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汽车 文章内容

行路难!停车难!有车比没车还要难!

发布时间:2020-11-03 20:21:29来源:腾讯汽车

日前,根据交管局统计信息显示,截至2020年9月,全国汽车保有量2.75亿辆,汽车驾驶人4.1亿人。今年前三季度,汽车新注册登记617.3万辆,同比增加43.9万辆,增长7.66%。汽车市场消费明显反弹。

汽车虽然是一个大件消费品,但买的人络绎不绝,有些家庭甚至早已不止一台车。有车的好处不用多说了,想去哪里有台车可以随时出发,不用担心天太晚不好打车。夏冬季节,也可以免收骄阳和寒风的“照顾”。

不过,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诸多的用车头疼呢?比如出去吃个饭,找停车位可能比找餐馆难得多,又比如上楼办事5分钟,下楼领到一份罚单...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有车一族可能遇到的开车糟心事。

//停车难:车位难找,易被罚款

“开车十分钟,停车半小时”、“绕树三匝、无位可停”、“停车难、难于上青天”……不管是网上还是生活中,对于“停车难”的吐槽比比皆是。

停车难,车位难找,是许多车主最头痛的事。因为找不到车位,许多人只能“铤而走险”把车停到马路边,办事回来后,车窗上的罚款单已经在风中飘扬。绝大多数城市一张罚款单就是200元,而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停车罚款金额就更吓人。

停车难,很大程度是因为我国停车位资源的不足。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城市小汽车与停车位的比例约为1:0.8,中小城市约为1∶0.5,而发达国家约为1∶1.3。保守估计我国停车位缺口超过5000万个。

停车位资源不足,则是中国飞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和城市规划建设不等比的发展所导致的。有人说,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出现的“副产品”,这话大差不差。

实际上,如今许多城市都开始修扩建停车场,建立体停车场,智能停车场。再加之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的发展,共享单车的兴起等,这些都在缓解着中国的停车难问题。

//行车难:堵车现象日渐频繁

除了停车难,对车主来说,行车难也是让人分分钟崩溃的事情。

“今天为什么迟到了?”“因为我开车来的。”

这个听起来有点魔幻的事情,在一些大城市每天都在上演。一到上下班高峰期,原本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可能要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这还不算节假日高峰。遇到法定假日,开车回家,归心似箭,却遇上大堵车……这样的情况,心里一定也会“堵”的不行了。

国内堵车问题严重几乎成为了普遍现象,但其原因却有很多。

国内路网密度偏低是主要原因之一。2018年《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检测报告》指出,相比发达国家,国内的路网密度依然是偏低的,北京路网密度是5.59公里每平方公里。

而东京的路网密度达到了19.92公里每平方公里,相当于是北京的3.56倍。

驾驶习惯不规范,也会加剧堵车现象。急刹车、不必要的变更车道、慢速起步,这些不良的驾驶习惯,是会造成幽灵堵车的现象的。

也就是说明明前方并未事故,各条车道都畅通,但就是行驶缓慢。这并不难理解,就算一辆车轻微减速,后面的车子也要依次减速,最终可能导致最后一辆车根本没动,完全停在当地。

乱停车,也是国内堵车严重的重要原因。比如正常的双向两车道,部分车主为图方便将车辆随意停放,乱停放车辆甚至停出了两路“纵队”,使得行车道路狭窄,致使车辆行驶不畅,再加之道路车流、人流汇聚,堵车就更正常了。

那能怎么办呢?其实也没有很直接的办法解决拥堵问题,哪怕现在很大城市都采取了限牌、限号、限行等措施,但堵车依然存在。

只能是车主朋友们在出行前提前查看路况,或者预留足够充裕的时间,去到一些特别容易拥堵的核心地段可以采取公共交通工具,不但低碳出行,还能节省不少时间。

//开车难免遇事故就更糟心

遭遇事故,对司机来说是最糟心的事情了。就算是技术娴熟的老司机,只要开车久了,也很难避免小剐小蹭,即便你开车技术再好,也不能排除其他司机跟你技术一样好。

自己规范行驶,可前车是位“急刹天后”,保不齐就追尾了。另一侧车道的车辆,不打转向灯就变道,如果没有及时减速,追尾或剐蹭是少不了了。遇到突然冲出的电动车或行人,往往会瞬间惊出一身冷汗……

相信绝大多数司机都或多或少遇到过这些糟心事情,那么开车遇到事故,应该怎么做?

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以正确的方法来处理。确定没有人受伤后,再查看车辆的损坏情况及损坏程度。如果责任明确,双方对事故都没有异议,在拍照取证后,尽快撤离现场(避免交通拥堵),并及时跟保险公司备案。

如果对事故责任有异议,要现场拍照,并打电话通知交警到场。如果车辆无法行驶,可以给保险公司打电话求助道路救援服务。

对司机来说,如何正确的处理交通事故,是一堂必修课,当然我们希望没有任何交通事故发生是最好的。

有车一族的生活是幸福的,可开车、行车过程中也会充斥着一些大大小小的烦恼。想让车生活幸福感多一些,烦恼少一点,要多多磨炼车技,规范行车和停车。

尽量少去车流人流拥堵的繁华路段。另外,近些年来公共交通越来越完善,多选择公共交通,支持低碳出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优质热文推荐

腾讯汽车

网上选车、买车找腾讯汽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