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职场 文章内容

我那个为了买房受了 10 年苦的朋友,竟然出家了

发布时间:2020-11-27 08:22:14来源:袋鼠深度精选

作者|张良计

来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

袋鼠说

选你想读的深度好文

现在快节奏的社会,好像大家变得越来越容易焦虑。很多时候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看看别人,他有我没有,就变得焦虑了。可其实幸福不是攀比出来的,与其关注自己没有的,不如多看看自己拥有的东西,你生活的开心与否与他人完全无关。今天这篇文章,袋鼠君想对你说,做人最紧要是开心。

01

上个月和一位许久不见的朋友见面,感慨不少,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

我的这位朋友一直被身边人称为榜样,他过去的人生就是一部生活励志剧。

他大学毕业于上海一所二本院校,靠自己辛勤打拼到现在的地位,如今在一家国有上市公司做大区销售总监,年薪早就超过百万。

他和我说:“自己35岁前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能在上海拼一套房子。”

为此他省吃俭用,严格控制生活支出。

过去10年里,他把每一笔花费都记在手机记账本上,并且两周复盘一次,一旦发现有大手大脚的消费,就会开启反思优化模式,比如:

这周买了一双球鞋,消费超预算了500块,那么下周就要在某项消费上把这500块节省出来。

这周超市不小心多买了100块水果,下周就不要再买零食等等。

其实他的工资收入并不低,甚至可以说在同龄人里算中上水平,但他非常自律,拒绝一切消费主义洗脑,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只为一个目标:买房。

终于,他在33岁的时候攒够了房款,办好了上海户口,买了一套还算称心如意的房子,那时我们几个好友都去他的新房祝贺,觥筹交错间我问他:

“苦了这么些年,总算实现一个小目标了,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我本以为他会说好好谈个恋爱,结婚生子,给自己放个长假出去旅行,或者报复性消费一把,把以前想买没买的东西全买下来。

结果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继续努力,买第二套房。”

并且他的解释听上去非常合理。

要想在上海过得舒服,至少要有两套房,一套自己住,一套给父母(他是外地人,父母不在上海),如果以后结婚生子,房子还不能小,起码得是三房。

而他的家庭背景一般,父母在三线城市都已退休,给不了资金上的大支持。

按照现在他的收入水平,配合上理财收入和工资增长,在继续严格控制消费的情况下,大约还需要8年才能攒够二套房的首付......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执着于买房?”

结果他的回答让我感到深深的绝望,他说:

不买房谁会愿意嫁给你,不买房你都不敢给家里添置家具,不买房家里长辈亲戚聊天你都不敢听,不买房你活得还没有安全感,不知道哪一天房东因为什么原因就把你赶出去了......

可有了房子,人生就不一样了。

你可以随心所欲布置家里的风格,不用担心有人会赶走你,工作做的不开心随时有底气辞职,实在不行你还可以把房子租给别人然后出去旅行。

最后他得出结论:

房子,是抵抗人生焦虑的最好武器。

02

这就是他过去给我的印象,一个为了买房,生活过得极度自律的人。

如今再见面,我以为他还在为第二套房努力,没想到他告诉我,自己不打算买房了,他说想通了,为了买房舍弃了太多自我,自己过得并不快乐。

这话从他的嘴里说出来,还是让我吃惊不少。

我原以为他的人生之后一定是青云直上,直奔人生赢家,可他说自从买房以后,周围人对他的期待越来越高。

亲戚都把他当模范标兵在家乡宣传,老板每年定的KPI也是水涨船高,团队小伙伴更是视他为带头大哥,带领大家不断刷新业绩记录。

一边是越来越高的期待,另一边是不断上涨的房价,他被各方力量裹挟着向前蹒跚迈步,却越来越没有自己的时间和思考。

他端起手上的茶杯,长叹一口气说:“越成功,越焦虑。越焦虑,越想成功。”

如果人生有四季,我想他在23岁以后过的都是冬天。

直到前段时间,他突然大彻大悟,过去十几年的压抑集中爆发。

他请了一个有史以来最长的假,带了几本书和一个背包,跑到山上的一个寺庙去住了一个多月。

我们见面的这天,其实是他“还俗归来”的第二天。

他“出家”的这段日子,谁也没告诉。

朋友圈沉默,微信也不回,电话也不接,我们都以为他又在忙一个昏天黑地的项目,没想到他每天都在吃斋念佛。

这段体验,和他之前的生活截然不同。

他把作息时间表拿给我看:早上5点起床洗漱,先上早课诵经,然后吃斋打坐,下午帮忙师兄整理经文,看守值班,晚上9点上床睡觉。

他从来没有觉得一天24小时,其实可以过得这么漫长。

我问他接下来打算怎么办,他说自己把过去几十年的人生重新整理了一遍,断舍离之后再重新出发。

我没有再细问,但明显感觉到他眼里的光芒,和以前不一样了。

03

这段故事,让我感触颇深。

曾经我和一位前辈聊天,探讨过现代人焦虑的原因,总结出2个根源:

第一个根源,叫太紧盯目标。

所谓太紧盯目标,就是把所有的力气都投入到目标的实现上,一旦不成功,就全盘否定自己的努力,忽略掉已经获得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偏激型盲目”。

传统的成长教育环境,让我们习惯被安排目标和任务,然后为之奋斗,但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目标的合理性,也从来没有质疑过目标的唯一性。

就像我前面这位朋友一样,为了买房,他能舍弃所有生活享受,过十几年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可真等到有了房子,再想去弥补年轻时失去的快乐,哪还有那个心境?

人生确实需要目标,但这个目标一定是来源于自我的需求,而不是外界告诉你说,瞧,你需要这个。

如果定下的目标没能实现,你完全可以探索其他的方式来满足需求,而不是自怨自艾。

你可以为了目标奋斗,但不要被目标绑架。

比如:为什么一定要在北上广买房子?

