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2-06 15:21:41来源:检验医学网
2020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因为我们要实现全面的小康。另外,2020年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最后一年。今年底之前,一部分单位要取消事业编制,由事业单位变成企业单位,其中就含医院。
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
我举两个当时影响比较大的事例,大家也许就会有所了解。
2010年4月22日上午9事左右,中南大学湘雅一院,近300名合同制护士,打出“同工同酬,还我青春”的横幅,在住院部楼前聚集,要求医院实行与编制护士相同的薪资福利待遇。聚集持续了半小时左右,院方与湖南省卫生厅组织部分护士到附近一家酒店进行协调,谈判结束后,护士全部回医院上班。
中南大学湘雅一医院,彼时共有400多名合同制护士。据这些护士透露,医院合同制护士与在编护士工作内容并无区别,但在待遇上相差悬殊,当时的每月基本工资只有650元,年终奖每月110元。而在编护士仅仅一个年终就可拿到数万元。同时,合同制护士还没有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全部社会保险。
这种差别,实际上不仅仅只是一家医院,在其他地方也是普遍存在。
2017年12月22日上午,山东省商河县人民医院的一些编外护士为了能够得到院方的重视,集体罢工,举起条幅要求:同工同酬,五险一金。
编制内外,差别多大?有人编顺口溜:
编内编外两重天,
编内胜似亲娘养,
好吃好喝福祉全,
编外却是后娘出,
累死累活背黑锅!
同工不同酬,严重有损公平,也明显与劳动法抵触。但是为什么喊了多年的同工同酬,却就是难以生根开花?
这是因为医院性质决定的。
一、大医院小医院编制获得难度不同
当前,公立医院的事业编制获得变的越来越困难。根据全国各省市近年来公开招聘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省级公立三甲医院招聘需要博士以上及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方有机会获得事业编制身份,江苏南京等地公立医院甚至博士也不能获得事业编制。
市、县级公立医院标准相对稍低,一般需要硕士以上学历才能获得事业编制。公立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则相对更低,通常本科学历就可以参加事业编制竞争,一些岗位大专毕业即可。
二、编制内外核心区别——收入待遇
有一些公立医院「同工同酬」执行的情况比较到位,编制内外完全同工同酬,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年终奖、住房公积金、职业年金、各项福利待遇等,编制内职工与合同职工全部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有没有编制,职工都没有很大意见,甚至无所谓编制身份。
但是,还有很多地区的公立医院,编制内外职工的收入待遇相差很大。这些医院实际上做不到编制内外一视同仁,表现形式千差万别,有的是基本工资不同,有的是绩效工资不同,有的住房公积金、年终奖等福利待遇不同,等等。
这些未能实现编制内外同工同酬的医院,编制外职工的收入待遇比编制内可能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这也是大多数编外员工极为不满的原因。凭什么干一样的活,拿的钱不一样?
总的来说,医院编制内人员的一部分工资是有财政兜底的,而编外人员的工资则全部是有医院自行承担。你说,在这种体制下,怎么可能做到同工同酬?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若真做到了同工同酬,那反而又造成了对编内人员的不公。所以,要想真正同工同酬,全面落实劳动法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医疗体制上的改革。
体制改革
2018年底,国家卫健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的通知》,确定了北京医院等148家医院,作为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试点医院。
重点改革就是依法全面取消编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合同管理,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
随后,第二年,2019年,全国各省市开始大面积试点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数量远远高于国家公布的数量:
陕西53家医院实施现代化医院管理试点;
河北200家医院实施现代医院管理试点;
福建39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甘肃多家现代化管理制度试点医院实行合同管理;
......
也打了雷,也下了雨。但是,这些医院人事改革成效到底如何,一年来,至今未见公开报道只言片字。我个人认为,其中原因可能与突发的新冠疫情有关。
就像2003年的那场“非典”拯救了全国的乡镇卫生院一样,今年的新冠疫情,要不是公立医院撑场面,后果不堪设想。
公立医院有一种“舍己为人、为国献身”的情怀和信仰,如果取消了事业编的非营利性公立,那么,和私立还有什么区别?医生的认知必然会发生混乱,他们会疑惑:我这一生到底是替谁在卖命?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人民币服务?
所以,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为了避免引起恐慌,政府的言论从一开始就很谨慎,避免一刀切。原话大概是这么说的“取消公立医院编制,但保留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这话就很值得玩味。大概的意思就是:政府财政不会对医院弃之不顾,未来的的财政拨款,将不会再按照“人头个数”的下拨,而是根据单位所承担的公益服务和社会责任设定整体管理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财政拨款的额度。采取的方法也是先局部试点,成熟后再全面推开,从2020年起,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在年底前全部实现。
对此,我想说的是,不太可能!
