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职场 文章内容

统一CI,就是统一战斗力

发布时间:2021-06-01 09:36:52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LOGO就是一个企业的脸面,MI是心灵、BI是手脚、VI是衣服,它们是互相联动的,不能只看一方面。

每个企业都独一无二,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塑造“独一无二”的形象。随着大众审美的提高,消费者的偏好越来越难以捉摸,企业对CI(CorporateIdentity,企业识别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营销设计从业者尽管很努力地在跟着感觉走,却总“找不到感觉”。

CI主要包括MI(MindIdentity,理念识别)、BI(BehaviorIdentity,行为识别)、VI(VisualIdentity,视觉识别),VI又包括标志设计,即LOGO。表象容易引起重视,而本质却容易被忽略,CI也是这样。

很多人一提起CI就想到VI,便觉得只是画个LOGO。其实CI是一套整体的企业识别解决方案,要想做好就要洞察事物的本质,全局思考而不是单点发力、顾此失彼。

我们把企业比作人,LOGO就是一个企业的脸面,MI是心灵、BI是手脚、VI是衣服,它们是互相联动的,不能只看一方面。只有整齐划一,统一CI标准才能有统一的战斗力。接下来文章对CI的四个重点部分MI、BI、VI及LOGO逐一论述。

MI是一个企业的志向

随着时代发展,企业需要不断地更新CI,其中MI是核心。这本来是盘点企业理念的好机会,但企业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视觉呈现上,导致MI的工作就是象征性地把“使命、愿景、价值观”重新编写进CI手册。那么,怎样做MI才能卓有成效呢?

首先,MI的本质是什么?“相由心生,相随心改”,企业也是如此。几年前,美国SimonSinek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圈理论,即“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这一黄金圈法则(如图1),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企业和领导者如苹果公司,马丁·路德·金或者莱特兄弟等,拥有强大的感染力。

Sinek黄金圈理论最重要的一个结论是“人们不会买你所做的产品,人们买的是你的信念。”有些企业不仅产品好卖,员工工作效率还高。不管是买一个产品,还是就职一家企业,最底层的逻辑还是选择,选择产品、企业背后的理念。可以说MI的本质就是给企业找到或找回自己的信念。

其次,MI的长期意义是什么?长期来看,这个MI理念不仅影响内部人员,还会影响外部社会。

MI对外部的影响可以引述一下华杉老师的观点:

企业的五个市场包括顾客市场、人才市场、资本市场、政策市场、公民社会

其中顾客市场指顾客第一,没有顾客就没有企业;人才市场指员工是内部的顾客,吸引人才,让每个人不仅事业有成,还能实现人生目标;资本市场指企业有最动人的成长故事,足以吸引长期投资,而且融资成本要低;政策市场指企业能够得到各级政府的欢迎和支持;公民社会指企业是造福一方百姓,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华杉老师提到这五个市场都是一个本体。企业的本体是什么?止、定、静、安、虑、得。很多经营决策的错误是因为战略焦虑,而焦虑是因为心不定、心不静,心不安。MI可以理解为一个企业的志向,体现为“使命、愿景、价值观”,让大家心归一处。

MI对于CI的其他部分BI、VI是顶层设计,是CI的核心思想。借着MI重塑的契机,用理性、客观、中立的旁观者视角与企业深入沟通,让企业更加了解自己,从总结过去到展望未来,只要路对就不怕路远。

BI是企业的行为规范

MI理念识别系统统一了全员思想。可心往一处想,劲儿就能往一处使吗?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做长久,不能全靠上司亲自指挥员工。而BI这套行为标准识别体系,就是依“法”治企。

为什么有些外企看起来很“规范”,就是背后有一套团队都认同的行为规范。而中国企业常见的做法就是找优秀的同行抄一本所谓的“BI手册”,不管和本企业的MI是否匹配,就开始按表格考评,做不到就扣工资、扣奖金。

理念是理念,行为是行为,行为规范和企业思想理念无法形成有效的联动,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

这就是很多高管在外企做久了,回到民企就水土不服的原因。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从“法制社会”变成“人治社会”,从开诚布公到“揣摩上意”,从有法可依到“随机应变”,从有章可循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空降兵当然欲哭无泪、进退两难了。

BI的本质就是建立在MI理念基础上的行为规范。

此外,BI的工作不可能一“定”永逸,市场环境在变,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在变,员工的人口代际在变,需要边做边调整。BI是动态的推陈出新,麦当劳、肯德基也好,最近崛起的老乡鸡也是,操作手册都在不停迭代。

BI的工作,考验的是心与手的距离,必须要激发一线员工的积极性。比BI本身更重要的是形成BI的机制,养成BI的素养,也就是一边用机制改造个人,一边让个人改善机制,在动态中取得平衡。

