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16 11:30:07来源:常青藤家长会
今天做分享的这位妈妈出身于教育世家。在体制内浸泡20年后,她决定让孩子打小就读国际学校。这当中的原因不发有对教育体系的反思,但最重要的是希望孩子最终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这样的一位妈妈会为孩子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是名气最大的、场地最豪华的、还是排名最高的?然而,都不是。
作者:颖予
本文原文来自:菁kids北京
微信号:Jing-kids
01.
我们只选择国际学校
不同于饱受择校焦虑煎熬的父母们的经历,我家从一开始就是目标清晰的——只选择国际学校。
没有反复的比较、思考、纠结,对我们而言,做决定的并非一瞬间,而是出身教育世家的我们,对传统教育和国际教育长达20年的观察和思考的顺理成章。
家族中人投身公立教育的热情和坚持,让我们透彻地了解了其中的好,当然也更深刻地看到了传统教育中的不足。自身留学以及兼修幼儿教育的经历,也让我们能有机会客观地看待东西方教育的各自利弊。
朋友中的一批新手父母,在平日里淡定地聊天,在逼至眼前不得不面对的择校大战中,经常都会有观念冲突的时候。
就我身边的朋友而言,有坚定不移选择公立幼儿园、公立小学入读的,希望能给孩子打下坚实的中文、数学计算能力的基础;
有选择双语学校的,希望能在刻板教育体制和宽松式西方教育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让孩子能够兼顾中英文和保留个性发展的可能性;
有原本就洒脱不羁的父母希望尝试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为孩子挑选了小众学校的;
也有犹豫不决,今天决定送国际、明天改要送公立的……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我们有太多选择,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在我看来,这种选择焦虑,其实也是一种幸运。毕竟我们脚下的路,再也不是一座独木桥。
02.
我们的思考
说说我们自己的选择吧。
首先,作为父母,最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我任讲师的正面管教家长课堂上,每当问到家长们,如果18年后,你已然长大成人的孩子回家来,听到敲门声、打开大门前,你希望看到的那个孩子是什么样的?
几乎所有家长的面容都呈现出一种圣洁的庄严,他们的答案也大致相同:健康快乐、善良正直、有责任感、拥有爱人及被爱的能力……
看,我们对孩子最初的想象并没有那么多的附加:学霸、社会精英、成功人士……我们只是单纯地希望孩子拥有健康快乐、善良正直的最本真人生。
我和先生在拥有了一个美好的小生命时,也曾反复、认真地沟通过我们对这个孩子的希冀。
我们希望他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视野广阔、积极开放,对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生活充满好奇和热情、理想和勇气的挑战者。
听起来似乎有点虚,但这是我们真正的想法,因为我们深知,只有具备了这些特点的孩子,才有可能找到未来可以持续热情投入的那个方向。
想要收获这样的孩子,除了家庭教育的熏陶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学校教育了。所以,择校也随着孩子长大成为了我们家的话题。
传统教育这些年也在屡屡尝试创新,但某些痼疾仍无法在短期内被消除,比如:在反复刷题中抑制孩子的创造力、批判性思考和主动探索能力,超前教学、紧张的家校关系……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我始终认为,构建科学思维模式的主动学习,比囫囵吞枣的被动学习更符合一个人的成长规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人格教养远比知识灌输更重要。
好的教育,应该起到引路的作用,引导孩子们认知自己、认知世界,将他们引至一段宽阔天地,然后放手目送他们去创造自己的人生。
国际学校的主动式教育,提供更广阔的视野给孩子,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独立解决问题,但懂得尊重和关爱自己和他人的未来的世界公民。
以孩子的不同基础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程,让孩子的潜能被充分挖掘。这样的孩子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内心是充盈而自信的,未来面对生活的选择更自由,但往往也更自律。这是我们所看重和希冀的。
确认了这个目标,我们要做的功课就变得非常简单了:选择最合适我们、与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契合的那一所学校。
03.
