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汽车 文章内容

开一辆1973款科尔维特C3,身体受虐灵魂愉悦

发布时间:2021-07-28 16:13:22来源:驾仕派

公元1973年,土星5号运载火箭搭载天空实验室空间站升空,悉尼歌剧院正式落成,一台MilleMiglia红的科尔维特C3从位于圣路易斯的雪佛兰工厂中驶下了生产线。而我,还根本没有出生,甚至我的父母都还在上小学,我猜他们放学后会在学校门口的摊位上花一分钱买点凉拌榨菜吃。谁也没有想过,将近半个世纪以后,我和这台科尔维特会在地球的另外一端(上下颠倒的那一端)相遇。

科尔维特C3于1968年正式开始生产,一直持续到1982年停产,期间每年基本上都有大大小小的改款。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外观来推算年份,而坏处是作为业余汽车爱好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时候根本记不住哪一年具体改了哪些东西。秉承“来都来了”的原则,那就先让我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如何快速分辨1968至1973年间的C3科尔维特,毕竟学习一些奇怪的知识也没坏处,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1969年款相对于1968年款,外观上最为明显的变化便是之前分开的倒车灯和刹车灯被合并到了一个圆形灯组中(如下,1968红/1969蓝)。

另外一个细节便是车门的开启方式发生了变化,68年的车门开启方式是拇指按压凸出的锁孔来解锁,然后其余手指抠动上方的门把手凹槽把门拉开,而69年款将门把手凹槽和车门开关结合了起来,变成了按压式开关,至于锁孔,那就真的只是个锁孔。(见下图,1968黄色、1969蓝色)

其余小细节为,于1969年回归的前翼子板上Stingray字样和1969年可以选装的侧出式排气(RPON14)以及前翼子板通风口电镀装饰板(RPOTJ2),不过这些选装后期加装的难度并不大,只能用来辅助判断年份。

1970年款外观最大的变化是前脸的停车灯由圆形变为了方形并搭配网格状进气隔栅,配合更大的侧面示宽灯。侧面翼子板通风口从之前的四个长方形变为了网格状,车尾排气管也由圆形变为了方形。而1971款和1970款并没有外观上的变化;同样的,1972年款相较于1971款外观上也没有变化,所以这里就不再展开讲了。(下图,蓝色为选装了侧出排气,翼子板通风口电镀装饰板以及聚乙烯车顶的1969款,红色为1970/71/72款)

在1973款时,通用对科尔维特C3外观进行了重大升级。首先是为了满足新的低速碰撞法规要求,前保险杠由电镀金属变成了与车身同色的塑料材质,塑料材质保险杠包裹住的是钢制的防撞横梁,这用“功能决定造型”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车头的另一个变化便是侧面通风口从复杂的网格状样式变为了造型简洁的负压式通风口造型;

在73年之前的款式,都搭载了可动式雨刷器盖板,当雨刷器工作时盖板会升起来。其余时候雨刷器就躺在盖板下面,相当于隐藏式雨刷(见下图)。

由于用户反馈这套系统故障率比较高,73款取消了这个配置并重新设计了引擎盖造型,仍然确保了雨刷在不用时也能藏在引擎盖的下方。

车辆后部仍旧是电镀保险杠,73年款是最后一款搭载了电镀保险杠的科尔维特,也是唯一的前塑料保险杠+后电镀保险杠年款,外观上非常容易分辨。而后部另外的一个变化便是之前的可拆卸式后风挡变为了固定式。

通过照片结合上面所讲,便可以非常容易的得知我开的这一台为73款。

车辆外观小瑕疵不少,从照片上都能看出车漆太阳纹很严重,前保险杠由于材料和技术原因有轻微变形并且和车身相比有微弱色差,车门和翼子板之间还有小范围的漆面剥落。得益于采用了玻璃钢车身,根本不用担心车身会生锈,这对经典车来说,无疑减少了很多烦恼。至于有些人常说的玻璃钢车身的碰撞安全问题,我觉得对这台车来说这是毫无意义的,你觉得关心这个问题的人会愿意买或者开这个车吗?

