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高树勋将军与邯郸起义

发布时间:2021-02-09 19:59:09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高树勋是著名爱国将领。在参与国民党军队进攻苏区的战斗中,他开始接触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思想逐渐趋于进步。1945年,他率部举行了著名的邯郸起义。回望当年,在中国两种命运决战的紧要关头,高树勋亲自参与了起义的全过程,不但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也推动了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成就了民主党派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邯郸起义后,邓小平(左一)、刘伯承(左四)等接见高树勋(左五)后合影。

戎马半生心系家国

1898年,高树勋出生在河北盐山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家中生活困苦,他十几岁就外出当学徒,后来投奔到冯玉祥的西北军当兵,开始了戎马生涯。他跟随着冯玉祥反对袁世凯称帝、讨伐张勋复辟、并参加了两次直奉战争。因为作战勇敢,高树勋多次受到表彰和嘉奖。1926年,冯玉祥举行五原誓师,率部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高树勋也因战功而成为国民革命军第12师师长,又在1929年代理青海省主席。

冯玉祥是著名爱国将领,以“救国家、爱人民”作为西北军的宗旨。高树勋也深受影响,以救国救民为己任。1930年中原大战之后,西北军彻底不复存在。高树勋所在的12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27师,他依旧担任师长。1931年初,高树勋所部被调往江西参加第二次“围剿”苏区。在这年5月的中村战斗中,27师师部及特种部队全体人员被俘,部队损失惨重。这让高树勋深受震动。在苏区期间,他又看到到处都是共产党的革命标语和传单。随后,从被红军释放的俘虏口中,他进一步得知共产党的主张。这使高树勋逐渐感觉到“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因此也才会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这使本就怀有救国救民思想的高树勋不再愿意与红军交战。

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高树勋响应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对敌”的号召,以部队休整的名义脱离战场,不愿再参加“剿共”内战。但蒋介石不准,他一气之下到庐山去养病。12月14日,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旅长董振堂领导25、27师共1万7千余人在宁都起义,被编入红五军团。这让高树勋更加不愿和红军交战,躲避回天津的家里。这使蒋介石非常恼怒,发布通缉令,准备对他逮捕严办。

但对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事业,高树勋却是一马当先。1933年5月,他与吉鸿昌等前西北军将领变卖家产、购买枪支,去张家口投奔冯玉祥,参加抗战。1935年,在宋哲元等前西北军同仁的说情下,蒋介石撤销了对高树勋的通缉令。高树勋也在次年应宋哲元邀请出任河北省保安处副处长。“七七”事变后,高树勋发表声明,正式投入抗战。

抗战期间,高树勋历任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并和八路军密切合作,为国共合作抗日作出贡献;还拒绝了日军的威逼利诱,不当汉奸,且坚决反对一切破坏抗战的行为。1939年秋,39集团军军长石友三命高树勋与八路军搞摩擦,并准备拉拢高树勋投降日本。高树勋表示“汉奸决不能当,要给儿孙后代留后路”。1940年12月1日,高树勋设计将石友三处死,为抗战扫除了一大障碍。

但是,蒋介石却时刻忌惮着高树勋,必欲除之而后快。1942年,高树勋率所部的新8军、69军渡过黄河到河南。汤恩伯对69军进行分化,随后又予以并吞;还随时准备吃掉新8军。这让高树勋深感自己的部队随时会被蒋介石当作异己消灭,心中十分不安。

与此同时,一直在敌后坚持抗战的八路军使他对共产党进一步产生了好感。

北上未果立志举事

1945年8月1日,日本发出乞降照会,抗战胜利在望。国民党当局开始将重心放在抢夺地盘上,以便获取更多的胜利果实。于是,第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邀请高树勋率新8军一同经新乡北上,打通平汉铁路,抢占北平、天津。

在北进途中,部队将通过八路军控制的地区。高树勋惟恐造成误会,决定提前作沟通。由于此前曾和八路军合作抗日,高树勋在军中任用了一些共产党员。于是,他便派出其中一位党员王定南携自己的亲笔信,前去找八路军联络。

8月29日,王定南见到了八路军129师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并介绍了高树勋历年来在国民党受到排挤的情况。经过研究,刘伯承、邓小平决定利用这一因素对高树勋进行争取,努力使之投向人民阵营。随后,便派出辛良志等人到高树勋部担任联络员。

而孙连仲也早已知道高树勋与八路军有往来,并向蒋介石建议让高树勋部在前开路,掩护其他部队打通平汉铁路。蒋介石一听,正中下怀,任命高树勋为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

但高树勋深知蒋介石对自己不信任,同时觉得既然已和共产党取得联系,不如单独率新8军北上,到石家庄接收当地日军投降。这样可以先让部队取得一个落脚点,再考虑下一步。于是,他在10月1日再次派王定南去找刘伯承、邓小平,商议向八路军借道北上的问题。

经过一番沟通,八路军同意高树勋率新8军按指定路线北上。但是,高树勋的要求引起孙连仲的怀疑。孙连仲以孤军北上太过危险为理由,加以拒绝。10月13日,蒋介石下达内战的秘密命令,要求各部队按照《剿匪手本》的要求,全力进剿共产党。

于是,新8军和30军、40军在14日奉令沿平汉线北上。此外,还有国民党的其他4个军紧随其后。于是,刘伯承、邓小平在10月16日下达作战命令,要求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各部开赴平汉铁路沿线,准备在邯郸一带与北上的国民党军展开决战。

至此,高树勋单独北上的计划完全落空,还有可能被卷入全面内战的漩涡。他心急如焚,不愿让自己的部队被白白损耗。他赶紧在17日又派出王定南前去联络。针对这一局势,刘伯承、邓小平建议高树勋不应再寄希望于前往石家庄受降,而是应当就地退出内战,脱离蒋介石集团。

