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职场 文章内容

为什么有些成功人士不享受生活,加起班来比普通员工还凶?

发布时间:2020-12-27 18:59:04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本文字数:2492|预计4分钟读完

家底丰厚还奋斗不止的人,往往拥有“船长思维”。

来源丨九边(ID:ertoumu893)

作者丨九边

1

虚妄的安全感

我一个兄弟之前被互联网大厂赶出来了。

在被赶出来之前,他以为自己很“安全”。项目按部就班在做,该干啥干啥。突然有一天,他收到消息,产品线裁掉了,团队全被合并到另一条产线去了。

合并后,员工到了另一条产线都要重新安排岗位。对于那些基层干编码的小伙伴来说,这不是问题,在哪干都是干,无非是换个坑。最倒霉的就是我兄弟这种中层干部。

大厂里啥都缺,唯独不缺领导。他们这些人到了另一条产线就比较尴尬,既没法当领导,也没法去编码。这些做管理的多年不写代码,编码水平跟大学生差不多,熬夜修bug的心态也不好。

管理层工资要比基层高得多,公司不可能让他们拿着高工资去做编码的工作。

这就尴尬了,公司经过严肃讨论,给了两条路:

如果不降级,就去海外帮公司开疆扩土,扩展业务,条件比较艰苦,要离家,承受巨大压力,建议优先选择。

要不就降级,做基层员工,收入大幅削减,将来有管理岗优先提拔他(大厂里专用话术,跟每个人都说你在你们这个层级里算靠前的,下次优先考虑你),相信他的能力在新岗位上很快就有突破。

我兄弟气不过,既不想去海外(一把年纪了),又接受不了再回去写代码,辞职了。辞职后,他慌了一段时间,后来去另一个朋友的创业公司带团队了,收入少了一些。

前段时间约饭,他说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为何美国很多程序员故意不升职也不涨工资,中国人趋之若鹜的管理层,他们死活不去?因为公司出了问题,第一批裁的就是工资高且产出不明的管理层。管理层往往没有技术防身,被赶出来慌得一批。他以前不懂,现在明白了。

第二件事,他早年有个机会去创业公司,但是觉得不太安全,随时有可能倒掉,不如大厂稳定。

事实上,大厂的岗位并不稳定,他作为一颗螺丝钉,因为无知而充满安全感。

大部分人都有一个“虚幻的安全感”,觉得自己呆在一个安全港里,公司不会倒闭,岗位不会裁撤,市场非常稳定,每天起来都跟昨天差不多。

真实的市场是不断波动的,公司就跟一叶扁舟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样。

只有站在甲板上的船长能看到全景,知道明天可能是什么天气。他每天都觉得无比凶险,可是下边的人反倒是充满安全感。

站得越高,看得越全越痛苦。

他要关心业务怎么样,还要关心到期的债务怎么办,投放的广告有没有效果,剩下的现金还能撑多久,以及政策变化等。把这些事都考虑进去,没人能安心睡得着。

恐惧能让人充满动力。

很多老板看着非常光鲜,其实绝大部分都在踩钢丝,一步出错,几十年的积累打水漂。

大部分老板的钱都是账面上的,张三欠我两个亿,我欠李四一个亿,他俩对冲下,我有一亿资产。如果碰上今年这种疫情,可能张三倒闭了,我就从资产一亿变成负债一亿了。好多老板一夜成“负翁”,就是这个问题。

反倒是“二代”们过得非常爽,他们跟基层员工有点像,看不到全局,有种虚妄的安全感,“一代”们兢兢业业,加班加点。

2

所有生意都是一时的

那些百年企业有的是,为啥说生意都是一时的呢?

有些企业做了很多年,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诺基亚已经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了,以前砍树,后来造纸、橡胶制品、电缆、化工等,再后来做手机,搞通信,还有其他副业。副业跟主业之间变来变去。

每个公司都是一艘“特修斯之船”,开出港之后没几天,修修补补,就不再是以前那艘了。

腾讯、阿里也一样,变来变去。前段时间跟一个阿里小伙伴聊了下,他说大公司没有“聚焦核心业务”的,因为不知道核心业务能持续多久。

大家都是不断地开拓新战线,在各个方向上突破,哪个有进展算哪个,每年浪费掉的钱不计其数,收购小公司,开发新产品,随时准备变换赛道,或者脚踏好几条赛道。如果天天关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迟早被不知道哪窜出来的竞争对手打个措手不及。

这个有点像“蜂群算法”。蜜蜂们智商是负的,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一些笨办法搞定高难度操作。比如怎样找到远处的花,他们的方法是四处出击,哪只蜜蜂找到资源算哪个,然后大家一拥而上。

大厂一样,上马一百个项目,哪个成了算哪个。

如果你不变,群众的口味是刁钻的,一旦出现竞品,瞬间就抛弃你,正如诺基亚身上发生的事一样。

谁要是处在风口上,都会着急,想赶在这波机遇退潮之前把钱都赚了,别说“996”了,“007”都不是问题。

商人都清楚一个道理,“赚钱的本质是信息差”,一旦你知道的东西别人也知道了,你就别想赚这个钱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能不急嘛。

3

时间感不一样

大佬和普通人的心态完全不一样,因为工作性质不一样。

现在有个新兴学科在游戏产业非常时髦,专门研究什么样的机制可以让人玩游戏上瘾,叫“非物质成瘾性研究”。

游戏宅男们都知道,《文明6》这样的游戏本来只想再玩一局来着,转眼就是一个通宵。

为啥这些游戏这么厉害呢?

道理也不复杂,他们仔细研究了人类底层固件里的基本逻辑,做出来的东西专门直接刺激人体内那些成瘾按钮。

人类本身对短期刺激非常敏感,游戏、电影、网文,都要“千字小高潮”,也就是说网文行业里每一千字,就得搞个刺激玩意出来,纯粹的平铺直叙没人看。电影也是,三分钟一个小高潮。游戏基本遵循这个逻辑,这就是为啥有“关卡”、“小boss”和“大boss”之类的统一元素。

此类游戏还有“有限挑战”“短期激励”“及时反馈”“随机奖励”等东西。

人对“反馈”有严重的依赖,做了一件事,如果迅速有反应,就会触发奖励机制,觉得非常过瘾。最明显的就是这两年比较时髦的《LOL》和《绝地求生》,放个技能就把对方干死,或者远远一枪爆头,都能产生巨大的欢乐。

工作得有挑战性。如果游戏本身挑战不足,很快就乏味了;如果太有挑战,类似《只狼》那种,受众不广,绝大部分人都是云玩家,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其实一刀都没砍过。

如果你当上了大佬,手下有了人,就有了选择和自主性,把不愿意做乏味的事可以“外包”给别人,专注做点有挑战的事,工作性质就变了,变得不再像社畜,反倒有点像打游戏,刺激而不乏味。

赚钱多的时候,有点像玩吃鸡,枪枪爆头,状态好,有良好反馈,越玩越有。

创业是条单行道,一旦开始创业,就回不了头了,因为那种紧张刺激、自己做决定自己收钱的欢乐成瘾性太强。创业者不可能再回格子间,听别人指令做事了。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