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18 15:56:54来源:人福镇痛E线
为了提高我国青年麻醉科医师能力、激发青年麻醉科医师热情、选拔和培养青年麻醉科医师、推动中国麻醉学事业发展,宜昌人福设立了三项基金:“人福”青年麻醉学医师科研基金、“人福”青年麻醉学医师优秀论文以及“人福”青年麻醉学医师海外学习资助计划,上述项目自2015年起已合作开展五年。您所在科室有多位医师获得了上述奖项,高巍医师更是先后多次获奖,获得上述奖项的中青年麻醉科医师也已成为您所在科室的骨干力量。
下文中,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和麻醉学系主任王强教授接受vision麻醉眼界订阅号采访,从科室管理者的角度分享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经验。
您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和麻醉学系主任、学科带头人,首先能否请您简单介绍科研团队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结果期待解决的临床实际问题,特别是电针治疗研究方向,因为这也是许多青年麻醉科医师感兴趣的领域。
王强教授:“我们课题组一直致力于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策略研究,电针治疗可以减轻围术期脑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在术后脑功能康复、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全球范围内每年术后30天死亡人数为420万(7.7%),排名第三位,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原因分别是缺血性心脏病(17.3%)和脑卒中(10.1%)。围术期并发症与手术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课题组一直致力于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策略研究。
我们课题组近几年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围术期脑功能障碍的机制及转化研究,制定这一研究方向出于两个原因:其一,一旦患者在围术期发生脑功能障碍,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其二,电针治疗是我国的传统医学瑰宝,我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师从我国著名的熊利泽教授,并开始电针脑保护研究。我带领的课题组依旧延续电针用于围术期脑保护的研究方向,致力于寻找围术期脑功能障碍、脑损伤的发生机制,以及探寻预防脑功能障碍、脑损伤的手段,最终达成改善手术患者预后的目标。同时,前序研究结果确实表明,电针治疗可以减轻围术期脑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在术后脑功能康复、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中发挥一定作用。
依据现阶段的研究成果,单独的电针治疗效果不明显,需要将电针治疗与现有的麻醉技术相结合,这样做既减少全麻药物用量,又发挥电针治疗的效果,从而抗应激、减少脑损伤,大大提升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
您作为科室管理者,如何鼓励中青年麻醉科医师在医、教工作已经非常繁忙的情况下,坚持做科研?您所在科室有哪些科研激励机制?您所在科室是如何打造科研人才梯队的?
王强教授:“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师,特别是一名为健康事业做出更多贡献的医师,那就必须做科研。”近几年,我们科室在科学研究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进步,尤其在宜昌人福药业举办的“人福”青年麻醉学医师科研基金、“人福”青年麻醉学医师优秀论文以及“人福”青年麻醉学医师海外学习资助计划项目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这些成绩归功于科室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视。大家都知道,科学研究对于医学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至关重要,对于一所医院,乃至一个学科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曾多次对科室的青年医师强调,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师,特别是一名为健康事业做出更多贡献的医师,那就必须做科研。在上述背景下,我们科室开展了个体化的科研培养:针对有科研基础的中青年麻醉科医师,给予两到三年的脱产时间,让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基础研究中去;针对拥有一定临床经验的麻醉科医师,鼓励他们开展临床研究,并给她们配备助手,协助开展科研;在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如何将研究结果尽快转化到临床应用,服务于患者是关键问题,那就可以选择有一定科研基础的中青年麻醉科医师与西安交通大学工科团队合作,开展转化医学研究。
在此过程中,我们科室也制定了很多激励政策,从奖金、人手、时间等多个途径给予中青年医师帮助,鼓励中青年麻醉科医师做科研。科室重视加上个体化培养,以及政策支持,就营造了科研氛围,非常多的中青年医师都愿意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
在我们进行的系列采访中,许多中青年麻醉科医师都对一个问题非常感兴趣,那就是“如果不发表论文,我们用什么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强教授:“发表论文与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师是相辅相成的,并不矛盾。”“如果不发表论文,我们用什么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这是个伪命题,我并不赞成。虽然“唯论文论”在国家层面被反对,但是论文是集中展示研究成果的科学途径,而且公开发表的论文、书籍可以成为支撑临床策略的有力循证医学证据,所以我一直鼓励科室的中青年麻醉科医师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基础之上,开展科学研究,形成论文或书籍发表。这样做有两点益处:第一,让广大麻醉同道意识到诊疗技术的正确性;第二,分享正确的诊疗技术,惠及更多患者,为国家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劳累和忧虑是影响中青年学者健康的两大主要因素,为了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您认为青年麻醉科医师应当如何平衡工作、学习与生活?您有什么个人经验可以分享?
王强教授:“首先,劳累、忧虑、幸福不是矛盾体,年轻人需要学会管理情绪;其次,科室管理者应当营造温馨的科室氛围,让年轻人更好地发展,增加团队凝聚力,为实现学科发展共同奋斗。”无论哪个年龄阶段,劳累和忧虑都是无法避免的。学生时期我们为升学、成绩忧虑;工作后我们为职场、前途、事业忧虑;成家后我们为父母、孩子操劳,中青年麻醉科医师的第一课就是接受生活给大家的磨练,人生没有所谓的一帆风顺,学会和生活和解,学会和自己和解。其次,如何平衡工作、学习与生活?工作、学习、生活三者并不是势均力敌的状态,而是此起彼伏、不断变化的,我们应当是自己不同的人生状态而定。我并不支持“工作学习第一,忽略家庭”的观点,也不支持“绝对享乐,躺平,荒废人生”的论调,重要的是在自己设置工作、学习的目标之后,心无旁骛地坚持下去,患得患失一定会一事无成。
再次,从科室管理者的角度而言,麻醉科的工作一直以“高负荷”和“高强度”著称,我们科室会在不同节日、员工生日举办活动,有仪式感的活动帮助大家更好地融入集体,增进友谊,让中青年医师有归属感,同时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排班施行两班制,保证科室成员有合理的工作时长,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充实自我,陪伴家人,成长自己。麻醉科女医师占比重较大,科室就特别设置了女医师值班室,为女医师创造温馨舒适的值班环境;同时也对孕产期、哺乳期的女同事特别照顾,保护她们度过这一阶段,鼓励生育,科室应当创建对女性同事友好的职场环境。
最后我需要强调,劳累、忧虑、幸福不是矛盾体,年轻人需要学会管理情绪。科室管理者应当营造温馨的科室氛围,让年轻人更好地发展,增加团队凝聚力,为实现学科发展共同奋斗。
简介 王强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和麻醉学系主任,学科带头人,担任教育部麻醉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麻醉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CSA)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CAA)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等,是《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和《中华麻醉学杂志》常委编委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13项,发表SCI论文12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eurosciBiobehavRev、Biomaterials、Stroke、Anesthesiology等发表SCI收录论文83篇,被AnnuRevImmunol、NatRevNeurosci等SCI收录论文引用1973次,写入中英文专著30部,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1项(2011-7)、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2005-2、2008-3和2016-3)等,获得国家专利26项(发明专利6项)。
(本平台与vision麻醉眼界同步发布)
往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