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孟琢丨讲给小朋友的汉字五千年(下)

发布时间:2020-12-08 22:19:59来源:章黄国学

四、小篆:一统天下

金文,是周代的主要文字,小篆,是秦国的文字——从周到秦,在这两个伟大的王朝之间,经历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风云变幻。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汉字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战国文字:我的地盘我做主

典雅肃穆、古朴雄浑的金文是周代的官方文字。但随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还有周平王无奈而仓促的东迁,从西周到东周,天子的权威与礼乐一落千丈!在诸侯并起的春秋战国时代,金文这种整齐规矩的文字,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周天子都可以不放在眼里,何况区区文字呢?

从周代到战国,汉字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还是先浏览一下战国的文字吧,你看,这是秦国文字、三晋文字、楚国文字和齐国文字。每个国家的文字各不相同,差异极大,战国文字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复杂纷乱、各国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密不可分。当时天下分裂,战国七雄——秦、楚、燕、齐、赵、魏、韩,谁都想统一天下,成为天下共主,谁都要谋求自己的霸业和野心。在这样的心态下,各国的政治、文化、军事、社会不断走向差异——我的地盘我做主,就要和你不一样!

天下分裂,各国制度不同,汉字也是如此。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诸侯用暴力争夺天下,打来打去,要不怎么叫“战国”呢?在一个你咬我、我咬你的时代里,天子的礼乐就像耳边整天的唠叨一样,真烦人!赶紧扔掉。各国纷纷推出自己的货币政策、土地政策、交通法规、法令政策、衣冠风俗,连语言文字也不例外——嘴里说的是方言土语,写出的文字也各不相同。

秦始皇与文字统一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经过了近300年的春秋时期和200多年的战国纷争,中国历史终于又从分裂走向了统一。兼并六国,结束战国纷争的丰功伟业,是由秦始皇完成的。

秦始皇雄才大略,他十三岁即位,二十二岁亲政,在三十九岁时就已经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纷争。大诗人李白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如果你读过《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再去陕西的兵马俑实地感受一下,一定会为他的赫赫功业震撼不已。当然,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秦国多次打败东方六国的大军,杀伤无数,也让秦始皇在历史上背负了残忍、暴虐的骂名。要知道,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始终都是相当复杂的。

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需要治理天下,这个时候,他发现自己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各国的制度、风俗、语言、文字都不一样,想要推行秦朝的政令,下一道诏书,六国的人看不懂,怎么办?汉字不同,也影响大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想看其他六国的书,相当于要重新掌握好几门语言文字,简直太麻烦了。

秦始皇正在头疼,他的丞相李斯来了。“陛下别急,六国的文字乱七八糟的,干脆用咱们大秦的文字,把它们统一起来!”秦始皇一听,“好办法!丞相所言,甚合朕心。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

于是,李斯带领着赵高——就是那位指鹿为马的太监赵高,这个人品质很坏,但能耐不小,也懂得文字学呢,还有太史令胡毋敬,一起写出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在这三篇字书中,包括了三千三百个字,他们根据传统的秦国文字,进一步加以简化、调整,同时废除了那些形状各异的六国文字,最后推出了小篆!

这段历史,就是《说文解字叙》中所记载的:“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zhòu)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所谓“史籀大篆”,指的是多取自周代大篆的秦国文字,“省改”则是省简与改易的意思。

你可能会问,“篆”这个字好陌生,是什么意思?

小篆“篆”字

“篆”虽然难认,但意思很清楚。“篆”是个形声字,下面的“彖”是用来表示“篆”的读音的,而上面的竹字头说明这个字和竹子有关。“篆”的本义就是用笔写在竹简上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篆,引书也。”这是一种笔画拖长、线条流畅的文字,就好像用笔“牵引”着书写出来的一样。

小篆作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面向全国推行的标准字体,被大秦开始不断地进行推广、普及。对秦始皇来说,统一文字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政策。对中华民族来说,统一的汉字更使得我们能够团结、凝聚,不要小看一个个小小的汉字,是它们铸成了我们几千年来未曾动摇的文化根基。

李斯的马屁

小篆一统天下,听上去就很酷!

