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育儿 文章内容

我的生活如此糟糕,都是父母的错吗?

发布时间:2020-12-20 20:58:56来源:二更

回想父母这些话语,

你是否仍有窒息的感觉?

“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大概率会伴随一生。当下,我们中有些人习惯将自身问题推给原生家庭,他们认为“我的生活如此糟糕,都是父母的错”,父母的教育方式令他们自卑、缺爱,以至于在长大后,没办法适应这个世界。

原生家庭的确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但它并不能成为逃避失败的借口。

人其实很脆弱,尤其是孩提时期,父母一句话、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有可能造成童年创伤。童年创伤几乎无可避免。

害怕被打,强迫自己坚强;害怕挨饿,强迫自己饥不择食;害怕被抛弃,强迫自己付出……童年创伤像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外力,将我们原来的模样扭曲、变形,它不会愈合,它会掩藏在岁月之下,像一座活火山,随时等待爆发。

来源:《何以为家》

“精神上的创伤有这种特性——它可以被掩盖起来,但绝不会收口;它是永远痛苦,永远一被触及就会流血,永远鲜血淋淋地留在心头。”

——《基督山伯爵》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曾做过一个名为“执行能力”的实验:用其他颜色的字呈现另外一种颜色的字,比如用绿色字体写出“红”这个单词,让测试者说出单词的字体颜色。

它需要孩子通过运用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层,使用“执行能力”控制自己。童年创伤最容易伤害的部位正是前额叶皮质。

当孩子遭受童年创伤,成长在压力巨大的环境之中,他们的前额叶皮质将受到永久性损害,使得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静坐学习或执行指令,碰到情感挫折时更难以恢复,自然也就无法专心学习,甚至一些孩子会难以自我控制,产生严重的暴力行为、上瘾行为。

来源:《母亲》

因此,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并非是一种“矫情”。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脆弱。

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童年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一股脑儿将责任全推卸给父母,对他们来说,太不公平。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如果父母时时担心,哪一个举动会伤害孩子,那么,“教育”这一个行为将无法进行,因为,无论父母怎么做,都会产生错误。

这个世界没有一块完美的璧玉,也没有一个工匠能打造它,正如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父母,他们也没办法教育出一个完美无缺的子女。

来源:《请回答1988》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在“母婴关系理论”中提出“goodenoughmother(足够好的妈妈)”的概念,也就是一个妈妈如果能够做到“60分”,其实就很不容易了。

赵阿姨和老公在车站开了一家米粉店,他们没时间照顾儿子小李。赵阿姨怕小李乱跑,8岁前,小李一直被关在房间里。小李自小就很孤僻。小李大学毕业后由于性格原因,找不到工作,只好在米粉店打下手。赵阿姨常偷偷流泪自责,如果小时候多陪陪小李,他是不是会开朗许多?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童年创伤”也并不是只有坏影响。

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老师曾说过:“创伤、爱、动力,这三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动态平衡。创伤,往往也可以变成我们的动力。因此,在创伤给我们的生命质量带来重大下降之前,其实,我们并不一定非要去揪着创伤不放。带着创伤,同样可以生活。”

热播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从小被母亲忽视,没有安全感,长大后,她变得异常坚强、独立,事业非常成功。

琪琪8岁那年,父母就离婚了。她跟着母亲一起生活,母亲脾气暴躁,常常打骂琪琪,说她是个累赘。琪琪从小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念书,远离母亲,独立生活。后来,琪琪顺利考上了一所北方大学。童年经历令她心思敏感,她写得一手好文章,还没毕业,就能靠写作养活自己。

除了那些恶意的伤害,其实,大部分伤害,是父母不小心“碰伤”的。当我们长大之后,或许我们应该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原生家庭问题——每个父母都会因为粗心留给我们一些带刺的礼物。

我们谈论原生家庭,并不是一味要求与父母达成和解,或是分对错。事实上,大部分原生家庭是无解的。父母的成长背景、教育环境,与我们有很大差异,我们之间有天然的鸿沟,难以逾越。部分原生家庭获得和解,大多是因为父母老了,以及子女长大后进行换位思考,双方之间多了理解和忍让。生活仍在继续,活在解不开的结中,只会让我们停滞不前,因此,在和解、原谅之外,我们同样要学会放下。

来源:《海街日记》

接受原生家庭,并与童年的自己划清界限,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也是我们独立的标志——不再纠结对错,向前走,走出阴影,过自己期待的人生。

来源:《小偷家族》

成年之前,父母养育孩子,这是他们的责任,他们可能会犯错,同时,也是他们的保护,我们才能够长大成人;成年之后,虽然父母仍会参与子女的人生,但请记住,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已经有能力掌控,过往的伤疤,不必再揪着不放,未来的人生,每一道伤口,希望是我们自己愿意承受的。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尊重现在的自己,愿我们已放下。

-End-

撰文-朱门

专业指导-绅塾创始人、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

设计-喝羊汤维尼

点亮“在看”、“点赞”

愿你自由且发光↓↓↓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