择校之路
接下来,就是身体力行地逐一走访探究。
第一步:先找信息。我找到了国际学校京城分布地图,还有各个国际学校的招生信息。还无法在“距离”和“学校优选”中选出谁是心中的第一顺位前,我圈定了顺义区、朝阳区、东城区内的5-6所国际学校准备走访,有大名鼎鼎的高大上,也有市区内的中小型。无论如何,先看一圈,有些实际感受比较重要。
第二步:逐一走访。电话或邮件预约,若赶上了开放日可以看得比较全面,若没赶上开放日、单独与学校招生部约参观,也有可以就感兴趣的点仔细观察和询问的便利。
这个工作,我们是从9月就开始的,这样可以给自己1-2个月时间参观、判断、考量。到11、12月提交入学申请时就比较从容了。现在的入学申请第一波在前一年的10-12月就可以提交了,而不是以前的3-4月了。
从9月到10月的两个月期间,我们参观了备选的6所学校,对各自利弊渐渐清晰。
顺义区的国际学校比较集中,学校大多规模大且名声响亮。在一所硬件设施高大上、师资和教学也足以让人引以为豪的学校,方向感极好的我迷路了……
据说有不少学生刚入学时也经历过迷路,因此学校将幼小部与中学部完全分隔开,小朋友们就不至于因误入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巨人国”而惊慌。这一点考虑非常周到贴心。
市区内的几所国际学校,受土地面积限制一般规模较小,设施也难有发挥的空间,比如没有空气膜体育馆,但新风系统都有保证。不过,学校小有小的好处,校园小巧而精致,各年级老师和家长彼此熟悉,孩子们在校内犹如在熟悉的家里,这一点特别打动我。
第三步:做选择。全部走访下来,心中的答案越来越清晰。这几所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质量、学生人格培育上都各有优势,大都契合了我们对国际化教育的期待。
考虑到我们家住市区,需要兼顾先生工作和孩子读书需求,而且在幼儿园K2-4这三年里孩子尚幼,“距离”这个要素渐渐浮现出来成为第一考量因素。
锁定了市区的两三所国际学校后,我又做了一个现场采访工作:下午3:00在校外等候放学的学生和家长,以明朗的笑容和问候化解他们的防备后,了解一些在校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真实感受,前后持续了一周的时间,搜集到不少真材实料。
04.
现在,可以坐下来做最后的抉择了。
把这几所学校的利弊做了非常清晰的对比后,我们选择了其中一所,在网上提交了入学申请。这个过程看起来非常理性了,但其实打动我的还是一个感性的理由。
在申请开放日参观前,我曾经发邮件询问是否可以带着小孩一起去,要知道当时才不到3岁的小孩走到哪里都是需要额外分心照顾的。
有学校委婉拒绝表示不方便照顾、希望家长独自前来,而我们最终选择的这所学校给我们的回复非常暖心:“当然欢迎!小朋友来看看、熟悉他可能就读的学校太好了!我们都盼望着接待这位小绅士。”
当天跟着我们前去的这位“小绅士”表现得一点都不绅士,在被允许进入幼儿园时,初入这么新奇、好玩的环境,兴奋得无法自抑,在走廊和大厅里尖叫、来回跑跳。
在我想走过去示意他之前,一位老师已经带着完全理解的微笑走向他,并蹲下来跟他说话,请他放低声音放缓动作,牵着他的小手带他去选择自己想玩的水池、粘土、沙坑,小朋友立即兴高采烈地穿上老师递给他的雨衣,兴致勃勃地玩起了在家里很难被允许的水池游戏。
我站在不远处看着,心中充满感触,我想我找到理想的学校了。它不是最高大上的,却是最温暖、最懂得孩子的。幸运的是,它离家还近。
更幸运的是,在我的小孩就读的三年里,他的老师们始终以爱、理解和尊重对待他,如今他外溢的自信和快乐让我感叹,真的不负期望!
本文系授权发布,菁kids北京(ID:Jing-kids),北京国际教育和社区资讯首选中文平台,带你了解京城所有国际学校,汇集各类好玩的社区活动,还有家务技能、亲子度假、国际教育动态等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关注我们,掌握第一手的国际教育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