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1921》,奏响年轻人的主旋律

发布时间:2021-07-02 22:34:22来源:南都周刊

少年强,则国强。

文|清晏

编辑|王卓娇

青春片、谍战片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胜利会师。

这就是《1921》给我的直观感受:它不仅有青春片里,蓬勃的少年意气,和谍战片里的国际化视野,还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里,浓厚深沉的信仰力量。

先来说《1921》的青春片元素。

根据党史,中共一大与会代表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

撇开与会中,年纪最长的何叔衡(张颂文饰)和董必武(祖峰饰),看到刘昊然等一群青年演员,围聚在一起,慷慨激昂地为信仰论战时,会忍不住想起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的几句至理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当然,这里所说的少年或少年意气,并不局限在生理年龄上,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那股近于少年的英气、果敢和冲劲。

即便是最年长的与会代表何叔衡和董必武,也有着异于普通人的少年感。否则何叔衡也不会当着军阀的面,大骂他们会在历史上遗臭万年,也不会在给后辈们解释为何从前清秀才投身于马克思主义时,潸然泪下。

就连因种种原因没能参会的全国青年导师陈独秀和李大钊,身上都喷薄着肆无忌惮的少年意气。否则李大钊也不会在监狱窗口旁,斥责陈独秀说“你是领袖,不是少年!”

也正是因为这些代表们身上的少年意气,才决定了他们会像少年那样,眼中有光、心中有火,义无反顾地选择马克思主义,并决定了他们在选择这种信仰之后,毅然决然地在内忧外患的国难之际,奋勇起身、力挽狂澜,决心砸烂旧世界、旧中国,建立新世界、新中国。

为了信仰,即便牺牲,也在所不惜。

大概就是这少年英气的绰约多姿,黄建新和郑大圣导演才让《1921》这种历史革命题材,不像以往似的阴冷昏暗,反而显得明亮鲜艳,甚至多了不少稚气和乐趣。比如开会间隙,刘昊然扮演的刘仁静、刘家祎扮演的王尽美,和王俊凯扮演的邓恩铭,结伴去上海的大世界舞会去见世面,三人在哈哈镜前扮相搞怪。

《1921》不是要把这些革命先烈,捧成教科书上古板严肃的先人姿态。

《1921》要做的是,用高饱和度的影像,拉近100年后的观众,与这些革命先烈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知道,这些为我们开创了新世界和新中国的先贤们,也曾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寻常的意趣、普通的人生,和也会年少狂狷的曾经。

也就是说,相较以前习惯对重大历史时刻和事件的呈现,《1921》更在意的是“人”,是毛泽东、刘仁静、李达、邓恩铭、何叔衡、董必武等这些中共一大的代表们。

在2021年回看,他们的确书写了历史。

但在1921年看,他们也是在经受历史。

这就是《1921》把故事的切入点,或者说故事主线,选择成李达及其妻子王会悟的主要原因。除了因为李达是中共一大的会务组织者、王会悟是中共一大的会场负责人之外,更因为这对新婚的进步青年,是在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和你侬我侬的情感托付里,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和召开工作。

所以在影片结尾,也就是中共二大召开的时候,王会悟怀里会抱着婴孩。也只有在这个叙事逻辑里,这个孩童才能在更具符号意义的层面,象征中国共产党的初啼和茁壮成长。

从这个角度看,《1921》的叙事基础是实证主义的,它遵从着历史事实。

但实证主义叙事,并不是《1921》的全部,它还有试图抒情的努力。不仅是因为王会悟怀里的婴孩,更体现在青年毛泽东,跟随上海法租界的欢庆队伍,却被法国人挡在大门外的时刻。青年毛泽东从长沙辗转到北京、上海,最终在上海法租界,庆祝法国国庆的烟花盛会上,一路狂奔,内心彻底完成了从知识青年向革命者的转变。

如果说青春片元素的融入,拉近了历史与当下、先贤与观众的距离,那谍战元素的挪用,则拓宽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国际视野——它是由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他的保镖,以及日本共产国际代表近藤荣藏,及刺杀他的日本特务大川共同构成的。

这条涵盖了追踪、枪战、飙车和刺杀的动作情节线,表面上给了观众一个跳出厚重历史可能枯燥的出口,以紧张刺激增加电影对观众的黏性。

但在内里,这条谍战线,却以极其商业化的视角,让当下的观众,领略到革命斗争的残忍和残酷,领略到书斋里的意气风发,跟战场上的血雨腥风,是并行不悖的。

不过,这还不是把谍战元素融入《1921》的全部要义。

谍战元素的另一个好处是,它有着国际化的视角,能带领观众放眼当时的全球政治和风向。这就是电影里在上海、维也纳、巴黎、东京和莫斯科来回切换的原因:

中国的孱弱不只是国内经济在崩坏、国土面积被殖民、劳苦大众被剥削,也在于全球范围内,其他国家对中国的集体蔑视和欺侮。

到了什么程度?

当革命先贤决议接受马克思主义,成立属于自己的政党组织时,共产国际却对领导权和财务审核权提出了要求。

你以为大家是同一个信仰下的战友和同志?

他们想的却是怎样能让你成为附庸和工具。

明白了这一层,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李达为什么断然拒绝了共产国际对领导权的要求,毛泽东为什么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能看到这一点,也就能懂得《1921》为什么把青春片和谍战片的元素,援引到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里。因为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开辟新世界、建立新中国,靠的不仅是铁肩担道义的少年意气,更是洞察世事和国际局势的锐利眼光。

END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