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23 14:20:20来源:健康财富订阅号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最近,一则“小伙天天喝奶茶,却暴瘦20多斤”的新闻受到关注,专家提醒,不良生活方式可引起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等一系列代谢综合征,还会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症,严重时危害生命。
最近有媒体报道,一位28岁的广州小伙平时工作日经常熬夜加班、夜宵不断、从不运动,日常还靠奶茶可乐“续命”,可他却3个月暴瘦了20多斤。检查发现,小伙得了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重度脂肪肝等,属于有多个代谢问题的代谢综合征。
经过住院治疗之后,小伙的血糖逐渐稳定,血酮体转阴,酸中毒纠正,血脂较前降低。但医生告诉他,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并改变之前不良的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土壤”
糖尿病是亟需引起全社会关注的一种慢性病。2010年全国性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1.6%。并且,糖尿病患者往往还合并有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代谢相关性疾病,对健康造成各种不利影响。
那么,为什么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张曼娜分析说,除了遗传因素,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还与现代人不良生活方式有着密切关联,就以报道中这位小伙为例,他几乎把不良生活方式“占全了”。
一是经常熬夜。不规律的作息,会打乱人体正常的昼夜生活节律,导致体内激素、内分泌紊乱,进而影响代谢功能。并且,长期熬夜还会引起精神紧张,同样会破坏内分泌平衡。
二是常吃夜宵。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养成了“一日三餐”的习惯,吃夜宵破坏了这种正常的消化节律。如果夜宵只是清粥小菜还好一些,但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常叫外卖,以烧烤等各类高油、高盐、重口味的食物为主,或是吃甜食“减压”。又因为压力大,进食量往往“超标”。尤其是夜宵之后,要么继续工作,要么直接睡觉,没有足够的运动消耗,也没有给肠胃充分消化食物,久之能量就过剩了。
三是缺乏运动。像那位报道中的小伙子,平时完全不运动,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运动能够帮助人体加快代谢,保持“吃”“动”平衡,有助维持健康体型和正常代谢。但是,长期缺乏运动,同时吃得还不少,就会导致长期处于能量过剩状态,越来越“胖”,各种代谢相关性疾病也就自然找上门来。
四是嗜好甜饮料。张医生强调,嗜好奶茶、可乐等甜饮料,对健康的危害不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爱喝下午茶,常喝奶茶、可乐,仿佛很“时髦”,甚至成为一种离不开的嗜好。其实这些甜饮料不仅含糖量高,还可能还有多种添加剂成分。在甜饮料的长期刺激下,人体调节血糖的能力就会下降,从而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她建议,日常要以喝水为主要的摄取水分方式,少喝饮料,更不能以饮料代替水。水果最好也是直接吃,而不是加工为果汁后再喝。如果实在想喝甜饮料,一定要控制频率,特别是不要在睡前喝。
门诊中有一些糖尿病人会询问:“医生,我平时都是吃无糖食品、‘0糖’饮料,怎么血糖还是高呢?”
对此,张医生解释说,近年来,各种宣传“0糖、0脂”的食品、饮品很受欢迎,这种代糖食品,其实是不添加蔗糖,而以代糖替代,这样就可以在保持甜味的同时,不会摄入过多的能量。但是,代糖食品不是“降糖药”,它没有任何降血糖的功效。而对糖尿病人来说,本身胰岛功能就已经不正常了,不能靠吃代糖食品来控血糖。这类食品真正的作用是让那些暂时还离不开“甜食”“甜饮料”的人群有一个相对健康的替代品。但一定要记住,代糖食品同样也不能多吃,更不能用代糖饮料替代喝水。
血糖控不好,易导致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症
临床上,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院的病人还真不少,其中不乏像报道中那位小伙一样,直到急症入院才发现血糖“爆表”的人。
张医生介绍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综合征。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必须要做到遵医嘱积极治疗并定期监测血糖,否则就可能导致糖尿病急症发生。而对于还没有戴上糖尿病“帽子”的人来说,也需要坚持定期体检,关注自己的血糖是否正常,以防漏诊。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指糖尿病患者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胰岛素明显不足,生糖激素不适当升高,造成的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病理改变的征候群,系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因为本身胰岛十分脆弱,即使血糖控制的比较好,有时无明确诱因也会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绝大多数酮症酸中毒的发生都有明确诱因:暴饮暴食、创伤应激(包括躯体和精神方面的创伤,如外伤、压力大等)、治疗方案中断(常见于外出旅游时,劳累、吃得多,又忘记吃药后发病)、感染(除了感冒,还有部分隐匿的感染,如肝脓肿、肛周脓肿、肾周感染等)。
酮症酸中毒的常见症状为:原来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的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症状加重,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呼出“烂苹果”气味,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甚至出现昏迷。
高渗性综合征
是由于应激情况性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而胰岛素反调节激素增加及肝糖释放导致严重高血糖,继而脱水、高血钠、血浆渗透压升高,患者常有意识障碍或昏迷。
这种急症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多见,常见于心脑血管事件及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引起。张医生曾接诊过一位患者,起初是脖子上长了一个疖肿,抠破后继发感染,结果因为拖延就医,导致高渗性昏迷才被送到医院。
高渗性昏迷时可有致命危险,一定要及时识别、尽快送医。其常见症状为:早期口渴、多尿、乏力,食欲减退加重,逐步出现明显的烦渴、多尿。此后出现高渗脱水症状,如烦渴、唇舌干裂、皮肤干燥、弹性差、眼球下陷、尿少、尿闭等。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等症状。