LOGO是以“标”明“志”

VI工作里,LOGO可以说是最亮眼的明星环节了。我们总能看到某某大公司换了新LOGO的新闻,随后社会各界讨论得沸沸扬扬,都想证明自己是内行,别人都是外行。

比如“得到APP”新上线的LOGO(如图2),大家都在讨论这LOGO好不好看,内涵深不深刻,字体有没有设计感,很少有人谈论新LOGO的传播成本高还是低。

无论名字还是LOGO,表面上看是文字和图形的呈现,但其本质还是商业问题,关乎企业是否被发现、被理解。设计LOGO的时候最好先问自己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有LOGO?第二,设计LOGO的目的是什么?第三,怎样避免设计出一个糟糕的LOGO?

第一,为什么要有LOGO?

LOGO起源于原始社会,各个部落之间为了区分,就把看到的事物刻画到一些物体上,起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精神的作用,即图腾。当时图腾选材主要是自然界的东西,星星、月亮、山丘、湖泊及各种动物。动物里面常见的是猛兽类,比如龙就是中华民族的图腾。LOGO存在的意义主要就是视觉识别、精神传达。

第二,设计LOGO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师最初往往很明确自己的目的,可有时在过程中便忘了。设计师设计LOGO都是受人之托,不同客户有不同的诉求,目的当然各种各样。

第三,怎样避免设计出一个糟糕的LOGO?

为什么不是“怎样设计一个优秀的LOGO?”其实及格的LOGO就不多,优秀的便更少了。“能一句话描述清楚”是LOGO及格的标准。优秀的标准是在及格线之上,再具有文化寓意、艺术美感、奇思妙想等。

而什么样的LOGO是糟糕的?比如赋予其文化寓意、艺术美感、奇思妙想等。这不是与做优秀LOGO的方式一样吗?不,做出优秀LOGO的核心在于那条及格线,如果没达到,再多的奇思妙想也没用。

以前人们识字率不高,所以LOGO大部分为图形。如今对于设计师来说,直接把名字做成LOGO便达到了及格线。LOGO的意义在于降低受众对品牌的发现和理解成本,最好是纯文字,图形越复杂越难理解。标志就是以“标”明“志”,用一个图案来表明企业或品牌的MI理念,创意表现必须简洁明了。LOGO若不能“一句话描述清楚”便是美术垃圾。

VI是最直观的品牌资产

VI的核心是对LOGO以及相关元素的使用规范。企业、品牌的视觉呈现通过VI来规范。VI是将CI的非可视内容转化为视觉识别符号。企业通过VI设计,对内可以获得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对外可以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便于资源整合,通过视觉符号不断地强化受众的意识,有控制地将企业的信息传达给受众,从而获得认同。

VI手册除了本名“视觉识别”外,也叫品牌视觉指导手册、品牌风格指导、签署使用规范、品牌手册、品牌标准、LOGO指导手册、品牌保护指导、企业设计手册等等。

其实VI的核心就是一个简洁美观的LOGO,如果没有一个标志,VI无从谈起。所有的VI手册第一部分就是把LOGO讲清楚,图形、字体为什么这样设计,字体和图形之间位置距离规范,在深色和浅色背景下LOGO分别用什么颜色,该不该反白处理,这些都是VI的基础。

由于VI的核心是LOGO,本质上可以把VI手册看作是LOGO使用手册(国外不少人把VI手册叫做“LOGOGUIDELINES”)。只有LOGO设计确定了,VI才可以放心动工。

有些企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业务或者理念变更(也许是因为新CEO上任)会重新设计LOGO。新LOGO出炉的同时新的VI手册也会发布,把新LOGO(含其他相关设计元素)在各种场景下的使用规范讲得仔仔细细。企业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品牌风格的统一和明确,尽量让所有接触到该品牌的受众得到的信号是比较统一的。

比如汽车的VI手册,除了规范常规的广告、物料外,还有对所有4S店的整体建设。对于汽车企业来说,4S店是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只有严格按照VI规定的标准来打造,整个销售的“气场”才正确,这样消费者对于某个汽车品牌的印象就是统一的,而不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汽车”。

从品牌资产积累的角度看,VI可以说是最直观的品牌资产。统一的品牌风格不是虚无缥缈的调性、意境,而是真实存留到消费者脑海的对这个品牌的认知。比如LV的VI手册就规定门店也要像他们的包包那样画满LOGO,整条街就数LV的门店最好辨认,这就是VI统一风格,为品牌积累下来的品牌资产。

■作者系上海正览策划咨询有限公司(朱金科工作室)联合创始人暨首席顾问

点击图片获取购买链接

文章不错,点个“在看”☟☟☟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