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19 12:50:38来源:私家车第一广播
河南小伙子小宋
说自己大学毕业后来杭州找工作
刚刚入职就背上了两万多元的债务
有类似遭遇的还不止他一个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求职摄影助理
贷款两万多元参加培训
小宋今年21岁,刚从河南一所专科院校毕业。9月25日,小宋在一款招聘软件上看到一则招聘信息,上面写着招聘摄影助理,有无经验均可,月收入4000-8000元。信息发布人是一家“近邻广告”公司。小宋觉得不错,投下了简历,当天就收到回复,让他第二天去公司面试。
小宋说,他赶去面试的地方是一家名叫“杭州锦上添花文化传播”的公司,跟招聘信息的内容对不上,但小宋听对方介绍,工作不仅有底薪,还有发展前景,只要肯干活,收入还是有保障的,也就没多想。正当他满心欢喜,准备入职时,对方却提出要交两万多元的培训费。小宋刚毕业,独自一人来杭州,身上只有三千多元,于是决定放弃,可这时,小宋说,公司方面建议他办理所谓的“国家资助贷款”。
就这样,小宋稀里糊涂地贷了22800的网贷,贷款期限是18个月。办好贷款后,小宋觉得很疑惑,入职培训不应该是公司提供的吗?为什么要员工自己掏钱呢?
采访中,记者在公司楼下还遇到10多个大学毕业生,他们也是打算入职这家公司,却参加了培训班,还背上了贷款。大家贷款的金额也不太一样,多的两万,少的五六千,但大家都从求职变成了培训。
从其中一位学生保留下来的学员培训协议上可以看到,来面试的地方本来是“杭州锦上添花文化传播公司”,培训协议盖章单位却又变成了“杭州卓凡影视文化”。备注栏写着“实习期2个月,带薪学习,每月补贴3000元,两个月补贴6000元”。学习一共才2个月,看似补贴不少,但部分毕业生的贷款周期却长达1年半,学习结束后,大部分的贷款还得他们自己掏钱。
锦上添花:
不是招聘只是培训
现场,几位同学都说大家来面试的单位是一家名叫“杭州锦上添花文化传播”的公司,地址就在杭州钱江世纪城丽晶国际大楼里。记者赶过去后,并没有看到公司招牌,只有一间化妆摄影室,场地只有50个平方左右,分为上下两层,摄影室内也没有悬挂营业执照。
负责人许经理介绍,这次招聘摄像助理的广告,确实是他们发布的,组织学生培训的也是他们。
杭州锦上添花文化传播公司法定代表人许迪
我们首先是要有经验的,我们旗下有自己的传媒公司,在招助理,每个区域要的人不一样,我们也和他们说了,如果没有经验,愿不愿意去学习深造,有明确讲清楚。你有经验的话,我们主播公司和传媒公司也要助理的,我也会推荐的。
根据我国《劳动法》第68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职业教育法》第28条也规定:“企业应当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员工的培训费用应该由公司承担。针对质疑,这位许经理解释,类似小宋这些人,根本没入职,双方也没确定劳动关系,也就谈不上职工培训。而小宋说,当时迷迷糊糊,没有细看培训协议就签了字。另外,小宋提到,在签署培训协议的时候,公司还给他们介绍了一个所谓的“国家资助贷款”。
对此,公司一再解释,他们给毕业生们介绍的是一种教育分期贷款,毕业生没钱参加培训深造,那么可以通过贷款解决学费问题。这笔贷款,无论在职还是在校,只要有身份证、银行卡就可在线申请。
根据毕业生的反馈,他们分别从“海尔消金”“诚学信付”等多个平台贷了款。为了进一步核实情况,记者联系上了其中一个平台客服。
海尔消费金融全国客服
我们这边录入的公司不一定是他门店的主体,有可能是公司总部主体,名字可能不一样,贷款需要提供身份证正反面和查询您的征信报告,还有人脸识别。另外,金融公司还表示,对于一些基础的贷款,当事人需要提供的资料并不多,但对于贷款对象,他们都会做一个电话回访。小宋则表示,他确实接到了回访电话,但如何回答相关问题,另有隐情。
小宋
那个人打电话过来之后,公司拿了一张纸,说那个人问什么,你就跟着纸上的说。上面写着他们的公司地址,还有家人知不知道你贷款了,如果还不起,家人会帮你还。现场,双方对部分陈述,各执一词。但最终公司方面表示,会好好与毕业生协商解决此事。
“近邻广告”怎变“锦上添花”?
