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30 12:21:23来源:豆瓣读书
关注并星标豆瓣读书遇见更多好书&好物
早安打工人,又是斗(不)志(想)满(上)满(班)的一周。
前两天,#不想上班#突然上了热搜,说出了无数打工人的心声。
作者:波波夫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年:2020-10
01
工作倦怠是一种“病”
“厌班”情绪在职场人中就像感冒一样常见。
如同病毒一样,倦怠穿梭在世界各个国家、阶层和工作岗位之间,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对工作倦怠的标准定义是:工作倦怠是由未能妥善控制的长期工作压力造成的一种综合征。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感觉精力耗竭或耗尽;
2.心理上与本人工作的距离感加深,或对本人工作感到消极或厌倦;
3.工作效率下降。
翻译成人话就是:心好累、不想干、我不行。
脉脉数据研究院在2017年1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有四成职场人有严重的上班恐惧症。这类人群被报告方称为重度“丧班”;有三成职场人属于中度“丧班”;只有27%的职场人轻度“丧班”或没有“丧班”症状。
“丧班族”的典型特征是情绪不稳定、爱拖延、暴饮暴食和想辞职。
倦怠不是立即发生的,而是经历系列压力的叠加。
在《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中,作者指出,虽然各个行业各有差异,但压力引发的工作倦怠也有一些共通之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个体在工作中被要求大量付出,比如过大的工作量、比较恶劣的工作条件等;
二是企业给员工提供的工作资源匮乏,比如福利待遇、发展空间、工作参与性等不尽如人意,而工作要求又比较高时,员工就容易产生工作倦怠。
用一句俗语说就是:既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吃草。
这两种因素都会令人产生压力,成为倦怠的重要诱因。
身处数字时代的一大不幸是,人们太容易找到你,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让你7x24小时在线,老板、同事很容易在下班后继续在微信、钉钉上找你处理工作,这进一步加剧了职业倦怠。
工作倦怠并不仅仅只是员工自己的问题,它是由落伍的教育体系、畸形的经济增长、不公正的财富分配、薄弱的社会支持等一系列因素所共同鞭挞出的现代文明的疤痕,是从个体心理特征中反射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
现代社会强调个体所取得的物质成就,而无视个体工作中体验到的孤独与压力,个体难以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难以释放消极情绪,也难以关注他人感受或其他事物,所以就容易引发倦怠。
波波夫《倦怠》
我们很可能正在重演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对人异化的那一幕,焦虑、抑郁、倦怠不过是这种异化在我们精神面貌上的投射。
“倦怠是一个危险的开始,如果我们的社会再不反思制度对人的碾压和畸形竞争环境对人的侵蚀,被毁掉的将不仅仅是当下一代人。”
——《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陈晓萍
02
跳槽与斜杠,治标不治本
在化解工作倦怠上,一个常见误区是,换份工作也许会好些。
很多人认为,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不会产生倦怠感。
人们常被“新手的好运”迷惑,轻率做出跳槽的决定。
所谓“新手的好运”,是指当你刚开始从事一份工作的时候,你觉得进步很快,一切得心应手,自己非常适合这份工作。然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你开始遇到越来越多的挫折,渐渐地,你变得有些沮丧和焦虑。这时你对自己说:“看来这份工作并不适合我。”
于是你辞职跳槽,选择另外一份工作。
然而,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跳槽正在成为职场常态,中国人甚至比美国人更爱跳槽。
领英《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士的平均在职时间为34个月,相比美国的56个月,几乎短了2年;中国职场人士的在职时间的中位数为24个月,比美国短半年之多。
其中,在中国,互联网、商业服务(如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和金融保险是在职平均时间最短、跳槽频次最高、员工流动性最大的三个行业。
白领决定跳槽的根本原因,还是“钱”。
《智联招聘2019春季跳槽报告》显示,有64.22%的白领表示因薪酬不理想而跳槽,相比2018年55.80%的比例有较大增幅。此外,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晋升受限和福利待遇也是促使白领跳槽的主要原因。
当然,跳槽未必能解决倦怠问题。从长久来看,频繁的跳槽也无益于我们在某个领域得到充分的积累。
斜杠,也被视为对抗职业倦怠的一剂良药。
美国作家马奇•艾伯特在畅销书《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压力下的职场求生术》中提出“斜杠人生”的概念,鼓励职场人不要满足于专一职业的工作模式,而选择有多重职业及身份的生活。
“斜杠”,意味着你可以用不同的身份和属性定义自己。
我们熟悉的第二职业也是斜杠职业的一种。
对于有着一份正式工作的人来说,斜杠职业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它会增加你的收入,提高财务稳定性,还会拓展你的职业技能,让你的兴趣爱好有机会得以施展。
尤其是在2020年时局的重压之下,拥有多份收入来源的“斜杠青年”,更成了许多人羡慕的对象。
不过,在真实生活中,斜杠工作者的主流人群还是自由职业者。斜杠职业并非那样轻巧,而是饱含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从0到1,从1到多,哪有这么容易。
当下职场人最迫切的需求,可能不是寻找更多斜杠,而是在斜杠之前先把第一个身份经营好。
03
如何摆脱倦怠?
如何从工作倦怠中恢复正常,目前并没有公认标准的解决方案,在书中,作者根据心理学研究,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了解自己的长处,保持乐观情绪。
美国人类学家戴维•格雷伯说,“地狱就是一群人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完成一件他们不喜欢也不太擅长的任务上。”
如果你的工作和你的技能不匹配,你迟早都会丢掉工作。以乐观的心态面对自我,遇到挫折时,要善于多角度思考,避免过激地否定自己。
其次,认清自己的短板,保持终身学习。
职业倦怠的另一种常见情形是“知识性倦怠”,又叫“本领恐慌”。因此,要防治这类职业倦怠,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
再次,挖掘工作中有意义的方面,培养自己对工作的兴趣。
对工作感兴趣,就会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不会感到辛苦和倦怠。而一个人若是积极主动充满激情地去工作,也总能超额、超水平发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还有,在工作中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和朋友保持联系,维持良好的社交关系。
在职场中又好朋友的一大好处在于,你不但能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同时还能够较为轻松地获得决策建议。
最后,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放弃过多的职业期待。
产生职业倦怠感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期望目标。当你对工作产生倦怠时,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需要,摒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在《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一书的最后,作者指出,今天人们之所以容易焦虑、虚无、倦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人生的意义何在。但对于人生的意义,很多人可能想得过于复杂,意义很多时候,来自一系列小目标的设立和达成。
倦怠:为何我们不想工作
购买
作者:波波夫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年:2020-10
■往期精选
↙️阅读原文,购买《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