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养生 文章内容

老李胃部“菠萝包”是怎么来的

发布时间:2021-10-24 15:17:15来源:生活与健康报

☝点击标题下的生活与健康报关注我们

你是否经常感到饿得要命,可饭没吃上几口又胃胀得难受?你是否爱打嗝,还时不时反酸、烧心,甚至消化不良?73岁的金华人老李(化名)就出现了上述症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消化内镜中心专家从他的胃窦切出了一个像巨大菠萝包的肿物。专家表示,胃息肉的发生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很大关系。

巨大胃息肉

嵌入他的十二指肠

老李是金华义乌人,平时抽烟喝酒、爱吃辣,常常胃部不舒服。他还总是食欲不振、恶心反酸,还时不时打嗝,以为是吃了太多辛辣生冷食物,就自行服用了一些常规胃药,另外多喝热水,等胃部症状缓解后,他以为痊愈了。结果,一次体检,让老李心惊胆战。

义乌当地医院的胃镜检查报告显示,老李的胃窦部有个巨大的肿块,已经脱垂嵌入了十二指肠。病理检查提示,胃窦后壁黏膜慢性活动性炎、胃窦肿块黏膜慢性活动性炎伴腺体增生性改变(简言之慢性胃炎)。与此同时,C14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显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HP)。

鉴于肿块巨大,老人年事已高,当地医院建议他到大医院进一步治疗。

“医生,我爸爸这会不会是胃癌?”今年5月,儿子带着老李来到浙大一院消化内镜中心季峰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季峰根据已有的检查结果,高度怀疑这可能是一颗硕大无比的胃窦息肉,巨大的胃息肉已经嵌入他的十二指肠,正是这颗“罪魁祸首”造成了老李食欲不振、恶心反酸的症状。

息肉越长越大,如果再不进行治疗,还会进一步生长,甚至可能发生癌变。在完善相关检查后,经家属及患者同意,季峰决定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切除老李巨大的胃窦息肉。

内镜术中发现,这颗息肉样的巨大增生,一部分头端已经嵌顿在老李的十二指肠球部,专家几次尝试,用圈套器、异物钳都没法把息肉从嵌顿的球部拉回来。老李的腹部胀痛,也是因为息肉嵌顿在球部,导致了幽门梗阻。

季峰使用胃镜通过幽门孔挤压过去,在狭小的十二指肠球部空间采用倒镜方法回推嵌顿瘤体,才成功将瘤体全部送回胃腔,而后通过ESD的方法,最终切下这颗10cm×6cm的“大家伙”,并用圈套器取出。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老李胃部埋的这颗肿物正是增生性息肉。

3天后,老李顺利出院,目前恢复良好,他还需要接受幽门螺杆菌(HP)的根治。经过一个月抗HP药物治疗,以及适当的调养,6月中旬,老李来复诊时,食欲不振、恶心反酸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了。

胃部病变

与HP感染密切相关

季峰强调,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积极预防幽门螺杆菌(HP)感染。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去除HP感染后,有近4成患者息肉会消退。但胃息肉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量研究显示,胃息肉的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胆汁反流、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有关。

“我接触了形形色色来做胃肠镜的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胃部常常斑驳不堪。”季峰介绍,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其生存能力极强,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人体的胃壁本来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微生物的侵袭,而HP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或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有数据显示,在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60%,也就是说每10个人当中,就有6人感染了这种菌。

感染HP

到底要不要治疗

专家介绍,感染幽门螺杆菌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但HP在患者体内长期破坏、寄生、繁殖,会使肠胃的菌群失调,引起嗳气、恶心、腹胀等胃肠疾病症状,随着病情不断严重,还会逐渐破坏胃肠道壁,一些患者会发生溃疡,甚至导致癌症等一系列症状。

季峰表示,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从预防胃部病变的角度来讲,即使没有症状,也要积极治疗。尤其是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来说,更要引起重视,比如有萎缩性胃炎,胃癌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如酗酒、抽烟;有消化性溃疡、MALT淋巴瘤;长期服用非甾体药物者等。

日常生活中,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粪口、口口途径传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一起吃饭、接吻、使用不洁餐具、母婴传播、唾液传播等都有可能被传染。特别是大人将食物嚼碎了喂小孩,非常容易将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小孩。

此外,预防幽门螺杆菌还需注意:保持饮食卫生,勤洗手,外出用餐使用高温消杀的餐具;提倡分餐制,若共餐,建议使用公筷、公勺;尽量避免进食辛辣等对胃黏膜有损伤的食物,防止胃黏膜抵抗力下降。

(陈小卿王蕊江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