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11 11:09:18来源:常青藤家长会
比起鸡娃的海淀家长,同处北京的涵涵妈可谓十分佛系:在四年级之前没有让孩子学奥数、考PET,拿三好;到了六年级也没有为小升初找任何关系......也因此,他们一家在升学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弯路。下文是涵涵妈妈的自述,或许我们能从中看到,涵涵妈“不抢跑”的背后,对于孩子成长的一些独特坚持。
作者:涉川
本文原文来自:童书妈妈三川玲
微信号:tongshuchubanmama
在北京,有很多种二代,涵涵是典型的奋斗二代。
涵涵的爸爸妈妈都是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名校,毕业后就职于北京的大企业,经过多年的打拼,事业蒸蒸日上,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也希望孩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从涵涵上四年级开始,父母才开始关注升学信息,她的小升初会顺利吗?
以下是涵涵妈妈的自述。
01.
小学低年级不抢跑
升学时我将面对什么?
孩子在三年级以前,我们没有上太多课外班,完全以学校老师要求的作业为主。因为是女孩,我希望她平平安安的,高兴快乐就行,内心还是觉得上大学挺容易,在小学阶段不用给孩子过多要求。
我知道很多海淀区家长都是从一年级开始鸡娃的,升学竞争激烈,因为海淀以科技型企业为主,小升初成绩很重要。之前听说西城区要好很多,竞争的氛围没有那么浓。
但是,当初我没有意识到,在我的周围,孩子父母的工作单位,对孩子升学的影响会那么大。
我家爸爸比较佛系,觉得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都可以,主要在于孩子自身对学科的热爱,不在于学校本身和老师,但是我却比较焦虑,爸爸忙于工作,管孩子少。我对孩子照顾、辅导学习多,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升学的压力慢慢来了。
那个时候我感受到,经过了前三年的佛系,我将面对什么。
02.
佛系背后
陪孩子走过的三条学习弯路
1.原来80%的孩子都在学奥数
四年级的时候,我带孩子跟同学出去玩,大家互相问的都是:你们上奥数了吗?
原来,在全年级400多个孩子里,有80%的孩子都在上奥数。
而我当时才听到这样的说法:那些全市招生的中学,是要自己去递简历的,简历上最有用的是奥数比赛成绩,第二是英语PET,第三是三好生。
我当时就懵了:我孩子的简历上,可以写点什么?
首先是奥数。我和爸爸都是理工科毕业,之前我们都觉得不需要学奥数,我女儿是普通孩子,并没有从小展现出数学方面的特别才华,没必要让孩子从小付出那么多时间,去学能力外的东西,以后也不一定要学理工,所以四年级之前一直没上过奥数课。
但是在升学的压力面前,我淡定不了了,我去学而思了解奥数班,自己也买来了学而思和高思的一整套书,花了一个月时间研究这些书。
书的体系和内容我看了,看完之后,我跟孩子爸爸深谈了一次,讨论是否要上奥数班:
第一,四年级才去学奥数不切实际,现在后悔已经晚了,就算进班也根本赶不上进度,只有上一对一才行。
第二,虽然我和孩子爸爸当年大学都学的理工科,毕业以后也是一直从事理工科工作,但是学而思的这套教材,我看起来非常费劲,很多地方都看不懂。
送孩子学奥数,就意味着我必须跟着孩子去学习,我和孩子爸爸都没办法拿出一周3个小时去学习奥数这一门课,回来每天晚上还要辅导,那意味着每周我和孩子都要花9-10个小时来学习奥数。我们根本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法逼孩子这么去学。
我们分析完之后,最终决定——放弃奥数。之前我有很长时间睡不着觉,决定放弃奥数的那一刻,我觉得轻松多了。
2.英语学习上我们也走了弯路
奥数彻底放弃了,就只剩下英语和三好生两个地方可以努力。然而在英语上,我们也走了弯路,中间也经历过一个很焦虑时间段。
在北京的公立小学,一二年级的英语课都是快乐教育,既没有书面考试也没作业,但是一到了三年级开始考试,就是两张纸质卷子,有小短文阅读、写作,如果孩子没有提前在外补课,就会断档。
我们一到三年级也给孩子报了英语班,是培养兴趣为主的外教班,外教带着孩子玩,对孩子英语口语确实很好,但是无法满足小升初的简历要求。
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简历上有用的英语证书,得是剑桥PET。
为了帮助孩子升学,我们转了一个教学机构,学习剑桥系列课程,每周两三个小时的课程,终于赶在五年级下学期的最后时间线,考下了PET,孩子还算不太吃力。
3.在学校评三好,你要跟同学关系好
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除了关注微信群里的很多招生信息,我们也去考察了很多学校,了解他们的录取标准是什么。
事实情况也是,如果评上校三好,区三好,孩子有很大竞争优势,我们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评三好生是民主选举,必须要打好群众基础。班内选举,首先要有人推荐你,你被推荐了,相当于有提名了,然后全班同学举手表决,过半数的孩子再选。
虽然老师会暗戳戳地引导,但是决定不了结果,现在的孩子都很有个性,喜欢谁就选谁,所以就是得群众关系好。
这个家长其实使不了劲儿,我们只能旁敲侧击地对孩子说,你要多交朋友,班级活动要积极参加。
孩子并不知道评上了三好生可以有利于升学,作为妈妈,我的直觉是不想给她灌输过多社会上的那一套,这样我心里不舒服,也从未干涉过她交朋友。
每次选举,孩子都回来说,妈妈我被提名了,我虽然没被评上三好生,但是我评上了学校的XX,我很开心。我说:这么多同学选你挺好,妈妈也为你开心。
其实我心里挺着急的,明明知道孩子如果拿到区三好市三好,竞争力很强,现在评不上,怎么办?