对这种解读,我纠正两点∶
一,取消的只是大学和高等级医院的事业编制,中小学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事业编制不可能取消;
二,即便取消,也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现有事业编制人员仍然保留,而新进人员不再有事业编制。
目前来看,即便到2020年底,公立医院全面取消编制,恐怕也难以实行。你看看今年新冠疫情得以控制之后,各地迅速开辟“绿色通道”,为尚未在编的支援湖北医务人员破格办理编制,就应该理解了。比如:
今年广州44名临聘医护人员援鄂归粤后火速入编;
中山市15名驰援湖北编外医务人员与在火线入编;
东莞市人社局也为40名驰援湖北医护人员办理编内聘用手续;
珠海28名援鄂医护编外人员招录入编;
茂名市19名援鄂医护人员直接录编;
唐山市将所有市县级援鄂医护入编;
安徽东至县医院将三名援鄂医护纳入编内;
兰州市将多名援鄂编外医护人员入编;
而长沙市则直接拿出100个编制给抗疫一线医护人员;
……
给金给银,不抵给编制。可见,编制的“含金量”还是纯度很高的。你说在这种大环境下今年年底就全面取消编制,打死我也不信。同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编制内外的工资待遇还是有天壤之别的,要不,谁愿意拿逆行抗疫的生死考验换这一个编内身份?
所以,我个人认为,对公立医院编制制度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因为长远看即有利于同工同酬的快速生根,也有利于医学人才的自由流动。但是,绝不能一刀切的完全取消编制。取消医院编制可以是一个方向性的设想,但这个设想在这次新冠疫情之后,也必将令我们思考,会不会与医疗卫生公益性背道而驰?
而更值得深思的是,即便全面取消编制势在必行,那也只是大城市大医院的事情。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我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编制,一定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剂。
纠结有编制还是没编制的大医院,你会怎么选?
现实中,绝大多数本科、硕士毕业生都不愿意选择乡镇以下公立医院,一些人甚至不愿去县级公立医院。可省市级三甲大医院的事业编制只对人数极少的博士及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开放绿灯。
本科、硕士毕业生进去只能做「合同工」,甚至「临时工」,收入待遇缺乏保障,这也是被广大毕业生诟病的地方。
医学生如何选择编制与医院?
最关键一点,如果一家公立医院能够做到编制内外各方面收入待遇完全一致,那么编制或合同不是很重要。
关于收入待遇是否编制内外一致,这一点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一定要打听清楚,或者签订合同。如果编制内外工资待遇相差悬殊,建议毕业生谨慎选择编制外岗位。
如果你对工作生活要求不高,职业目标不算远大,追求稳定保守,同时自身学历、职称等因素不够优秀,那么可以选择带编制的中小医院,这可能更符合你的预期。
如果你对提升自身专业技能、职业前景、收入有很高期待,不怕竞争,自身条件足够优秀,那么可以选择同工同酬的大医院,能够有编制更好。
如果单纯只为学习提升技能、获取职业资历,那么去大医院是必须的,即使同工不同酬,你依然可以在大医院锻炼几年,待技术、资历都拥有后,跳槽换一家给予你的收入报酬符合你预期的医院。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习掌握专业技能总是第一位的。
当然,公立医院的岗位毕竟有限,民营医院近年来发展的热火朝天,找不到公立医院工作的同学们也可以先去民营医院锻炼一下,毕竟人总是要先生存、后发展的,以后有机会再去公立医院工作,进修的机会还有很多。
讨论
「如果在三甲医院的编外和二甲医院的编制之间选择,作为医护人员的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来看看丁香论坛的网友怎么说:
支持去编外的公立三甲
@莲花洋小比丘
对于准备漂几年就回家的同志。感觉去大医院打拼几年较好,平台高,技术好,病种全,收入也尚可,辞职相对容易;小地方的编制,工资待遇一般般,人事关系复杂,上升通路逼仄,尤其辞职时能要你半条命,说不定到时候人财两失。
支持去编内的公立二甲
@fusuyong
相比三甲,二甲医院有编制,何乐而不为呢?也许三甲有所谓「平台高,技术好,病种全」的优势,除非你干几年另谋高就也就罢了,否则何谓优势还不好说。
拿二甲讲,职称、待遇和人事关系肯定比大医院好,占着正式编制,尤其是职称职务解决以后,可以有针对性进行学习提高,再在本单位加以实践,可以说比三甲挤压在科室下层强多了。
@aaronzang
二十年前,大家对三甲心向往之——感觉去中小医院,就是对自己五年辛苦的亵渎。
现在,干嘛不去小医院?钱可能少挣些,但压力也少了很多,一不小心,可能还会过上一杯茶一份报纸看半天的神仙日子。同样的身份,我都觉得二甲好,在编的二甲肯定更好过编外的三甲。
没编的三甲医院VS有编的二甲医院,该如何选择。你当初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如何选择的呢?
编辑:Player审校: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