小篆长什么样子呢?作为秦始皇推广至全国的规范文字,小篆字形整齐,结构规范,不像甲骨文那样,同一个字有各种各样的写法。又保留了造字的文化内涵,在它的字形中,蕴含着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奥秘。这一点,我们后面在具体讲解造字法时会讲到很多案例。此外,从字形来讲,小篆也是一种比甲骨文、战国文字更为漂亮的汉字,它十分优美,线条细腻,工整大方,非常好看。

遗憾的是,无论是《仓颉篇》《爰历篇》还是《博学篇》,李斯的标准小篆样板都已经失传了,我们今天只能在秦始皇的一些碑刻上,看到李斯小篆的残迹。

秦始皇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他不甘心“宅”在咸阳的宫殿里,而是要巡游天下,亲眼看一看自己统治的山河大地。哪里有造反闹事的,顺手再给平定了。他东到琅琊(lángyá),南到会稽(jī),登泰山,登峄(yì)山,顺道让大臣们歌颂自己的功德,然后刻在石碑上,秀给千秋万代。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刻石!

这些碑刻,是大秦书法第一人——李斯所写,你看,这是《泰山刻石》上的残字,斑斑点点,充满了沧桑之感。古人读书写字,都是从右往左、自上向下的顺序,大家跟我一起看:

第一个字是臣子的“臣”,第二个字是请求的“请”,第三个字是“具”,表示详尽,第四个字是“刻”,最后两个字是“诏书”。“臣请具刻诏书”,我请求把您的诏书详尽地刻下来。这六个字,应当是李斯的传世真迹,古朴苍劲、端庄大方,是中国书法史上难得的精品!

李斯书法很好,但作为臣子,在内容上难免要拍一拍秦始皇的马屁。我们再一起看《峄山碑》。

这块碑是宋代人的仿刻,现在还保存在西安碑林中。它的内容很完整,我们看前四个字,“皇帝立国”,从秦始皇统一天下说起。在《峄山碑》里,有不少盛赞秦始皇的话,什么“威动四极,武义直方”啊,什么“孝道显明……乃降专惠”,秦始皇太厉害了,他征讨逆贼,威震四方,都是正义的战争呀,他尊崇孝道,一直践行先祖统一天下的愿望,又是那么的仁爱,把自己的恩泽惠及给天下所有的人啊,听上去都有点儿小肉麻。

最讽刺的是,《峄山碑》里面说秦始皇“灭六暴强”——六国是暴君,是强权,是我们伟大的皇帝把他们灭掉了。可在六国人眼中,发动战争的是“暴秦”啊,你是“暴强”,你全家都是“暴强”呢!

看来,书写历史的权力,往往掌握在胜利者手中。

五、隶书:大刀阔斧的简化

小篆有种种优点,但为什么我们今天不用小篆来写字呢?这种字体,有没有致命的缺点呢?

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建议你先写一写小篆,动动手你就明白了。

写到手断的小篆

写什么呢?

给你一个小篆样本好了——“一只忧郁的台湾乌龟”。

有没有觉得字形好复杂?写啊写,有一种要崩溃的感觉!

小篆字形规整、内涵丰富、端庄大方,很棒!但它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不好写——写这种文字,需要耐心细致、凝神定气,手中的毛笔又慢又稳,很有修身养性的感觉,但就是效率特低!写上个千八百字,恨不得手都要累断了。

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个暴君,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是一个非常勤政的国君。相传他每天看的奏折,要有一百多斤重!秦始皇看奏折累,那些用小篆写奏折的人呢?累不累?秦国以法治国,政令繁多,很多事情都要写成公文去交流。如果用小篆来写的话,效率太低下了,大小官吏们实在辛苦。

于是,在小篆作为规范文字向全国推广的同时,秦国的官吏们率先放弃了小篆,他们自觉地简化汉字,用一种简便的字体书写了大量的公文。

这种字体,就是隶书。“隶”就是小吏的意思。

隶书与简化

秦朝的官吏们都做了哪些简化呢?

把隶书和小篆进行对比,你会发现,隶书的特点十分鲜明。比如“者”字,除去“日”,如果用小篆写,要六、七笔,而且有很多弧形的笔画,写起来弯弯绕绕。但在隶书中,复杂的笔画被连起来了,弯屈的笔画被拉直了,直来直去,四笔就能写完!快得多!