03.
我觉得自己走错方向了
到六年级上学期,政策上要求锁区了,西城区的不能去海淀,除非家里可以把户口调到海淀。或许是因为前几年尖子生都考人大附和11中,西城区的孩子不让往外区学校考,除非全市招生的学校。
没有了奥数成绩,也没有三好生,即使我们把孩子的简历递去全市招生的学校,也是竞争不过别的孩子的。
剩下的机会就是参加派位。先参与全区派位,这个全区派位,相当于第一批录取,摇中你了就去,完全靠运气,西城区所有孩子可以填8个名额,这里面其实是有很多策略的。
填志愿是有很多讲究的,我和孩子爸爸把周边所有能上的中学、可以报的中学,做了各种评估:离家远近,师资,位置,硬件条件,从群里了解了往届的孩子家长的评价,在我们的心里做了排名。
那个时候心里特别紧张,西城这边特别好的学校,三帆,十三分,八中,四中,不管哪一所,只要把孩子交进去就放心了,教学节奏没有问题,老师教得好也管得严。
当时被消息轰炸得太多,多到找不到头绪,我和孩子爸爸也为填志愿发生过争执,我经常说着说着掉眼泪。
我觉得我自己走错方向了,之前想的办法都是如何去提升孩子的能力,后来越发感觉到这个办法在海淀区可能有点用,在西城用处不大。
有人说要找关系得从四年级开始动手,而我当时根本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信息,把窗口期耽误了。
从四五年级开始,孩子有时回家会说,他们班有老师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各种玩,不太学习,这个孩子跟同学说:我即使这种躺平,初中也可以上名校。女儿忿忿不平地对我说,我觉得太不公平了,凭什么?
我没有办法回答她,只能说:你看,这些不努力的孩子去了好学校,如果继续不努力,他以后还会一直有这种不劳而获的机会吗?未必。女儿心里平衡了很多。
到了五年级下学期,这种情况对她的影响越来越多。她们班的同学家里很多单位很好,直接解决了初中。
我和孩子爸爸最后悔的,是没有动用身边的关系,去帮她联系到更好的学校,去打听有没有机会,我们当初压根没有想到要这么做。
孩子爸爸觉得上哪个学校都可以,这一点上我们产生了分歧。我说我们得给选一个校风好的学校,有的学校老师不管,孩子抽烟谈恋爱,我们家又是女孩,我不希望孩子受到不好的影响,心里的压力一直很大。
04.
考验人性的大派位
全区派位就像考大学,各种资讯告诉你怎么填志愿。
第一志愿我们填了最心仪的三帆中学,素质教育做得好,十三分也是好学校,但是像衡水,作业量特别大,孩子压力大,于是把十三分放在第二位,第三位是普校里我们最想上的一个,反复咨询了同学、朋友,无论师资、课外活动,还是往年成绩,放到第三志愿。
就在我们满心欢喜地幻想着可以上这三个学校中的一个时,结果打脸了,全区派位没派上。
班上陆陆续续有同学报喜,我才发现,原来有很多孩子第一志愿就报的我们想上的那所普校,而我们放在了第三志愿,其实是没有一点机会的,特别后悔。
我们其实问过很多家长,没有关系进三帆和十三分的机会特别小,但是没有人愿意放弃这个机会,还是占用了第一志愿。
我们错失全区派位的机会后,沦落到学区派位,填优先顺序的时候,我和孩子爸爸又发生争执,她爸爸觉得,你反正要去博,第一第二都要放最想去的学校,我觉得,第一我们没有找关系,为什么还要冒风险去报最想上的学校。
爸爸还是认为,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反正都是摇号,孩子还是有机会的。
后来我们的志愿改来改去,改了好多遍,父母还是要达成一致意见,我们再次把三帆放到第一志愿,最想去的西城实验放第二志愿。
提交了志愿之后,我立马就后悔了——还是应该把最想上的学校放第一志愿。
陆续志愿出来了,我们被第三志愿录取,我的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
那是一所老学校,操场直径60米,800米要跑十几圈。学校的家长对孩子都没什么要求。我根本没想到会中这所学校。没有办法了,已经这样了,连改的机会都没有了。
到初中入学报道的那天,我们在小区里,跟另一家人迎面碰上,我们要去自己的学校报道,人家去三帆。
我女儿羡慕地说:妈妈,她去了三帆。我毫无意识说了一句:对啊,可能是她妈妈单位好吧。
女儿说:妈妈,那你们为什么不去她妈妈那个单位工作呢?这样我也能上三帆了。
我当时哑口无言,我跟爸爸对视一眼,谁也没说话,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都想自己能到社会上闯一闯,干点什么,没想到孩子会遇到这种问题,当时根本没想这么远,现在觉得挺后悔的。
我和她爸爸一路沉默无言,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05.