外观部分我个人最喜欢的便是这台车的侧面比例,堪比8车道般宽大的PrestigeGap(前门前沿到前轮之间的距离),比某些小型皮卡货斗还长的机盖,高于机盖的前轮轮拱,营造出了十分古典、高级的侧面线条。个人认为前置发动机的跑车或者轿跑,侧面比例是颜值不可或缺的核心之一。视觉上来说A柱在车辆的中心,而方向盘的位置差不多正好在前后轴的中点。至于驾驶员,基本上是坐在车辆的后轴前方开车了(喜欢坐B柱后面开车的有福啦)。

由于油箱被布置到了车的尾部,导致该车没有后备箱开口,拿取东西都只能由车内进行。而加油孔也理所应当的被布置到了车尾,加油的时候需要打开位于传统后备箱位置的油箱盖把加油枪插进去,好处是不管是左边还是右边的油枪都能用,并且你加油前打开盖板往里面看看,还能瞧见油箱里面明晃晃的汽油荡漾着涟漪。当然,不法份子也可以直接打开盖板往你的油箱里面撒泡尿。

当打开反向开启的引擎盖,巨大的发动机仓便呈现在了眼前,在发动机仓前面,还有至少半米长的车头,安装了四个隐藏式大灯。我个人认为这种带跳灯的车型,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把车灯打开,颜值至少要骤降73个百分点。

虽然发动机尺寸不小,但是机舱也没有显得过度拥挤,各部件之间缝隙比较大。巨大的引擎舱,能不能提供更多碰撞缓冲区什么的都无所谓,更多的意义是尽量创造能让人站在里面舒舒服服地修车的机会。而像我们东亚人手的骨架比较小,更是能轻松伸进各种部件之间,感觉维修保养会十分方便。

当我拉开具有90年代初中低端防盗门手感的车门,首先进入我视线的便是“重大缺陷”——副厂多媒体机头,直接把整台车的水平拉低了好几个档次。不过好歹能用AUX线连接手机听音乐,并且这也不是我的车,倒也能够勉强接受。

内饰的整体布局和现在的汽车差别不大,T字型中控加上高耸的中央通道,坐进去能给人一种安全感,虽然这个车开起来并不会让你感到安全。中控台上的5个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燃油表(对于这台车非常重要)、水温、时间(已经坏了)、机油压力和电压。在排挡杆的上方是空调控制,好消息是这台车选装了空调,而坏消息是这台车的空调坏了。

在排挡杆的后面,有一块充满仪式感的铭牌,上面依次标注了发动机排量,扭矩和压缩比。通过铭牌上的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该车装备了454立方英寸(换算成公制单位大约为7.44L)的V8发动机,压缩比为8.5比1,扭矩为455磅英尺(617Nm)。

在这里看到这些英制单位不禁让我想起一段往事,以前上大学的时候考试,有一道题就需要将立方英寸换算成公制单位。我并不知道换算比例是多少,眼看就要永远与这几分失之交臂的时候,千钧一发之际我突然想起:HSV的W427不就是以搭载的LS77.0升V8发动机来命名的吗,LS7排气量427立方英寸,427除以7,差不多一升等于61立方英寸!问题迎刃而解,笑容重新回到了我的脸上,那种巨大的满足感瞬间填满了整个身体,我一度想向周围所有的人分享我此刻的喜悦,包括三名监考老师。

谁说喜欢汽车没有用?

回到刚才那块铭牌,想象在我上车点火前,轻抚着那块铭牌,骄傲地看着上面的数据,准备唤醒巨大的7.44升LS4V8发动机,体验作为尊贵的科尔维特车主的一天。不过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我隐约感觉到了一丝不安,这个铭牌上的数据好像有点不对劲,原因就在于那个8.5比1的压缩比。

1973款的科尔维特提供了三款发动机,标配190马力的5.7升L48V8发动机(压缩比8.5比1),两个选装为250马力的5.7升L82V8发动机(压缩比9比1)和275马力的7.44升LS4V8发动机(压缩比8.25比1)。前面也提到这台车搭载的是454立方英寸的发动机,所以正确的压缩比应该为8.25比1,那为什么铭牌上写的是8.5比1?唯二的可能就是铭牌并不属于这台车或这台车并不是73款。而通过外观我们可以百分百确定这是一台73款的科尔维特,那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这个铭牌可能是后期更换过的。

通过简单查询资料我们可以知道1972款科尔维特的454立方英寸LS5V8压缩比为8.5比1,所以这块铭牌肯定是后期加装的,并且应该是来自于一台1972款的科尔维特。为了验证我的猜想,我顺手查了查车辆识别码(VIN),前五位为1Z37J,1代表雪佛兰,Z代表科尔维特,37是硬顶(67的话就是敞篷),看到这里都没问题。不过如果这台车是7.44升V8的话,第五位应该为Z,而该车第五位是J,说明这台车出厂时搭载的是一台标配的190马力5.7升V8发动机!

