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又是一年国庆,我又开始想他

发布时间:2021-10-02 09:12:22来源:视觉志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

微博|@视觉志

作者|小飚

2021年9月25日晚,无数中国人守在电视机或电脑旁关注着孟晚舟的回家路。

仅一个人的归途竟牵动了全国亿万人心。

此次事件中,她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家族和企业。

孟晚舟的归家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尊严。

我国外交发言人说,这是中国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胜利。

是中国外交长期不懈努力、坚定立场、与美博弈的必然结果。

而“长期不懈努力”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包含了中国几代外交人的心血。

我们普通人对外交的理解,可能还局限于发言人讲话、领导人会晤,表面看上去一派祥和、风平浪静,但外交工作永远是暗潮汹涌、充满艰辛,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命运。

而提到中国外交,我们永远不能忘了他。

分管新中国外交26年,到辞世前,促成10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同时也和美国缓和了关系。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思想至今仍在指导中国的外交工作。

他就是我国外交第一人——周恩来。

他犀利也真诚,对民族利益寸步不让,对别国国情也饱含理解。

不管立场相同或相悖,是敌是友,每个国家对他的外交艺术都赞不绝口。

他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为了中国的外交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01

曾有人这样评价周恩来:

“不但能广交朋友,而且还能把敌手争取过来,在他逝世后,全世界向他致敬,没有听到人唱反调,这确是罕见的事。”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工作充满硝烟。

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又面临敌国的外交封锁。

“弱国无外交”!

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下开启中国外交的破局之战是多么艰难。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亚洲和非洲共有29个国家与会,代表着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这是新中国第一次被邀请参加这次盛会。

周总理抵达万隆

由于对新中国的不了解和偏见,很多国家对中国以及中国的对外政策充满怀疑,甚至还出现了很多攻击中国的声音,一些代表的发言偏离了会议主题,大量的分歧和矛盾,使会议几乎陷于僵局。

面对这样的情况,周恩来果断放弃了原先准备好的发言稿,利用会议中午的间歇另外赶写了一份发言稿。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就是这个发言语惊四座: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周恩来大声呼吁:“十六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

周恩来的发言赢得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美国记者在报道中这样说,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他脱颖而出,成为会议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

周恩来的发言,向与会各国表达了新中国同亚非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的诚恳与善意以及对和平的真诚愿望。给中国外交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周总理的外交颇具艺术,总能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作为大国,建国初期,我国就对亚非拉等一些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提供援助。

但是有些国家的要求也颇为过分,甚至要求中国直接提供外汇,偿付他们对西方的欠债,而不是用来发展生产。

周恩来的拒绝春风化雨,“清粥小菜”就能化解国与国的矛盾。

面对阿尔巴尼亚向中国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援助要求。周总理没有反驳,

他交代外交部同志,第二天的晚餐就准备小米粥、玉米,再准备几个简单素菜和一个荤菜。

当时,负责的工作人员都不敢相信,招待外宾怎么只有一个荤菜呢。

席间,周总理对阿方代表说,你看中国目前的情况还是比较艰苦的,我们多送给你阿尔巴尼亚一吨米,我们就要勒紧自己的裤带。阿尔巴尼亚代表团瞬间理解了总理的用意和中国的国情。

周恩来访问阿尔巴尼亚受到热烈欢迎

02

看似柔若春风,其实周总理在外交方面的立场非常坚定。

中国外交史上几次重要表态都是周恩来做出的。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周总理庄严宣布:“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进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果然,这句话讲完不久,中国人民志愿军就入朝参战了。

而中美建交前夕的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是在周总理的亲自主持下实现的。

周恩来和基辛格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周总理与他举行会谈一定很友好。

其实周总理非常严肃地批评了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批评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立场。而当时,基辛格是恭恭敬敬地聆听。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多年的隔阂与坚冰。

周恩来在机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

尼克松曾在《领袖们》一书中说:“我1972年访问中国期间,周恩来无与伦比的品格是我获得的最深刻印象之一。他待人很谦虚,但沉着坚定。他优雅的举止,直率而从容的姿态,都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风度。”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周恩来的钦佩。