迎接新生活
我的反思和期望
现在的学校,虽然不是我们很满意的那一所,但是女儿上学还是挺高兴的。
初中之后,孩子经常回来就说,妈妈,我上初中以后特别开心,我觉得学校好,挺想上学的。
这所学校离家不近,老师挺负责任,不能说教得有多好,但是对孩子好,孩子也学得很开心,学习成绩不错,考试都能名列前茅,上一次全区排名在全区前300名。有了成就感,女儿学习的劲头更好了。
老师说,只要保持全年级前十名,在西城区能上很好的高中,我感到很欣慰,自己心里的愧疚又少了一些。
不过,女儿还是会看到自己学校和好的学校的差别,她知道,她那些在三帆上学的同学,社会实践要多得多,她会经常回来问,我们学校怎么都没有?
我说,如果你考上好高中,就会有好的教育资源,你自己努力吧。
其实在孩子小升初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焦虑和痛苦是:家长没做好,觉得自己耽误了孩子,你的每个错误决定都会耽误孩子,害怕自己的决定对孩子的将来有很大影响。
但我们却没看到,只要孩子对学习对生活抱有热情,她会走出自己的路。
在今年的六一节,也是孩子人生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我发给了她一段话:
涵涵,妈妈今天看到一段话特别好,真切的表达了妈妈对你的希望和期望:
孩子你需要做一个终生运动者,
让自己永远保持活力,
一个责任担当者,
一个问题解决者,
一个会享受生活的优雅生活者就够了。
突然意识到,我之前为之痛苦焦虑、求而不得的名牌初中,或许并不能给予孩子这一切,而她松弛的小学时光、自信的普通中学,或许反而离这一切宝贵的财富,更接近。
06.
编辑后记
涵涵的妈妈看上去走了很多弯路,错过了很多机会,但是每一次做出抉择的时候,都拒绝牺牲那些比升学更重要的东西。
在纠结学不学奥数的时候,她依靠理性分析,做出了放弃奥数的决定,没有为了升学,强迫孩子去学超过正常儿童理解能力的东西,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热情。这也成为了孩子能在初中发挥潜力的保障。
在知道三好生对升学“很有用”的时候,她凭着做母亲的直觉,克制住欲望,拒绝劝告孩子出于功利目的去交朋友。
这是每一个平凡、善良的普通人对于做人基本原则的坚持,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千金不换、不容侵犯。这样的克制,保护了孩子心中的赤子之心。
这个妈妈虽然在“小升初”时希望落空了,但是她是值得尊敬的。
在教育内卷之中,有很多普通父母都会期望孩子上好学校,但他们拒绝为了升学去压榨孩子,坚守做人的底线。
可是,是什么让他们深陷焦虑、纠结和懊悔之中呢?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是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基本权利,为什么小升初的时候,依然有学校在笔试、面试孩子?
奥数培训全民化是国家三令五申限制的,为什么小升初的时候被认为依然有用?是谁在背后负隅顽抗?又是谁在利用已经小得不能再小的“奥数入场”概率,去给焦虑的家长洗脑?
既然“推优”已经不再是一条路,为什么三好生依然有用?难道小学时不那么擅长人际交往的孩子,就不值得上好学校?
当然,无论在哪个国家,或许都很难实现完全公平的教育。资源多的家长,难免会抢占更好的教育资源。
而政策制定者也在行动,为实现教育公平,做出不懈努力。
比如,打压不正常的奥数追捧,通过奥数升学的门缝越来越小;
比如,限制线下培训的野蛮生长,禁止违背孩子健康成长的培训;
比如,推出校额到校政策,如果孩子初中上普通中学,只要成绩名列前茅,高中就可以上重点中学。
比如,让好学校拿出放出更多的名额到大派位中,今年西城区有30%的孩子通过大派位去了自己理想的第一志愿,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扩大。
这些政策都在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让普通人家的孩子拥有更多机会,守护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期待和信心。
虽然现实还是有种种问题,我们也相信,这一切正在改变。
希望若干年之后,这个故事的前半段,会永远成为过去时。
作者:三川玲,“童书妈妈三川玲”创始人。懂童书的人里面她最懂教育,懂教育的人里面她最懂童书。她是童书出版人,她出版作品获国家图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销量百万,她撰写的童书评论深得读者认同,能掀起购买风潮;她是儿童教育作家,撰写的教育文章常常10万+,还经常被教育部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引用;她是亲自下场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阅读写作教育者,致力于用顺应天性的阅读法与写作法让更多人爱上阅读,享受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