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30 15:43:19来源:正和岛
作者:曹雨欣《决策参考》主编、《打胜仗》执行主编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正和岛的“红与黑”如何走红?
如果说历史是漫长的隧道,那么关键年份犹如一个个醒目的路标,提醒着人们继续前行的方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2018年到2021年,我们就经历了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文字是历史潮水的沉淀物。这期间正和岛出版了黑色封面的《本质》与红色封面的《打胜仗》,堪称“红与黑”。
《本质》顺应改革开放40周年,精选了40人40篇文章;《打胜仗》则在今年应运而生。两本书都用时半年有余,自出版以来,便开始了在主要电商平台的长期霸榜。有意思的是,时隔两年后,我还常在机场书店看到《本质》位列财经榜第一名,俨然从畅销书变成了长销书。
在信息过载的当下,正和岛的“红与黑”为何能被如此多的读者认可?又如何循着本质打胜仗?我有幸分别参与了两本书的策划与编辑全过程,当重新梳理时,有了一些新思考,分享给你。
他接了我的陌生电话……
先讲一个小故事:
“我是曹德旺。请问您是哪里?”当电话那端传来浓重的口音时,我又惊又喜:真的是他,他的声音原来有如此明显的地域辨识!
这是为了确认“玻璃大王”曹德旺的代表文章,我辗转通过同事找到的电话号码,他当时交代“这是好多年前我记下的,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联系上”。我原本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是试着按下了11个阿拉伯数字。反而意外的是对方有回应,我真的联系上了这位当红的企业家本人!眼前犹如一缕光照射进来。
我定了定神,赶紧自报家门,说明用意后,又听到两句不清晰的福建语句,大意是“我给你发宣传部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你找他”。我致谢,对方挂了电话。没隔1分钟,我便收到了短信。于是有了后来收录的《企业家需要“四个自信”》。
这是编辑《本质》时的一个小插曲。我们如此苦心经营每一篇文章,《打胜仗》亦有诸多可圈可点的类似故事。
市场不负有心人。此后,正和岛的“红与黑”均打破了出版界“多作者多文章”不畅销的魔咒,乃至成为行业内津津乐道的标杆。
畅销书,也有商业的真实逻辑
实际上,每本畅销书都有其编辑思想与编辑逻辑。细细数来,这亦是真实的商业逻辑。正和岛的“红和黑”从想法酝酿到出版,可以说有一些相似之处,又何以走红?我做了3点总结:
这些年随着微信公众帐号、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崛起,业内很长时间在讨论到底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
在我的理解中,需恪守优质内容的第一原则,深层次则是价值为王。如何提供有足够价值感的内容,是在谋划两本书最初就思考的问题,而好内容是可以策划出来的。
人依然是第一核心要素,优秀的作者是优质内容的前提。《本质》的作者跨越年代大,改革开放40年中群星璀璨,其演讲、文章亦不计其数,从中只选出40个人和每个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谈何容易?
2018年1月春寒料峭,正和岛一行同事去北京大学朗润园拜访了陈春花教授,她应允担任新书顾问,提出入选人的标准要求。几易其稿,才最终确定了名单,囊括国内知名的企业家,还有国内排名前十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财经媒体圈知名总编或评论人,等等。
除了精挑细选出作者,我们还认真研读了每一个人历年来的主要演讲或文章,更精心适配了点评人,于是老树发新芽,老文章有新解读;经典得以穿梭时光,照进现实。
此后《打胜仗》也延续了这种逻辑,找到行业最优秀的人,提供最有洞见的内容,仅12位作者就横跨管理学、军事学、华为研究等领域,来自北大、人大、军科院、国防大学等高校;而这本书的最初起源是在田涛老师的指导下,《决策参考》去年策划了两期“打胜仗”专题,引发诸多反响,以企业家为主的读者需求倒逼我们在此基础上又精心策划,拓展成书。
如何找到这些优秀的作者,并与之沟通选题思路?编辑团队开始了漫长的“追星”之旅。
我们践行了“社交六度空间理论”,竭尽可能,辗转多次,也就有了文前讲述的故事。正是用这种死磕的笨方法,我们最终几乎全部联系上了名单上的人。
现在我依然记得,某个早晨看到一位每年全球飞行时间超过800小时的企业家本人深夜回复邀请函,甚至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到底选用哪一篇文章;吴敬琏老先生亲自打电话告知文章出处;陈春花老师一直关注书的进展,帮我们联系她的博导赵曙明老师和其他多位学界大拿,又分别为两本书写了推荐序;田涛、杨壮、宫玉振等作者字字斟酌,反复修改稿件,其严谨态度让人印象深刻……
作品是时间的玫瑰。于是历时半年甚至更久,两本书不断打磨、沉淀,才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每一个爱书的人都是相似的,但关注的点又各有差异。对于出书的人而言,更要考虑到各环节中的种种细节,从目录编排、文章标题、纸张选择,到封面与版式的设计、前后勒口与腰封内容的确定,再到印刷前的定稿、推荐人的邀请,后期营销的节奏把握……
一本书就是一个产品。每一个产品上线之前,对产品经理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而这无一不都是对细节的把控。这期间需要与出版社反复沟通,有对专业意见的听取,也甚至有固执的坚守。
我可以无愧于心地说正和岛的“红与黑”做到了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
当我们竭尽可能给读者、用户提供好的内容产品时,市场做出了相应的回馈。在疫情不稳定的大环境下,《打胜仗》上架不到10天就卖断了货,一度在各大电商平台的图书榜单稳居第一。
高手的20个“本质”法则
