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教育 文章内容

一位2021届高考生的惨痛教训,提醒所有高一高二同学和家长,你的选科选对了吗?

发布时间:2021-07-11 18:09:52来源:高中学生家长慧

点上方蓝色的字,关注我们哦

获取更多高考资讯

在今年一段志愿填报过程中,笔者遇到了一件令人十分可惜的事,可以用来告诫和提醒高一高二和新高一的考生和家长。

在做免费公益志愿填报指导时,笔者遇到这么一对母子。孩子的选考科目是化生技,可以看出是个偏理科的学生。孩子在高一选科时,定下的目标也是将来就读理工科专业。

但是在高考体检时,体检结果显示该考生为色弱,这就意味着当初定下的目标大概率是破灭了。因为教育部的体检意见指导中明确规定了色盲、色弱考生的不适宜就读和不录取的专业,大部分理工类专业都不能填报。因此该考生只能选择选考科目要求为技术和不限的专业(大部分为文科专业)。

这位母亲得知后伤心语噎,母子相视,无声流泪。“化学生物,读得要命,白读了!!”这是该考生母亲哽咽的原话。

这在老高考时,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让笔者觉得可惜的是,新高考推行至今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而对于这些受身体因素影响,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才发现问题的考生,并没有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高中三年,每学期都会进行体检,色盲、色弱问题一查就明了,为什么会等到高考志愿填报了,才发现这些问题?

一个是学校方面的不重视和宣传不到位,高中学校只要在高一选科阶段提醒一下家长和考生,就能够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这也应该是高中学校应尽到的责任。

二是考生和家长对于高考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往往是等到高考结束了,要面临志愿填报的问题了,才会去搜罗相关资料。有些家长还认为考生只要一门心思读好书,家长只要做好后勤工作就可以了,不知道关注样新高考带来的相应的变化。

此类问题的存在就导致了上述家长所面临的困局,高考结束了,要填报志愿了,才发现自家孩子填报不了理工科专业,三年所学,梦想落空。

在这里给现高一的学生家长一个认知以外的提示:孩子在高一选定选考科目时,家长一定要亲自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提前体检,千万别等到高考体检才发现问题。

新老高考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前提,确实是不同的,在新高考模式下如何选择自己的选考科目,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选科的依据

2020年6月22日,浙江省政府发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对浙江省新高考的学考时间进行较大幅度调整。

浙江省学考,从2020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2023届)开始,实行同一年级统一科目,统一时间开考。学考政策的改变,选科的策略也应有所调整。

二、学考的时间安排变化

高一下学期末学考科目安排:化学、生物、历史、地理;

高二上学期末学考科目安排:物理、政治;

高二下学期末学考科目安排:技术、语文、数学;

高三上学期末学考科目安排:英语,是学考,也是第一次英语高考。

当时,笔者看到此文件之后,马上就有这样一个选科的想法,选物理、政治、技术,是一个最佳的组考方式。与周围教师分享这一发现,好多教师也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组合。与学生交流这一选择组合,好多学生感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但在深入研究与交流中,发现这一组合方式,不是适合所有学生的,因为物理是纯理科性质的学科,学好的难度系数较大。很多同学不敢选择物理。

那么选考科目究竟怎么选,才是较为科学合理的?

三、高一选科六大优势分析

1.时间优势

从学考科目的考试时间看,“七选三”选择物理、政治、技术,确实具有时间优势。这一组合方式,可以最早切除学考“尾巴”的拖累,专心攻读六门高考科目。

若是其它选考方式,则高二上学期要读6+X门科。例如,学生若选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四门课中的任何三门课,高二上学期这个学期,就要学习九门课,选考科目的作业量不会减少,只会大大强化。

每星期要比选物政技的学生,多份量不轻的三门学科的作业与考试,周末家庭作业多三份,每周多读三本书,多三门学科的识记量,早早读、早读、午读、早晚读、晚读,总觉得时间不够。自修课自学消化的时间总比别人少。高二下学期,选技术的学生,读六门科。不选技术的学生,要读7门课,而技术有六本教材。

