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21 11:13:07来源:麦可思研究
日前,东南大学颁发了首届“杰出教学奖”,共25位教师分获“教学成就奖”“教学卓越奖”“教学新秀奖”。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院王建国教授荣获唯一的“教学成就奖”,并获100万元奖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重奖一线教师。像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纷纷设立教学大奖,奖励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教学上具有公认一流水平,为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的资深教师。
这些荣获教学大奖的教师,不仅课教得好,而且深受学生欢迎,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优秀教师诠释的立德树人、默默奉献的初心使命。
好好上课,是最重要的事
东南大学“教学成就奖”获得者王建国教授从教32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百余名,开设的研究生学位课“现代城市设计方法”一位难求。
他经常跟青年教师说:“好好给学生上课,是学校里最重要的事!”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临时出差,他一下飞机就直奔学校,利用晚上时间给本科生补设计课。时任研究生助教林岩说:“那晚,我离开工作室的时候已经十点多了,王老师还在给同学点评作业。”
王建国的博士弟子朱渊如今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博士一年级时,朱渊撰写了一篇论文请导师修改,没想到返回的修改稿满是红笔写成的修订和批注,不仅是文章的层次结构、语句措辞,甚至标点符号都做了修改。这让朱渊感触很深,从此以后特别提醒自己需要时刻认真、关注细节。
王建国经常跟学生们说:“作为建筑师,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学生们曾跟王建国一起到上海新场古镇调研,师生一起住在镇上的青年旅舍。清晨6点,王建国就早早起床,阅读关于古镇的文献资料,并到镇上实地踏勘。8点多大家集合出发调研时,王建国已经考察完一圈,准备带领同学们再次出发了。
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得主、历史学系教授阎步克,与王建国一样,从教30年,每个学期都承担教学任务,没有一个学期不上课。
就是这样一位资深教师,在初登讲台时也曾有过上不好课的经历。
“作为新教师,先从公共课上起。因为没有教学经验,第一堂课挺紧张,基本就照稿子念,效果不好,还出了一身汗。到了第二堂课,学生只剩下一半儿。随后我逐渐适应、逐渐放松了,课堂也活跃起来。”阎步克回忆刚当教师的情景时说。
阎步克自认为“记忆力差,口才不怎么好,缺乏做教师的天赋”,要讲好课只有多投入、多努力。每一次备课,他都会对内容再度修订剪裁。甚至话怎么说才清晰生动一些,也会花心思推敲。
每次备课都要有所改进,这是阎步克给自己定的标准。经过一轮一轮的讲授,呈现出来的内容更精致充实了。
“从初上讲台的笨嘴拙舌,到课上开始有了笑声,下课时有了掌声”,阎步克一步步让课程精彩,学生喜欢。两度获得北大“十佳教师”,就是学生对他的最大认可。
教学奖惠及更多一线教师
除了重奖少数教学卓越的教师,有些高校还将奖励惠及更多教师,让众多一线教师也能尝到“甜头”。
为肯定教师在教学中做出的突出贡献,鼓励和引导教师投入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吉林大学设置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分为“卓越奖”和“优秀奖”,每学年评审奖励一次,“卓越奖”每人奖励3万元,“优秀奖”每人奖励1万元。按照“卓越奖”不超过50人、“优秀奖”300人的奖励计划,“课堂教学质量奖”奖励约350名在职教师。
以2019—2020学年评选为例,推荐和评选要求如下:
1.学院在遴选推荐过程中,要对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做最低限制。原则上不得低于学院教师本学年的平均本科教学工作量。
2.本学年重点推荐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坚持在本科教学一线、创新开展在线教学、教学效果突出,获得学院、同行、学生高度认可的教师。
3.学院在提名、推荐评选教师时,应推荐一定比例承担实验课教学的主讲教师。
4.以本科课堂(实验)教学效果为重点,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依据学生评教、同行评议和督学评价结果,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予以准确评价。
5.以教师当学年的教学效果为基础,综合考核教师长期以来的本科教学投入,以及近三年的教学贡献和工作业绩。
6.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注重对教师师德师风的考察,以教师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贡献为依据,推荐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一线教师。
7.坚持高标准选拔,宁缺毋滥,反对“五唯”化模式评审。
虽然单项的奖励额度不是特别高,但覆盖面达到全校学年主讲教师总数的7%以上,实现了“普遍性”和“荣誉性”,一定程度上让所有热心投入本科教学的教师拥有获得荣誉和激励的机会,并感受到“因为教学而被尊重”。这也促使教师把关注点聚焦到每一个院系、每一个教研室、每一个课程团队上,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打造新时代的“金课”。
此外,为了激励教师重视教学,西南交通大学在岗位聘任中明确教学、科研和服务三者的任务要求,并强调教授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已成为基本的教学制度。在岗位考核中,学校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将教学工作量核定方法从以数量为主转为数量与质量并重,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学校制定并实施了以“质”为导向的本科教学奖励绩效分配改革方案,进一步激励教师重视、投入本科教学。
打通教学型教师的晋升路
近年来,教育部在发布的相关文件中提到,“教授需全员给本科生上课”“强化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坚决扭转轻教学、轻育人等倾向”,不断强调着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同时,评职称破“五唯”,也让“教得好”不如“写得好”的教师看到了晋升的希望。
受益于南京林业大学推出的职称评审新政策,2019年,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从教33年的该校老师蒋华松,评上了教授。202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9年来全身心扑在教学一线的裴金萍晋升为教授。
学校在对“教学专长型”老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而是将教学业绩取代科研业绩,重点考查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
类似的做法在南通大学也得到了体现。2018年,该校出台的《南通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试行)》,提出在教书育人一线的教师,如果开发了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等高水平的教学资源,都可以通过认定评审渠道申报高级职称。
高校设立教学奖项并重奖一线教师,充分表明了学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视,而对教师的评价不再唯论文,为教学型教师打通职称晋升道路,不仅有效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而且让潜心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有了前途、有了发展,而最终反馈到课堂上,就会使广大学生获得一流的本科教育。
来源:麦可思研究综合整理自光明日报、东南大学、北京大学新闻网、一读EDU、麦可思研究等,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期责编|麦可思丁楠
我们的视频号上线啦~
快戳↓
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视频
往期推荐
01
声明:“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