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30 20:48:44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2021年CSCO第四届全国肿瘤免疫治疗高峰论坛于5月28-30日在泉城济南正式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为“免疫治疗规范化”,会议聚焦免疫治疗创新、安全和发展,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并就免疫治疗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为大家带来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
专家致辞
解放军第960医院王宝成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一兵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力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秦叔逵教授致开场辞,对与会专家学者莅临泉城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开启了肿瘤治疗的新时代,极大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获益。本次免疫治疗高峰论坛,汇聚国内肿瘤学界顶级专家学者,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不同瘤种免疫治疗的热点,分享最新的研究进展,打造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从临床研究走向临床实践,在关注免疫治疗疗效的同时,临床医生和患者也开始更加地关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本次会议上正式启动了“君与同行-肿瘤免疫不良反应管理项目”,助力irAE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免疫治疗保驾护航。
大咖论道
于金明院士:精准免疫治疗新实践
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首先肯定了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进展中的地位,并指出免疫治疗如当年青霉素一样,虽未解决全部问题,但对肿瘤治疗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而免疫联合治疗则代表了肿瘤治疗的未来和方向。与此同时,于金明院士也提出了免疫治疗面临的10大挑战:
肿瘤异质性是免疫治疗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原发性与适应性及获得性耐药是免疫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
明确多重标志物与预后的关系并实现个体化精准免疫是免疫治疗目前面临的第三大挑战;
临床前模型的临床免疫转化能力有限;
理解特定器官的肿瘤免疫状况不够;
如何寻找免疫治疗更好的疗效评价标准面临挑战;
免疫治疗应用巩固和维持的时间尚无定论;
免疫联合治疗克服耐药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化疗作用于增殖快的细胞,靶向治疗作用于受体表达的细胞,而免疫治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类固醇及抗生素对免疫治疗的疗效会产生影响。
于金明院士最后总结到:免疫治疗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需要牢牢地把握好方向盘。免疫联合是未来治愈肿瘤的方向。
秦叔逵教授:肝癌免疫治疗实践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第6大常见恶性肿瘤和第3大癌症相关死因,中国是肝癌的“重灾区”。秦叔逵教授表示,晚期肝癌的治疗以全身系统治疗为主。十多年来,索拉非尼一直是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唯一全身治疗选择。近几年,新药研发的快速进展也让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纷纷进入晚期HCC的治疗领域。以PD-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晚期HCC疗效有限,而联用增强免疫原性药物,可以加强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答。免疫联合治疗方案作为晚期HCC新的治疗模式,正在不断探索之中,晚期HCC系统性治疗已进入免疫治疗的新时代。
李进教授: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进展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各个癌种中显示出振奋人心的效果及巨大的潜能。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也从免疫治疗中看到了新希望,尤其是在有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MMR)的mCRC患者中。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表示,PD-1抗体已经在美国获批用于MSI-H/dMMRmCRC患者的治疗,联合免疫治疗毒性反应的控制是未来需要重视和管理的方向,而微卫星稳定(MSS)mCRC患者中的应用仍在持续探索中。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是目前的主流方向,免疫联合EGFR单抗的探索也有可能获得新的突破。
JosephEid:免疫治疗全球发展新趋势
百时美施贵宝全球医学事务高级副总裁JosephEid在线进行了专题演讲。JosephEid表示,一方面,免疫治疗单药或联合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正全面融入临床实践,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免疫+免疫“也正在逐渐步入舞台的中央:随着PD-L1抑制剂联合CTLA-4或LAG-3抑制剂的疗法陆续在III期临床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免疫疗法与肿瘤治疗的未来也必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郭军教授:恶性黑色素瘤免疫治疗进展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介绍,中国黑色素瘤每年约2万新增病例,疾病特征与欧美迥然相异,中国患者以肢端/粘膜亚型为主。近年来,中国黑色素瘤临床研究持续发力,推动多个抗肿瘤新药的研发及上市,并促成了行业指南的制定。在即将召开的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郭军教授团队多项研究入选,其中两项研究入选本次ASCO黑色素瘤专场的口头报告,为肢端/粘膜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作出中国的贡献。郭军教授同时呼吁,针对中国黑色素瘤特点(肢端/粘膜)的转化医学平台的建立迫在眉睫,以防被国外捷足先登。而针对中国黑色素瘤特点(肢端/粘膜)的临床研究必须抓住时机,并迅速做出明智抉择。
程颖教授: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表示,免疫联合化疗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来了总生存期的改善,建立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新一线治疗标准,并将在真实世界的研究中获得初步的证实,而更高效的治疗模式仍在探索。但是免疫治疗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数据有限,几项前瞻性III期研究正在探索,免疫治疗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合理的介入时机、理想的联合模型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于复发性小细胞肺癌,虽然免疫单药折戟沉沙,但是免疫联合治疗和免疫新药是充满前景的探素方向。总而言之,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面临诸多挑战,深入理解小细胞肺癌免疫微环境特征,探索获益人群是改善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的关键。
周彩存教授: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近年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从传统的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走向了免疫治疗。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表示,免疫治疗的兴起彻底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命运,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长期的生存获益。如何进一步扩大获益人群是未来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研究的一大重点,而探索合适的生物标志物以及有效的联合治疗方式是两大重要方向。若要实现精准免疫治疗,仅有PD-L1和TMB还远远不够,亟需探索新的biomarker来为W非小细胞肺癌精准免疫治疗助力。此外,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从免疫单药到联合应用模式的探索,不仅丰富了驱动基因阴性病人的治疗手段,而且从晚期二线到一线,甚至在新辅助治疗中都出现了曙光,有望为更多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福音。
王洁教授:免疫治疗预测biomarker的现状与挑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表示,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抗癌症的研究历程,让部分晚期癌症患者实现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的可能。而临床实践中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是治疗的关键,除了对现有biomarker(PD-L1/TMB)的优化,寻找更多其他的疗效预测标志物迫在眉睫。NGS基因检测、流式CD10-LDN水平以及肿瘤生长率(TGR)评估可协助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进展模式及策略的选择;MRD检测、TCR克隆评估可协助筛选高复发人群、制定后续策略。免疫相关不良反应预测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期待开展更多的前瞻性研究为我们提供指导。
本次大会还设置了“免疫治疗综合论坛”、“免疫治疗临床实践论坛”、“免疫治疗转化研究论坛”和“免疫治疗指南解读论坛”,在分享免疫治疗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搭建起中青年医生学习交流的平台,推动我国免疫治疗领域不断开拓前行,助力肿瘤免疫治疗高质量快速发展。
现场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