在同等智力条件下,选考物政技,具有时间优势,对学好高考科目更有信心。

2.学校优势

从个体来说,分清主流与支流选科方式,可看某一选考方式,学校有没有组班。从学校来说,选科人数凑足一个班,就会组班,极少数非主流方式的选科,可采用走班制方式解决。

由于提前班、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关系,好多学生不愿走出相对“高贵”的班级,到普通班去学习,违背心愿选择科目,这一心理是值得商榷的。走班的科目过多、花时赶场、座位适应、学业信息、纪律自制等,都是值得考虑的现实问题。以上种种,都会导致精力的分散,智力的发挥。

所以,选科的时候也要考虑学校的安排。

3.兴趣优势

从分数角度看,一个学生的选择方式恰当与否?兴趣偏好是第一原动力,每次考试是动力持续的阶梯。

4.专业优势

从专业覆盖率看,选考科目,物理+X的,专业覆盖率93.50-97.28%,化学+X的,是71.95-73.59%,生物+X的,是67.40-68.05%。

例如,选物化历的为97.28%,物政技的为93.83%,政史地的,为60.96%。(备注:数据来自“浙江高考早知道”)笔者特别提醒家长,新高考专业选择的覆盖率,是有预设前提的,高考体检为100分。

5.政策优势

好多家长比较关心孩子的兴趣偏好、平时成绩去确定选考科目,这是存在选科盲点的,因为忽略了认知以外的分数。

2017年12月4日,省政府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发布,给教师、家长和考生一个重要信息,是物理将启动6.5万保障机制,每个学校都传达了这个文件。

在2018年高一选科时,笔者见到熟悉的高一家长就说:“是时候了,要选物理啦。”对学生也说:“要选物理。”却有好多家长和学生不重视这一政策的变化,以“物理读不起来”为由,置若罔闻。2020年高考出现了“物理效应”,“物生”只要选择“物专”,可以“低分高就”,平均可以“赚”30分高考分数,有的“物生”“赚”189分(备注:数据来自于韩小云主编的《2021年浙江省高考志愿填报数据参考(普通类)》一书)。

6.其它优势

选考具有共性,但也不能忽视个性条件。从高考成绩=(体质+心态+智商+蒙律)*考运系数的公式可以看出,身体条件好,学习能力强的考生,选上政治,报考公安类大学,是一个好选择。

有的家庭有亲戚朋友在大学当教授,资源可以开发利用,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不失为明智的选择。有的家长都是理工科大学毕业的,家庭文化氛围有明显的理科倾向性,孩子选考选择物化,也是比较实在的。

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结合其它省份的新高考改革,对2023届高考的预测,建议选科次序:化物历技政地生。

四、最好的选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选考科目,主要从五大要素进行综合思考:专业目标、性别差异、文理强弱、父母基因、文化氛围。这些有形的因素,有利于家长和孩子选科有“抓手”。有些无形的因素,如孩子的智力、专注力、思维习惯、兴趣偏好等因素,长期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家长,能多维度观察,可以摸测到孩子的“真本事”。建议如下:

1.没有专业目标的男生,文理优秀,基因偏理科,家庭文化偏理,建议选择物化生。

2.没有专业目标的女生,文理可以,基因偏文科,家庭文化偏文,建议选择政史地。

3.有专业目标的男生,理科偏好,基因文理兼得,家庭文化理强势,建议选择二理一文。

4.有专业目标的女生,文科偏好,基因文理兼得,家庭文化文强势,建议选择二文一理。

有无专业目标,是指有的学生读大学专业指向是否清楚、

文理优秀,是指孩子文科有作文、小论文,理科有竞赛、小发明等不同层次的获奖。

文理可以,平时阅读面宽广,博闻强记有兴趣,学科比较均衡发展,但获奖层次不高。

文理偏好,指的是孩子的平时表达倾向性思维,侧重于理科思维,还是文科思维。

文理基因,指的是父母基因的遗传,父母都是文科的,或都是理科的,还是一文一理的,特别是母亲的基因尤为关键。

家庭文化背景,是指家庭沟通交流中,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流,还是以社会科学知识为主流,解决问题,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思维习惯。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