再看裤腰带的“带”。在小篆中,“带”上边的一横是腰带的象征。古代的“带”不仅是用来提裤子的腰带,还要挂上各种各样的器物,“象系佩之形”,横下面的笔画就表示古人腰带上佩戴的一大串玉佩、香囊。小篆中的“带”弯弯曲曲,很好看,但也很复杂。到了隶书中,笔画被拉直简化,上半部分一横四竖,就写完了。

从小篆到隶书,汉字的这个变化过程叫做“隶变”。在隶变中,汉字的笔画变得横平竖直,基本结构越发趋向现代汉字。经过这样大刀阔斧的简化过程,汉字书写的效率大大提高。但另一方面,汉字中的意义信息也丢失了不少。比如,“鸟”的小篆字体是,还能看出是一只小鸟朝上张嘴啼鸣,右下方是扇动的翅膀,左下方是小鸟的爪子,但到了隶书,已经是我们熟悉的繁体字“鳥”了,看不出小鸟的模样。

在汉字的发展中,有一组重要的矛盾——字义丰富和书写效率。想要在一个字里体现更多的字义,就要用更多的笔画来表示。但如果笔画太多了,这个字又很难写,不利于传播,就要加以简化。

举个有趣的例子,陕西有种面条叫“biangbiang面”,这个“biang”写成这样:

一个字,包含了好多好多内容。为了记住这个极度复杂的字,陕西有个歌谣:“一点撩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一个小勾挂麻糖,坐个车子回咸阳。”说的就是这个字。

哇塞,好厉害的面!一碗面条,写出了这么多的讲究。但你不觉得这个字特别难写吗?让你写一百个面,我估计你这辈子都不想再碰它。

因此,汉字势必要进行简化。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懒啊,谁也不想写笔画多的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再到隶书,这是一个发展了几千年的简化的过程。哪怕会丧失一些字义信息,但人们还是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简化。

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整体规律。

两汉名碑

隶书在秦代萌芽后,在社会上越来越流行,在汉代大为兴盛。从西汉到东汉,出现了一批非常经典的隶书名碑,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隶书之美。

在西安碑林,你能看到秀美端庄的《曹全碑》;在曲阜孔庙,你能看到大方古朴的《乙瑛碑》;在泰安岱庙,你能看到雄强大气的《张迁碑》;在陕西汉中,你能看到气势磅礴的《石门颂》……

这些碑刻上的隶书精彩极了,在斑驳的石刻上,我们看到了汉人古朴浑厚的文化气质!尽管我们已经不知道那些写字者的具体姓名,但他们气象万千的隶书书法,早已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光彩照人的篇章。

从汉碑,我们能看出隶书的基本特点。第一,隶书字形在整体上是扁方形的。第二,隶书讲究“蚕头燕尾”。在起笔的时候顿笔,就像蚕宝宝的脑袋一样;在收笔的时候要翘起来,就像天上飞的小燕子的尾巴一样。

这是隶书独特的审美风味。

许慎与《说文解字》

隶书开始是汉字的分水岭,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都是古文字,而隶书开始就是书写规范的今文字了。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过程中,汉字遭遇过一场史无前例的危机——秦始皇“焚书坑儒”。在秦始皇漫天的大火里,中华古籍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古文几乎废绝。在这样的年代里,人们离古文字渐行渐远,很多人不明白汉字发展的过程,便开始根据当时通行的隶书来随意讲解汉字,比如说,什么是“长”呢?当时的“长”写做繁体字“長”,“長”和“馬”的上半部分很像,于是有人就说“马头人为长”——长像马,马脸长,人脸要是像马脸一样,自然就是长啦。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荒唐?当时有一个叫许慎的人看不下去了!

许慎是谁呢?许慎,字叔重,他熟读经典,是个大儒,被人们称赞为“五经无双”,意思是说许慎熟读五经,对古籍的理解天下无双。

具有研究精神,喜欢较真的许慎心想,怎样才能准确地讲解汉字呢?隶书已经经过简化和笔画的调整,不能准确地传达出汉字本身的造字含义,应该找一种最古老更的字体,作为说文解字的基础。在许慎生活的年代,甲骨文尚未发现,金文数量极少且过于久远,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古书中的小篆。比如说,如果看隶书中的“光”字,根本看不出它的造字思路,但如果看向“光”的小篆字体,便能看出上面是个“火”——“光”与“火”相关,简直再清晰明白不过了!