所以说,这台车应该是后期换装了一台454立方英寸V8发动机,然后买了个454的铭牌来替换原装的铭牌,可惜一时大意把年份搞错了。

当我坐进这台车时,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坐姿很奇怪,作为一枚公认的大长腿,我的脚能够到踏板,但是我的后背离座椅还有一段距离,这样开车很难受就不说了,踩刹车和油门还使不上力,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伸手想去调节座椅前后,发现座椅已经处于最靠前的状态了。这个时候,喜欢坐在B柱后面并且后背离开座椅开车的朋友们一定会再次欣喜若狂,可惜我不是这种人,只好从家里拿了个靠枕垫在座椅椅背上,这样我踩踏板勉强能使上力了。

整个车视野比较通透,但是盲区很大。又长又扁的车头配上中央隆起的机盖,导致完全看不见车头,对距离的把控只能靠猜。这种看不见车头的感觉让我想起了另一款雪佛兰——LuminaAPV。

如果你恰好是一名该车车主,你又深谙自我安慰之道,我猜你一定会告诉你的朋友,我的MPV车头视线盲区和科尔维特差不多,氛围瞬间就高级起来了,不是吗?

扭动钥匙点火,震耳欲聋的V8声浪喷涌而出,如果你没有心理准备从旁边路过的话,保证会把你吓一跳。事实上,我在某地下停车场点火时就把一名路过的女性路人吓得跳了起来。

当我把这台车开动起来,不管是怠速蠕行、温柔起步还是大脚油门加速,在任何工况下这台V8发出的粗糙声浪对于我来说都是极致享受,那种精神上的愉悦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有下面这张图能够较为精准地形容我的感受)。

不过抛开听觉,这台车开起来就真的让人手心冒汗了。我不是驾驶方面的专业人士,最多算个业余驾驶爱好者,只能从业余的角度来聊聊这台车的驾驶感受。

首先就是悬挂很僵硬,感觉日常驾驶全靠四条高扁平比胎来吸收震动,路过比较大的起伏车身不太拉得住,像是在驾驶一台比较松散的卡丁车。我并没有胆量去激烈驾驶,哪怕是稍微激烈地驾驶这台车,不过以周末游车河的方式来驾驶这台车的话,和同时代车相比整体舒适度还是勉强能接受的,前提是你对NVH并不敏感。日常行驶中主要的噪音来源为风噪和发动机噪音,并不是说这台车对胎噪的抑制能力较好,而是由于全车漏风导致风噪过于巨大,配合上震耳欲聋的引擎声浪,胎噪早已淹没在这些噪音的钢铁洪流中了。

而这台车的转向由于车况原因,对日常驾驶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方向盘中心区域有大约45度左右的旷量,在这个区域内,方向盘可以轻轻自由摆动,对前轮不具备任何的约束性。也就是说你在开车时如果方向盘是居中的话,等于你根本没有握住方向盘。在道路上让车走直线几乎不可能,但对于这台将近50岁的车我们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只要别跑到隔壁车道去就算成功。所以我基本上是不停地修正方向,车向左跑偏在碰到标线前调整方向再往右跑偏,如此往返无数次。

不过当我把车开到山路上时,反而还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了,因为较为频繁地转向,中央区域的大面积旷量在这种路况下对驾驶员的折磨要比走直线时小得多。所以相对于走直线,这台车跑山路或者转弯反而更让我更放松(谁说传统美国车只适合跑直线?)

动力上来说,7.44LV8发动机搭配TurboHydra-Matic3速自动变速箱,第三挡齿比为1比1,理论上日常驾驶可以用三挡开一辈子(CVT:??)。这些数据光说出来就能让环保人士感觉到被冒犯,而实际上它的表现能让环保人士当场失声痛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开了这台车半小时以上,身上会自带芬芳的尾气体味。友情提示:最好不要穿毛衣开这台车,道理和不要穿毛衣吃牛油火锅一样,毕竟毛衣太吸味了。

