言传身教,以及整个社会力量的影响。想要让孩子轻松地从一本比喻性的故事书,一堂抽象的道德课,去理解现实世界的道德规则意识,显然是不行的。

从这项研究中,我意识到那些关于遥远王国以及会说话的动物的美好童话,恐怕并不能实际地影响孩子的美德培养。想对孩子输出优秀而富有成效的价值观,我们成年人负有更重大的责任。父母与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我们所认为的对与错,可能会对孩子在未来的选择,发生长远而持久的变化。◆

参考文献:

Rottman,J.,Zizik,V.,Minard,K.,Young,L.,Blake,P.R.,&Kelemen,D.(2020).Themoral,orthestory?Changingchildren’sdistributivejusticepreferencesthroughsocialcommunication.Cognition,205,104441.doi:10.1016/j.cognition.2020.104441

你会用哪些形式培养孩子的道德与价值观呢?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爱贝睿联合全球名校的数十位专家联合研发了一个大型儿童早期发展干预计划——未来脑计划。

点个在看,分享你的态度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