就是它了!小篆承前启后,连接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保存了古文字中丰富的意义和文化,是解开古文字的钥匙。凭着这把钥匙,许慎写出了汉字史上最重要的一部书——《说文解字》。

许慎把小篆作为《说文解字》的基础和钥匙,在古籍中遍寻汉字的小篆字形,广泛搜集。有的字找不到小篆字形,他便按小篆的书写规则加以复原。最终成书一共收录了9353个汉字(不包括异体字,也不包括后继学者为《说文解字》增加的新附字)。

在字头下面,许慎会详细讲解汉字:这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它的形体有何特点,这个字的字义是什么,读音又是什么,这个字的背后,有怎样的文化内涵。比如“示”字: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

这是《说文解字》对“示”的解释,我们知道,“示”有“展示”的意思,而古人的理解要更为复杂一些,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在他们看来,什么东西能给人“展示”“揭示”出最根本的道理呢?那就是我们头上的苍天。“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是解释“示”的字意:上天有各种各样的“天象”,日月风云、星辰月相,都提示着人间的吉凶祸福。所以,人要善于观察天象,及时把握天意,得到启示。“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是拆分说解字形,你看小篆中的(示),上面是“二”,许慎先生告诉我们,这个“二”在古文字中是“上”,它在古汉语中有上天的意思,天象给人们带来启示。说起来,甲骨文的(上)就写做一长一短两横,下面一横长,表示大地;上面一横短,标注着大地上方,表示地平线以上的位置,也就是“上”的意思。这是一个标准的指事字,后面我们还会讲到。

下面的“三垂”呢?也不是随便的三笔,而是象征着天上的日月星辰,也就是所谓的“三光”。无论是中国文化中的星宿,还是西方文化中的星座,在古人眼中,日月星辰都与人类世界密不可分,具有“示”的功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这是来自《周易·系辞》中的话,意思是古代圣人观察天文、获取启示,从而来把握现实中的种种变化。

除了厘清汉字含义外,《说文解字》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和价值是——许慎发现了汉字部首的奥秘。他发现,上万个汉字,是由540个部首统摄起来的,掌握了部首,也就掌握了汉字的秘诀。比如,“示”就是一个重要的部首,这也就是现在楷书中的“礻”。所谓“凡示之属皆从示”,“礼、祭、祀、神、福、祸”,这些和神灵祭祀、祸福祈祷有关的字,都是从“示”的。

许慎用部首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纳起来,让汉字不再零散,而是呈现出汉字字义的基本规律,这是汉字历史上特别重要的一个发现。我们今天的《新华字典》里还有“部首检字法”,通过部首来查找汉字,这个重要的发明,是许慎先生的功劳!

《说文解字》凝聚着许慎一生的心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汉字文化巨著,书中蕴藏了汉字的全部奥秘。因此,许慎也被尊称为仓颉之后的第二位“字圣”。

我为大家讲解汉字,也正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的。

六、楷书:汉字的“楷模”

在隶书之后,还有草书、行书等不同字体,但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楷书。楷书诞生的时间倒不晚,1800多年前的汉魏之际就已经形成了,之后又过了200多年,到南北朝时期渐渐成为主流字体,并一举成为汉字的标准字体,我们今天学写字,都是从楷书开始。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从历史走到今天,跌宕起伏,实在不易。

什么叫楷书?

“楷”有楷模、标准的意思,也就是正体书法。这种字体端正大方,能够成为汉字的标准,因此有了“楷书”这样的好名字。楷书也叫做“真书”“正书”——一种“真真正正”的字体,带有标准的内涵。

一般来说,和行书、草书一样,楷书也是由隶书发展而来的字体。和隶书相比,楷书发生了几个明显的变化。下面是隶书和楷书的比较,你能看出哪些不同吗?

很明显!楷书的字形结构由扁平变成了正方,所谓“方块汉字”,指的就是楷书。此外,楷书中的笔画没有明显的蚕头燕尾了,比隶书更为平直,写起来也就更加便捷。最后,楷书的字形比隶书更加简化了。

楷书四大家

在汉字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大批善写楷书的大书法家。其中,最有名的是楷书四大家。

他们是谁呢?