“商业成败,根本上取决于直击本质的能力。每一个真正厉害的人都是直击本质的高手。”这是印在《本质》上的两句话。
在各种新概念光怪陆离的当下,“本质”更尤为关键。而商业本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战略、组织、人才、创新等,在现象、表象的背后深掘几十米、甚至百米、千米才有可能挖到“本质”的瑰宝。
我重新阅读了书中的40篇文章,从5个纬度,总结了高手们有关本质的20条法则。
推动中国崛起最重要的因素,是市场的扩展使个人和企业的选择权有了一定的发挥空间。——吴敬琏
未来怎么样,不取决于经济学家讲了什么。未来不是观出来的,未来是干出来的,抉择和行为决定未来。——周其仁
不知未来者无以评判当下,不知世界者无以理解中国,不知宏观者无以处理微观。——马蔚华
在我们看来,最大的风口、永远的风口就是伴随中产人群一起成长。——陈东升
中央企业的实力+民营企业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宋志平
真正的危机从来不会从外部袭来,只有当我们漠视用户体验时,才会遇到真正的危机。——马化腾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最终要体现在技术突破上。一个企业要生存,必须要有研发,否则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董明珠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三件事——体制、机制和人才,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人才。——马明哲
生长与变化是一切生命的定律,昨天的答案未必适用于今天的问题,只有你的原则才是你生命导航的坐标,只有你的情操才是你鼓舞生命的力量。——李嘉诚
人要对自己负责任,只要自己不想趴下,别人是无法让你趴下的。——褚时健
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就越有耐心。——王兴
搞实业必须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实业赚不了快钱。——李书福
我们所有的质量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我们所有发展不起来的问题都是思路问题。——张瑞敏
人是战略和执行的连接点,是战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宁高宁
如果说对“本质”真理似的探寻是一种冷峻的“黑”,那么对打胜仗的渴望则是一种激情燃烧的“红”。
“打胜仗!提气!仅看书名,就喜欢上了《打胜仗》”,不少读者给我们如此反馈。这无不折射出在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胜利有着强烈的渴望。
从孙子兵法、湘军、西点军校重新汲取精华,借鉴华为等优秀团队的经验,有关企业打胜仗的策略,我从书中总结出3个要点。
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信仰,这句来源于美国陆军上将马丁·登普西的话曾深深触动了任正非。“信仰”的前提是信。亦如田涛老师所说,组织管理的起点和终点始终是:因信而聚,因信奋斗。如何信?信什么?
好的企业兼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而推动人类进化、组织进化的永远是少数偏执的“疯子”和一群“傻子”。
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这些疯子一般的民营企业家“总是固执地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于是我们记住了任正非当年“20年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的雄心壮志,也记住了马云要把阿里巴巴做到102年的宏愿。
当破釜沉舟做一件事情时,信变成了唯一选择,也成为通向胜利的诺亚方舟。
不同时期的华为研究者分别写到:
打胜仗,持续打胜仗,打漂亮的仗,是战胜大组织病的最大法宝。
在战争中,好的将军是打出来的,而不是选出来的;在企业中,好的管理者也都是在一个个项目中锤炼出来的。
华为的管理层总是在告诫员工: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多打粮食”。华为的年轻人之所以踊跃上战场,奔赴全球偏远的地区,也正是因为只有上战场才能建功立业,才能有机会在二三十岁当上“将军”。早期正和岛刊发的一文已揭示此道理。
一个总是打败仗、年复一年低增长或者无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商业组织很难猛将如云、天下人才咸集,唯有在不断的战斗中走向胜利,更在胜利中走向下一个胜利。
打胜仗固然是每个企业的心之所向,但是否是唯一目标?
正和岛创始人刘东华多年前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先问是否,再论成败”,用是非评价成败,用成败廓清是非,依然适用于当下。历史帮我们做出了筛选,不择手段竞争、走在灰色边缘的企业正被时间的风沙掩埋。
如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超越于胜利之上,打义战,建设美好企业、商业向善成为新的趋势。
中国商界的光荣与梦想
企业是时代的,作品也是时代的却可以横亘时空。
红与黑,色调相反、色彩反差强烈,早在1830年成为法国作家司汤达一部小说的名字,流传至今。
如今,正和岛“红与黑”记录下商业发展过程中的活化石标本与电光石火,这何尝又不是中国商界的“光荣与梦想”?向着梦想出发,一路星辰,一路荣光。
为了回馈更多的读者循着本质不断打胜仗,正和岛特别推出《本质》+《打胜仗》套装。
有了这两本书,就等于把这个世界最智慧的一批成功者请回家,随时随地与他们对话,受他们启迪;
有了这本书,你就有了可以送给朋友的最好礼物;你花的也许只是200块钱,朋友接受到的,却是百万、千万的价值和情谊,乃至生命中真正的无价之宝。
排版|米小白
审校|余心丰主编|孙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