根据小宋提供的截图记者看到,他一开始看中的是“摄影助理”这个岗位,招聘发布公司名叫“近邻广告”,到联系对方,过去面试,公司就变成了“杭州锦上添花”,而现在这则招聘广告已经被下架。
记者在网上查询到,“近邻广告”的法定代表人,并不是许经理,许经理则表示这次招聘是借用账号发布的。记者多方努力,联系上了“近邻广告”,对方表示对这次的招聘完全不知情,也不认识许经理,更不存在借用账号的情况。而现场,小宋和其他毕业生还提供了一个信息,跟平台上发布的“招聘”信息有关。
小宋
我们进来之后,他们会让我们每个人用身份证注册BOSS直聘的账号,挂他们公司的名字来招人。公司用几位毕业生手机发布的广告,都是招聘摄影助理,有无经验均可。但boss直聘平台上,发布的公司主体都不一样。
平台客服
如果想要在平台进行招聘,需要上传公司真实有效的材料,否则是招聘不了的。如果注册过平台账号,切换为招聘者的身份,上传真实有效的材料,是能进行招聘的。这种情况,建议您朋友进行报警来维护权益。“近邻广告”方面得知此事后,表示下一步考虑报警,并向市场监管部门反馈。目前,从这些毕业生提供的信息里可以看到,他们发布的招聘信息,因为涉嫌以招聘的名义诱导求职者参加收费类培训,被平台定义为涉嫌发布学徒类岗位,已经下架。
针对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BOSS直聘方面表示会进行调查。而毕业生们也已经向公安机关进行了报警。
岗前培训高额收费
可以绕开监管吗?
先是被招聘信息吸引前去面试,接着因为“就业承诺”而参加培训,最后使用手机软件申请贷款。其实类似的套路,《小强热线》此前也报道过多次。安徽小伙子小王反映,三年前,刚刚大学毕业的他来到杭州“果脉科技”应聘美工,上岗前签订了一份岗前培训合同。三年后他才发现,这份合同竟然让他背上了22800元的贷款。记者采访时,这家“果脉科技”已经人去楼空,小王之后向当地派出所报案。
今年4月份,江苏的钱先生看到杭州采诗婚纱摄影公司招募摄影学徒,于是和朋友一起应聘,对方以岗前培训为由,让他们背上了三万多元的债务。
其实类似的“培训贷”套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发布过《严禁用人单位录用职工非法收费的通知》。里面明确提到,用人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非法向劳动者收取培训费,把缴费为录用的前提条件,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必须予以纠正。而“培训贷”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很多受害者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背负“培训贷”之后,为了还债,很可能陷入“套路贷”的深渊。梳理此类纠纷,受害者在贷款缴纳培训费的时候,往往还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这也成为很多公司逃避劳动部门监管的套路。不过,这样的套路真的走得通吗?
浙江百易律师事务所律师池侃
如果发布招聘广告,求职者应聘后即使双方没有订立劳动合同,我理解事实劳动关系已成立。至于收取所谓入职前培训费用,其实是规避其用人单位应当承担的主体责任。可以走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的成立。另外,这里可能还涉嫌刑事诈骗问题。我们也建议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加大对“培训贷”的打击力度。同时,毕业生自己也要擦亮眼睛,提高辨别能力,增强防范意识,远离求职陷阱。
来源:小强热线浙江教科(ztv4xqrx)
关注私家车第一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