他们是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还有元代的赵孟頫(頫),分别为欧体、颜体、柳体、赵体的创始者。在四大家中,有三个都是唐朝人,足见唐朝是楷书发展的高峰。四大家的书法各有特色,欧体端庄刚劲、颜体雄浑厚重、柳体瘦硬遒劲、赵体圆润俊逸,真是各有千秋、自得风流。

在楷书四大家中,我最喜欢颜体,那种雄浑苍劲、大气非凡的感觉,看起来仿佛千军万马、长枪大戟一般。

为什么颜体这么有力量呢?

传说,颜真卿曾经告诉别人:“写千斤之字必先有千斤之力!”人家不解,“敢问,什么叫千斤之力呢?”

颜真卿哈哈大笑:“你看着啊!”他弯下腰,握住椅子腿,把一把太师椅举过头顶,一、二、三……一口气举了几百下,再轻悄悄放回原处,大气不喘,面不改色,“看好了,这就是千斤之力!”

好家伙,颜体是这样练出来的啊!

这只是一段趣谈,其实颜体可谓字如其人,我给你讲讲颜真卿的故事吧。

读《新唐书》中的颜真卿传记,会让我们对颜体字的理解又深了一层。颜真卿一门忠烈,他堂兄叫颜杲(gǎo)卿,是安禄山亲手提拔的常山太守。安史之乱时,颜杲卿举兵讨贼,把安禄山弄得狼狈不堪。后来城破被俘,安禄山恨透了他,把他捆在天津桥的柱子上,凌迟处死!

哥哥壮烈殉国,这件事对颜真卿影响很大。到了他的晚年,李希烈在汝州造反,朝中奸臣陷害颜真卿,让他前往招抚。这是要把他送到狼嘴里去啊,不少人劝他别去,颜真卿却毫不犹豫地出发了。

到了汝州,有上千名士兵拔刀冲上来,李希烈的将领们纷纷谩骂,“将食之”——“把这老东西吃了”!颜真卿面不改色,坦然宣读朝廷旨意。到后来,李希烈派人劝降,颜真卿正色说道:“你没听说过常山颜杲卿吗?那是我的兄长啊!我一个年近八十的老头子,眼看要死的人了,我还会改变自己的操守吗?”

李希烈没办法,便把颜真卿关了起来,挖了个坑要活埋他。颜真卿淡然一笑,说道:“生死有分,你以为挖个坑就能吓到我吗?”最后,颜真卿被李希烈派人绞死,临死前骂贼不止,和兄长同样是壮烈殉国。

颜真卿像

颜真卿去世时是七十六岁,已是风烛残年,却爆发出刚强的气概。我们今天讲他的故事,仿佛还能感受到那股堂堂正气。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评价颜体书法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意思是说,颜真卿天性忠义,他的字画就像他的为人一样,遒劲有力,不承袭前人的印记,挺拔奇伟。这也正是我最喜欢颜体的原因,读颜真卿的传记,再看他雄浑刚劲的书法,心中都会生出一种由衷的敬意。

繁体字与简体字

楷书诞生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历史到今天,楷书也经过了一个不断简化的过程。最大的变化,便是繁体转变为我们熟悉的简体。

在楷书中,有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你看,左边是繁体字,右边是简体字,是不是差别蛮大?

汉字从古至今,不断简化,建国以来,国家更大力推行简化字。因此,我们如果读古书的话,会看到很多繁体字,但在今天的图书中,则是以简体字为主。

也许你要问,繁体字和简体字,哪个更好?

哎呀,回答这个问题真麻烦!我先问你一个问题吧,世界上有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不好”呢?战国时代有一位哲学家,叫庄子。他说:“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什么意思呢?是非对错,从来不是绝对的,要看在什么样的角度上理解。

就书写方便来说,当然是简体字好!不承认的话,罚你抄一百遍“壹隻憂鬱的臺灣烏龜”(繁体字版“一只忧郁的台湾乌龟)!

为什么要追求书写效率呢?