这台车搭载的发动机原厂状态有275匹马力,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也完全够用了,但是用今天的标准来评价的话未免有失公允。如果那三个字不从你的口中说出,我觉得我们还是可以做朋友,那三个字并不是“我爱你”,而是“升功率”。所以我建议在开这台车之前先把“升功率“这个词吐出来放在盒子里并锁在保险柜中,你非得要怪的话就怪当时的排放法规,车是无辜的。

虽然在这台车驶下生产线将近50年后,还剩多少马力我并不清楚,但仍旧能给我带来激情,并且是属于那种带着恐惧的激情。我是真的不敢把它开快,最多就试了下60公里每小时的情况下3挡大脚油门加速到80,震耳欲聋的V8声响混着风声排山倒海般从窗外灌进我的耳朵,在高转速松开油门时还有爆炸般的两三次回火声(这车改过排气还换过凸轮轴),此时再看看自己,笑得像一个快乐的老顽童。

我个人认为这台车最适合做的事就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将可拆卸车顶取下来,和心爱的人一起舒舒服服地游车河,事实上,我基本上就是这样做的,只是天气有点过于好了,40度左右的晴天配上纯黑内饰并且没有空调,但这并未对我造成太大困扰,毕竟以前开W123时经常体验40度高温无空调驾驶。

在此,我想再附上一个友情提示,开这个车时千万不要盯着油表看,专心享受就行了。我猜测油表使用的是浮漂来测量剩余油量,因为这台车在上下坡时油量会大幅浮动,是那种肉眼可见的大幅浮动。上坡时会少于实际油量,下坡则反之。我整个周末开了大概200多公里,混合了市区、高速和山路,实际消耗了100升出头的98号汽油,简单算一下综合油耗差不多在百公里40-50L之间吧。通过油箱尺寸(大约为68升)可以推算出加满油的续航里程在150公里左右。里程焦虑?完全不存在!因为我知道只要有加油站,就能在五分钟之内恢复续航,可见目前里程焦虑的主要来源是补充续航的方便性,而不是续航里程。

而由于奇怪的坐姿和没有助力的方向盘,在还车后我的背部肌肉还酸痛了两天,可以说是钱包和身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奇怪的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讨厌这台车,我甚至还喜欢上了这台车。而这台车的魅力之一便是在金钱和身体上折磨你的同时,还能让你爱上她。

在与这台车相处了四天三夜之后,我换回了自己的车,感觉回到了文明社会的我,身体和钱包都表示异常开心,但我外表上的波澜不惊还是掩盖不了内心的不舍。

这特别的一个周末,我遇到了:老头带着老伴开车追上来专程对这车交口称赞、小男孩和爸爸开车和我并排然后给我挥手致意、一群大学生(有男有女)把车靠边让我先过好追着我(的车)拍照、大妈靠着引擎盖要我帮她和车合影、年轻的妈妈带着小男孩站在车旁,亲眼目睹了我把可拆卸式车顶取下来放车里然后发现车里不大放得下又将车顶装回去的全过程……

这些随机的小事件,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善意,在给别人带来了欢乐的同时也会因为这些体验成为一个更加快乐的人。虽然这台车的尺寸和视线并不适合在如今的交通状况下使用,并且回头率过于高有时甚至让内敛的我感到了一丝不自在,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她的喜爱。

我不会因为某一项数据(比如0-100km/h加速,某赛道圈速,价格最贵加价最多等等)去喜爱一台车,我更在乎一台车能够给我带来的感受和其代表的生活方式,对我来说生活的意义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活成别人喜欢的模样。我愿意忍受在靠左行驶使用公制速度单位的地方驾驶一台搭配英制速度单位的左舵车型、愿意在40度高温天气下呆在没有空调的车里挥汗如雨、愿意无条件包容糟糕的驾驶感受。这充分说明了人类对自己喜爱的事物包容性极大,以及这台车的魅力已经逾越了产品本身。

以现在的客观标准来给这台车打分的话,连及格都困难。但如果是我来主观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最后得分为:满分。

直观点说就是,你买我不推荐,我甚至会劝你千万别买。真买的话,条件允许我肯定买,因为我认为汽车应该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也想做一个快乐的人。

文|墨尔本之王

图|网络

前沿资讯原创观点

最有逼格的原创型汽车新媒体品牌

新浪微博:@驾仕派

驾仕派现已入驻各大媒体平台

日均全网浏览量超过1,000,000次

版权联系:jiashipai@foxmail.com

老司机微信群,群主微信号:jiashiyuedu

© 2016-2017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