在王定南于26日清晨将这一建议转达后,高树勋开始权衡利弊,最终决定走出人生中的关键一步,立志起义。

高举义旗推动战局

高树勋宣布起义的电文。

虽然已决定起义,但高树勋心中仍有一些犹豫:自己的家眷还在徐州和西安,来不及通知他们转移,只怕蒋介石不会放过他们。为此,王定南又在10月28日凌晨赶往刘伯承、邓小平处,当面转达了高树勋的顾虑。

为了解除高树勋的后顾之忧,刘伯承、邓小平又专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快派人往徐州接出高树勋、王定南二人眷属”,又请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妥善解决高树勋在当地亲属的安全问题。

接获电报后,毛泽东和党中央立刻电令新四军第4师张爱萍部,设法将高树勋的家属送往河北。张爱萍立刻命淮北行署公安局便衣大队派出精干人员三进徐州,将留在当地的高树勋夫人刘秀珍一行接出。高夫人出城后不久,蒋介石便派出宪兵第4团空降徐州,准备把高夫人等接往南京,扣为人质。在得知家人已被及时救出后,高树勋心中的顾虑彻底打消,下定了起义的决心。

10月30日清晨,高树勋在所驻扎的马头镇召集校级以上军官开会。他说道:“弟兄们,今天把大家叫到一起,是为了宣布一件大事。这就是我们要临阵起义,彻底退出内战”。众人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惊得不知所措,一时之间鸦雀无声。高树勋见状,又动情地说:“我决定起义,并非因为害怕打仗、贪生怕死,也不是一时的冲动,这是我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人生之后所找到的唯一出路。日本人终于投降了,大家都盼着能过几天安生日子。可是蒋介石偏要我们进攻解放区,让自家同胞互相残杀。我们以前和八路军一起打过日本鬼子。在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总是帮助我们。如今,再要我们和他们兵戎相见,是毫无道理的。我们不能再打这种糊涂仗了”。最后,他又斩钉截铁地说:“愿意和我一起起义的,留下来;不愿意的,我不强求,可以自便”。

这一番发自肺腑的讲话,引起了大部分在场者的共鸣,均对起义表示支持。至此,起义已是势在必行。同日,高树勋率所部以通电形式发出起义宣言,称不愿再“以人民养育之兵,供内战之用”。随后,高树勋即率部队离开战场,撤往武安县伯延镇,并在那里与夫人团聚。

高树勋临阵起义无异于对国民党军釜底抽薪。正在北进的30、40军顿时惊慌失措,准备向南逃跑。刘伯承、邓小平立刻下令对其实施总攻。到11月2日,30、40军大部被歼,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40军军长马法五、第11战区参谋长宋肯堂、39师师长司光恺、106师师长李振清、67师师长李学政等高级军官被俘。同时歼敌约1.4万人,约2.3万人被迫放下武器。至此,平汉铁路作战胜利结束,起义对战局的推动作用立竿见影。毛泽东还为此专门致电称举行起义的马头镇“距邯郸很近”,“邯郸系历史名城”,“因此可称为邯郸起义”。

追求进步再立新功

毛泽东、朱德给高树勋的贺电草稿。

邯郸起义开创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大部队起义的先河,具有重要的意义。起义因此获得高度肯定。邓小平曾评价“高树勋的功劳很大,没有他的起义,敌人虽然不会胜利,但也不会失败得那么干脆”。毛主席、朱德特地发贺电,称高树勋“率部起义,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凡属血气之士,莫不同声拥护”。1945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还特别发布《关于扩大邯郸起义宣传的指示》,指出“邯郸起义在目前时局中是有全国意义和一般性质的重大事业”。12月12日,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中正式提出了开展“高树勋运动”的口号。随后,这场以分化、瓦解国民党军队为目的的运动就迅速展开。各地党组织纷纷挑选人员打入国民党军队内部,广泛联络、长期潜伏、适时组织起义。

起义后民主建国军举行建军大会,主席台左一是高树勋。

而高树勋自身也未懈怠,而是继续追求进步。起义后不久,他就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1945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高树勋入党。由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邓小平和副书记薄一波作入党介绍人。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高树勋再度发表通电,呼吁国民党官兵像新8军一样作出正确选择。到了这年10月邯郸起义一周年的纪念日,高树勋又在《一年来之回顾》的文章中总结了部队起义以来的进步,表示要“继续努力,提高质量,发扬士气,与八路军、新四军及一切革命友军并肩斗争”。10月30日,朱德总司令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祝高树勋起义一周年》的文章,高度评价了高树勋率部起义的正义行动。

而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高树勋又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并结合起义以来的个人体会,积极动员国民党部队起义。1946年初,他先后与孙良诚等人联系,敦促他们投向人民阵营。

1947年5月,他派人给据守山西临汾的国民党军旅长尹岛三送信,劝其不要执迷不悟。

1948年10月,又致函国民党第30军军长黄樵松,希望他“毅然举起义旗,坚决回到革命方面”。黄最终在其劝说下决定起义,但因消息泄露,而遭逮捕杀害。

新中国成立后,高树勋又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河北省委会副主委等职务,继续为国家和民主党派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972年初,高树勋在天津病重住院。周恩来指示将其护送到北京医院抢救。后终因年老体衰、医治无效,于1月19日逝世,走完了不平凡的一生。

作者:顾亚欣

编辑:王富聪孙靖琪

团结报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除了带给您优质黔货

更希望我们能带您

去了解贵州深山里的故事

敬请关注

博爱扶贫云商城

那家网/苏宁易购

黔货出山,我们在努力

© 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