尼克松访华时,了解到周恩来一只手臂受过伤,不太灵活。当周恩来到钓鱼台拜会尼克松时,尼克松走到周恩来身后,主动伸手为他脱掉了呢子大衣。

无独有偶,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也曾为周总理脱风衣。

当周恩来陪同田中进入下榻的房间时,由于周恩来的右手在抗战时期受过伤,每逢脱风衣或其他外套时,总少不了在场的人帮他一把。这次不等翻译出手,田中就奔上前去替周恩来脱风衣。

后来田中角荣提起这段时还说,“周总理因战争时期受过伤……我看到周总理右手的样子,心想这是和日本打仗时受的伤。”

03

1972年,周恩来被确诊罹患膀胱癌。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的外交工作也从未停止。

他这样告诉医生:“我一定配合你们,你们也要配合我”。接受治疗但绝不能耽误工作。

为周恩来治病的吴阶平后来说:“他接受治疗,是以工作为主的,没有一次不是从工作岗位上抽出时间来做治疗的。一直到最后离开我们。”

1973年9月,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这是中法关系史上法国总统第一次访华。

而当时周恩来的病情日益加重,很多时候靠输血和其他治疗坚持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坚持亲自主持接待工作。

前驻法国大使蔡方柏回忆,当时周总理支撑病体去机场迎接,接回来之后是宴会和会谈,之后又全程陪同蓬皮杜到大同、杭州和上海参观。

周恩来迎接蓬皮杜,当时的周总理已经非常瘦弱

当蓬皮杜从上海乘专机回国的时,下起大雨,在机场告别时,蓬皮杜西装革履,冒着大雨不打伞。

警卫想给病中的周总理打伞,总理不让。当时是9月份,已经是秋天。总理在病痛中依然非常注意外交礼节。

蔡方柏说,在会谈和宴会过程中,你根本看不出他是个有病的人。但他实际上是忍受很大痛苦来做这些事情的。

这几乎是周总理重病期间的工作常态。

周总理一直有在日历上记录工作行程的习惯。

1974年3月26日的日历上,就写满了他当天的行程。

下午三时,起床

下午四时,与尼雷尔会谈(五楼)

晚七时,陪餐

晚十时,政治局会议

晨二时半,约民航局同志开会

晨七时,办公

中午十二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二时,休息

从26日下午3点到27日下午2点,整整23个小时没有合眼,这时他已经76岁高龄,且病魔缠身。

妻子邓颖超虽然和总理生活工作在一起,但是两个人工作时间不一样,有时几天见不着面,更谈不上一起吃一顿饭。

邓颖超会写一些小条,提醒总理按时吃饭、按时吃药、按时睡觉。

恩来,你从昨天下午6时起床,到今天晚上12时睡的话,就达30小时,万望你不可大意才是!!这是出于全局,为了大局的忠言,虽知逆耳,迫于责任,不得不写数行给你,你应善自为之。

小超晚10时

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生命的最后600天里,周恩来接受大小手术13次,大约每40天就有一次手术,但只要身体尚能支撑,他仍继续坚持工作。期间,除了批阅、处理一些文件外,他还接见外宾63批,主持召开或参加会议40次……

病中的周总理还在接见外宾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周恩来身上最鲜明的标签。

晚年病重的周恩来曾经谈过死亡,他说:

死,我并不怕。

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

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

也算得上是高寿了。

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

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

去马克思那里报到,

才感到安心。

他还说,

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

多付出一点代价

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

社会主义幸福

04

而今天,如他所愿,我们真的享受到了。

当孟晚舟结束加拿大无理拘押1028天,乘坐中国政府包机,顺利回到祖国时;

当27岁的普通游客洪旭东,在国外旅行途中遭遇绑架,祖国第一时间出手营救时;

当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发,滞留国外的中国人被全世界拒绝,祖国母亲包机接他们回家时,

我们亲眼见证了中国外交的强大!

无论你是谁,或贡献卓著,或一介布衣,中国永远守护着每一位同胞。

为中华女儿撑腰的,永远都是背后强大的祖国,和在背后贡献力量的每一个人。

周总理曾说:“在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若不强大起来,不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就要受帝国主义的欺侮。”

而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强大,我们的国际地位正在提升。

他若看到今天这景象,定然欣慰。

更多走心文章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视觉志

又是一年国庆,

又是一年风调雨顺。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