糖尿病正在年轻化,务必敲响警钟
以往在人们的认识中,糖尿病是中老年才会发生的慢性病,年轻人身体好,偶尔发现血糖高也不要紧。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张医生指出,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生有年轻化的趋势,而且值得敲响警钟的是,年轻的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率比老年人更高,其原因就与年轻人往往既不重视、也不积极治疗有关。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本身生活、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容易诱发糖尿病。如果再自认为“健康”,不重视体检,或体检发现血糖异常后也不进一步明确诊断,甚至被确诊为糖尿病后也不积极治疗,吃药“断断续续”,觉得“没有不舒服就是正常的”,这些都会让血糖无法控制、反复发生波动,最终导致糖尿病急症,或使其他并发症提前到来。她曾接诊过一位年轻的糖尿病人患者,5年前体检就发现血糖高了,但并没有放在心上,也不吃药,直到5年后眼睛看不清楚了才就医,最后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视力减退已无法挽回,非常遗憾。如果这位年轻患者能在5年前就积极治疗,并发症就不会进展得如此之快。
所以,张医生呼吁,一般糖尿病发生5~10年后会引起并发症,但对糖尿病的“漠视”,让不少糖尿病患者直到并发症出现后才去就医,此时糖尿病已经潜伏身体多年,对健康造成的危害往往很难“逆转”,年轻人亟需转变观念,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积极监测血糖等指标。尤其是当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时,应及时就医。一旦确诊糖尿病,要坚持遵医嘱治疗、随访,千万不要“大意失荆州”。
张医生特别提醒,报道中那位小伙子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但不是所有成年后发病的糖尿病都属于2型糖尿病。有一种被称为MODY的糖尿病特殊类型需要注意识别。它的特点是青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往往有明确的糖尿病家族史,与13种基因突变有关。这种类型的糖尿病虽然少见,但亦非罕见。张医生就接诊过这类病人,20多岁时发现糖尿病,经询问后发现,病人的妈妈40多岁确诊糖尿病,外婆近60岁时发现糖尿病。一代比一代发病早。MODY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的突变类型来拟定治疗方案,且有遗传倾向,因此更需要医生在日常糖尿病患者中加强筛查与重视。
重视“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蜜月期”
与糖尿病患病人群相比,还有一个更为庞大的糖尿病“后备军”需要引起大家重视,那就是糖尿病前期人群。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成人糖尿病前期流行率为35.7%,也就是说,约有5亿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如果控制不好,这部分人就会在数年内进展为糖尿病,而如果能够及时干预,就有可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张医生介绍,糖尿病前期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一个是空腹血糖偏高,介于6.1~7毫摩尔/升之间;二是糖耐量异常,指空腹及餐后血糖军偏高。临床上需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明确诊断,由专家指导后续治疗方案,而不是自己凭“体检报告”下判断。
一定比例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会在3~5年内进展为糖尿病,所以需要及时干预,挽回这些人。干预措施主要就是生活方式调整及必要时治疗窗口前移。生活方式调整不仅仅是指要“管住嘴”,调整饮食,也要避免熬夜、放松心情,并且坚持定期监测血糖。在治疗方案中,二甲双胍、吡格列酮、阿卡波糖均可以用于糖尿病前期治疗,治疗有效且可在医生指导下停药。
另外,张医生强调,在治疗时一定要警惕“糖尿病蜜月期”,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如胰岛素治疗后,患者进入临床缓解期,能够维持正常的糖代谢,停药后血糖水平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并且数月甚至一年之后检查水平也正常。这个时候患者往往非常高兴,认为解除了后顾之忧,于是不再继续重视。但过段时间后,糖尿病就会“卷土重来”,而且很可能“来势汹汹”,直接发生了糖尿病并发症。
妊娠糖尿病也是如此,一定比例的妊娠糖尿病会在3~5年后进展为真正的糖尿病。但其中不少产妇由于妊娠后血糖恢复正常了,甚至半年、一年后检查也正常,就“放心”不再继续复查。
其实,“蜜月期”都是短暂的,一旦曾经发生过血糖异常,就不能忽视定期监测,而且要长期监测,并持续做好生活方式干预,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有时辛辛苦苦把血糖控制好了,一杯奶茶就“破功”了,当引以为戒。
最后,张医生再次提醒读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过及时治疗,可以度过危险期,但糖尿病及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多属于慢性病,无法完全治愈,一旦确诊即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并进行生活方式调整。现在糖尿病的治疗药物也有多种,请和您的专科医师沟通,选择适合个体的用药方案和模式,并做好长期管理。
专家简介
张曼娜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上海市扬帆计划人才,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分会第九届委员会糖尿病与相关内分泌疾病学组秘书;中国医师学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内分泌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性腺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内分泌医学基础研究分会委员,JournalofDiabetes杂志审稿人。从事内分泌科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擅长内分泌科的各种常见疾病及多发疾病的诊治,尤其对年轻糖尿病、基因遗传相关的特殊类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症、下丘脑-垂体疾病及性发育迟缓等少见疾病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
END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