文字,是为社会应用服务的,一种好写、好认的汉字,当然更受欢迎。

简化,是贯穿汉字发展的整体规律。从甲骨文开始,汉字就在不断简化了。在新中国简化汉字的过程中,汉字专家们在简化字时尽量做到有所依据,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今天的简体字里,只有0.26%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完全新造的,其他的简化字都有历史来源。比如说繁体字中的“爲”在简体字中写作“为”,但实际上,“为”的写法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就已经出现了。

中国古人在写字的时候,会进行自发的简化。因此,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简体字是今人随随便便造出来的,它们其实是历代古人追求书写便利的智慧结晶。

新中国推行简化字后,汉字好学好认,其一大好处便扫盲。

你听说过“扫盲”这个词吗?扫盲,就是扫除文盲。在古代,知识是奢侈的,只有少数的读书人才会写字,大多数老百姓根本没机会接受教育,更不认字,这样的人叫做“文盲”。你能想象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中国大约80%的人都是文盲嘛?你能想象文盲的生活吗?活在一个不认字的世界里,是很难受的。我有一次出国旅游,就体会了文盲的痛苦。吃饭点菜,菜单上都是不认识的洋文,随手叫了几个菜,那叫一个难吃……

点菜还是小事儿,不认识字,老百姓就会被人欺负,被人骗,整个社会更毫无平等可言。到了新中国,国家下了很大的力气扫盲,教那些不认字的老爷爷、老奶奶识字。扫盲,用的就是简体字,因为它好学啊!有的汉字简化得非常精妙,比如我们讲过的“龟”字,在甲骨文中写法就相当繁琐,繁体字写作“龜”,来自小乌龟的侧面象形。这个字真的很难写,一不小心就会写错。简化成“龟”之后,笔画清晰,一目了然,而且和小乌龟的样子还是很像!

介绍了简体字的好处,那繁体字呢?

如果你想要了解汉字的历史、汉字的文化,就需要掌握繁体字的知识。在繁体字中,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汉字的历史脉络。讲《说文解字》,也会给大家介绍繁体字的相关知识。要知道,简化字也是有副作用的,那就是会导致汉字字义的丢失、导致汉字的历史源流的断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教学生掌握汉字的道理,都忽视了汉字源流的讲解,对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也不怎么清楚,导致我们只能机械地记忆汉字。在今天,我们越来越重视汉字的历史,还有它背后的道理了,在学汉字的时候,也注重汉字历史和汉字字理的讲解,这也是我写这套书,想和你聊聊汉字的原因。

总之,简体字方便使用,繁体字保存历史,二者各有所长。对我们来说,踏踏实实地用简体字,再了解一下繁体字的知识,加深对汉字的理解,这就足够了。

图书推荐

专家推荐

文字是文化的根,是记录语言、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也是学习活动最重要的载体。这套书精选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汉字,逐一寻根溯源,通过分析它们从图画到符号的神奇变化,揭示汉字特有的造字逻辑和字形规律,对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母语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

这套书里有汉字漫长的历史、丰厚的哲理、真实的文化和生动的形象,而最难得的,是让古今汉字走入课堂的选材和编排设计——语简事长,见微知著。

——知名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宁

汉字,是一只密码锁,破解之后,你将看到一个无比精彩的世界。这套书让一个个古老的汉字向你走来,跳跃起来,鲜活起来!你会发现: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人生,读懂汉字,也就读懂了中国。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

以专业的视角、趣味的方式解读汉字文化,这是值得孩子和成人共读的书。

——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周益民

媒体推荐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流光溢彩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跨越数千年传承至今,离不开这一笔笔奇妙的横竖撇捺弯钩的支撑。它们就像一个个紧致、密实的钙元素,微小却必不可少。走进《汉字就是这样来的》,深入体会汉字的价值和魅力,也就可以把握中华文明的精魂!

——语文报社总编辑、编审任彦钧

了解历史和变迁,说起来是研究工作,多少会感觉枯燥或无趣,但是这套书从孩子可见、可感、可触的内容出发,并按此分类,领着孩子进入汉字的世界,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小读者》杂志执行主编刘纳新

看一个个汉字的发展演变,如烧脑解谜,充满快乐,又意外连连。跟一个个汉字回到他们诞生的历史现场,如穿越时空,通过“穴”“家”目睹的是人类从地穴到人畜共居的生活变迁,通过“取”见证的则是先秦军功制度的血腥残酷。这套书里,每个汉字都像是有几千载岁月与故事的说书人,讲着他们经历的故事。

——《中国文化报》记者胡克非

上期回顾

作者简介

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章太炎黄侃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发表汉字研究、普及文章近百篇,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级、教育部级汉字重点项目。作为大学老师,他积极面向社会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而思、博雅小学堂、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尔雅等平台开设多门广受好评的精彩课程,用趣味横生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古老的汉字世界。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谢琰董京尘

责任编辑:林丹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我知道你在看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