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养生 文章内容

抬腿1分钟,自测血管堵没堵!血糖异常的人不妨都试试

发布时间:2021-09-26 22:45:57来源:生命时报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带来的并发症,而多数糖尿病并发症都与血管病变有关:冠心病、下肢坏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

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最新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糖尿病患者总人数估计为1.298亿。

此外,我国目前至少有3亿~5亿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血糖偏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有位学者曾说过,如果没有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就不会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是怎样一步一步伤害血管的?《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教你一个方法自测血管好坏,并教你科学保护全身的血管。

受访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石平

深圳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金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剑

高血糖是怎样伤血管的?

高血糖对血管的伤害分为两种: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相对于正常人来说,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比高脂血症患者更早、更快,预后更差。

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则属于微血管病变,也是糖尿病特有的并发症。

高血糖是怎样一步一步“毒害”血管的?

1

内皮“受伤”

血管中的内皮细胞是血液和血管壁之间的天然屏障,高血糖会造成血管内皮结构损害、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

2

血管变窄

血管内皮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为了“止血”,血小板会被激活,在受损部位凝集、形成血栓,并吸引脂肪沉积在内皮下,使局部血管变窄。

3

血液变稠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兼有抗凝和促凝两种特性,但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则以促凝为主。

而且高糖状态下,血液中葡萄糖越多,血液越浓缩,血流缓慢淤滞,使血液黏度增高,更容易呈现出高凝状态。

4

脂质增多

人体内的糖代谢与脂代谢密切相关,糖代谢发生异常时血脂也容易紊乱,因此糖尿病又称“糖脂病”。

在高血糖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下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促进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5

弹性变差

脂质的增多、黏稠的血液、狭窄的血管,都会增加内皮上脂质的沉积,如不合理控制,便会给血管“添堵”,发展为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所在部位的血管会出现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增加破裂风险,引发出血性疾病。

抬腿1分钟测血管好坏

糖尿病导致血管病变之后,在早期可能出现麻木、发凉等感觉,患肢皮肤温度较低、苍白,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间歇性跛行(步行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

早期发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意义重大,除了上述症状外,糖友可采用“抬腿自测法”自查。

自查方法:

先将下肢抬高70°~80°,持续1分钟。

结果:

正常肢体远端(脚的方向)皮肤会保持淡红或稍稍发白,如果呈现苍白或蜡白色,则提示动脉供血不足。

接着,将下肢下垂于床沿,正常人的皮肤色泽可在10秒内恢复,如果恢复时间超过45秒,且色泽不均匀者,进一步提示动脉供血障碍,需至医院进一步检查。

考虑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建议糖友定期去医院进行下肢血管彩超或踝肱指数(ABI)检查,以评估血管情况。

5步让血管强大起来

要想预防血管病变,护好全身血管,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控好血糖

预防微血管病变,患者要做到定期监测血糖,控制血糖水平、避免血糖波动。大血管病变受多种风险因素影响,比如血压、血脂、是否有肥胖及吸烟、脂肪肝、蛋白尿等问题。因此,除了控糖外,降压、调脂、控制体重、抗凝也十分重要。

营养均衡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上一项研究称,满足以下任意两项,可预防5.1%的心血管病发生:每天摄入蔬菜水果≥500克、豆制品≥125克、红肉<75克;每周吃鱼肉≥200克;每月喝茶≥50克。

做菜少放油,每天吃盐不超过6克,不要为了减肥而少吃或不吃谷薯类食物,以免引起血糖异常,少吃畜肉,可适当吃点禽肉,每周都应吃鱼,每天都要摄入蛋和奶。

控制腰围和体重

国人整体上腹型肥胖多,需格外注意腰围控制(男性正常腰围应小于90厘米、女性小于85厘米)。

建议大家每天早上称一下体重,并记录下来,发现波动过大或超标,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尽早制定运动和饮食方案,行动起来。

增加运动量

适量运动,比如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的慢跑、快走等。

此外,在生活中也要增加运动机会,如骑车上下班、工作每隔1小时起身做一下伸展或下蹲运动。

北京大学医学部和美国杜兰大学联合研究发现,步行或骑车上班有助保护心脏。与非主动通勤者(开车或坐车)相比,走路的人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10%,骑车的人风险下降19%,患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也降低了8%。

定期检查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可进行眼底检查,测尿常规、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血肌酐等,监测眼部、肾脏的微血管状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果有问题,建议3~6个月内复查;未发现问题,每年检查一次即可。

避免吸烟、饮酒也很重要。此外,“三高”治疗不能“见好就收”,一定要遵医嘱规律服药,避免波动。▲

本期编辑:张杰

等等,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吧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欢,就点个“在看”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kf#twz.ink(#换成@)进行处理。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