是因为你本来就想在这里长期工作和居住下去,还是因为别人告诉你“不能在一线城市买房,就等于人生混得失败”?

如果在北上广买房要耗尽你一生的功力,甚至掏空家里所有的钱包,换来每个月都要精打细算,这不敢买那不敢吃的日子,你快乐吗?你发自内心地认为这值得吗?

我并不是反对大家在北上广买房,而是说在做决定之前,“自我需求”和“外界迫使你”产生的需求要分开,不要混为一谈。

想清楚这个问题,你的思路会打开一片天。

你不一定非要去北上广工作,许多二三线城市正在崛起且有大量的发展机会;

你不一定非要住市中心的大平层,一个温馨的小家其乐融融也是生活;

你不一定非要孩子上名校,TA能开心快乐地度过童年谁说这不是一种负责;

你也不一定非要和多年未见的同学聚会,如果大家讨论的主题都是谁嫁得好谁家的房子有多大,那干嘛去找不痛快?

瞧,你有好多选择,为什么非要盯着那些需要拼尽全力还不见得能实现的目标,而放弃人生中踮踮脚就能实现,甚至许多就是唾手可得的幸福?

带着“我全都要”的想法去生活,当然会焦虑疲惫,因为你没办法全都要。

当你的目标变得狭隘,目光自然就会狭隘,周围所有的可能性都被屏蔽,最后一根筋走到底。

相反如果你打开视野,积极去探索别的可能性,你会发现人生到处柳暗花明。

当PlanA难以成功的时候,去想想PlanB,PlanC,PlanD.还是那句话,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需求。

他人有他人的幸福,你也有你的幸福,井水不犯河水,何乐而不为?

04

我们焦虑的第二个根源,叫攀比。

朋友的公司IPO上市了;

许久不联系的亲戚做生意飞黄腾达了;

过去看不上的小姐妹嫁给有钱人了;

邻居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了;

打开朋友圈就是大型攀比现场,大家都在不动声色地展现“我过得很好”,人人都是凡尔赛文学家。

可这些东西除了带来一丁点虚荣感以外,我实在想不出能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实质性帮助。

并且如果你陷入了攀比的怪圈,那么这个竞赛永远没有终点。

在凡尔赛的道路上,永远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今天你晒奔驰的车钥匙,明天一辆保时捷就出现在你的朋友圈。

这个月你去北海道滑雪,下个月你就能在朋友圈看到阿尔卑斯山上的日出。

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

还有的人不惜借钱去超前消费,提前过上所谓的“精致人生”。

没有收入的学生,用花呗给自己买一大堆奢侈品,为的就是发条抖音收获点赞;

月薪一万出头的年轻白领,可以贷款买一辆最新款的宝马,为的就是在停车场遇到同事时能不动声色地“碾压”对方。

直到当你看着每个月的还款账单时,才开始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可这些焦虑不都是自找的吗?

没有人逼你去买这些东西,仅仅是为了所谓的“自尊心”就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怪得了谁呢?

前几天我发了条朋友圈,得到不少赞同,这里再发一遍。

如何对抗焦虑?

多看看你手上拥有的东西,不要总是盯着你还没有的。

问问自己,那些拼命追求的东西真的是你需要的吗?

还是你只是不想在饭桌聊天的时候不落人下风,在朋友圈攀比大赛中不输给同龄人,在闺蜜下午茶的谈资里脱颖而出?

可这些就算赢了又能怎么样呢?你的身体更健康了吗,你的家庭更和睦了吗,你发自内心感到快乐和充实吗?

幸福不是攀比出来的,幸福是你投入到生活中真切体验出来的,这和周围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多关注一下自己的内心感受,少去看抖音知乎小红书上的那些所谓“低调炫富”。

作为行业内人士我负责任地说,这些精致生活有一大半都是编造出来的,都是公司团队包装出来显摆吸粉的。

多看看你手上拥有的东西,你生活的开心与否与那些人完全无关。

人生有时候需要模糊处理,太精明或者太用力,都会适得其反。

我们并非要一条道走到黑,走到中途获得新的灵感完全可以另辟蹊径。

在这个过程中,摆在首位的始终都是关爱自己,而不是被道德绑架,赶鸭子上架般去完成那些对我们生活幸福感毫无帮助的事情。

焦虑,不是坏事情。

适度的焦虑,确实可以鞭策我们不要陷入贪图安逸的陷阱,但过度甚至是毫无道理的焦虑,只会让我们不断自我否定,变成一叶蔽目看不见生活其他美好的瞎子。

说到底,我们的人生不应该由自己的性子来吗?

生活是去体验,去探索,去分享,而不是去比较,去追赶,去由着别人来对你指手画脚。

活成别人口中羡慕的榜样,不如活成我们心里自由的模样。

想清楚了这些,许多焦虑自动烟消云散,毕竟人这一世,最后就是图个开心嘛。

作者简介:张良计,一个左手干货,右手鸡汤的真性情Boy,出版畅销书《飞跃》,公众号:张良计(ID:zhang_liangj)

THEEND

很多袋鼠的读者在后台留言说,希望多发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也跟一些读者谈了关于他们的家庭问题,有的说孩子叛逆,有的说夫妻关系不好等等,其实这最根本还是教育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想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但这不仅需要孩子的努力,更多还要父母去提升教育理念。

所以,我们推出了筹备已久的风格化公众号:袋鼠家庭教育。深度关注孩子教育,夫妻相处,观点独特,有品质,有灵魂。坚持每天一篇,只做精选。

喜欢袋鼠的文章,欢迎点击右下角的在看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