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10 15:29:46来源:看理想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
时隔两年,中国LPL赛区再次获得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的冠军,这次的冠军战队是EDG。
对EDG来说,胜利来之不易。赛前几乎没有人认为EDG一定能取胜,因为他们面对的是韩国强队DK——这支队伍风头正劲,不仅在去年LCK赛区夏季赛上横扫其他韩国强队,更一举夺下2020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的冠军。
反观EDG,他们成立于2013年,虽然一年后便获得LPL春季赛冠军,但却在此后七年的全球大赛上,基本止步于八强,甚至在2019年和2020年,都没能进入全球大赛。
可以说,EDG在低谷遇上的是DK的高峰。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EDG逆袭了,在11月6日的冰岛,他们鏖战5局,最终以3:2的成绩战胜了实力强劲的卫冕冠军韩国战队DK,捧起了属于自己的奖杯。
消息发出后,社交媒体上开始了狂欢式的庆祝,人们为EDG开心之余,也发觉,自2018年IG战队首夺总冠军起,一度不被大众理解的电子竞技,已逐渐突破游戏圈进入普通人的视野,电竞选手也成为越来越多人认可的事业。
原本被视为“不务正业”的玩,也能够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决赛当晚,全球有两亿多人观看决赛直播,在深受疫情影响的当下,电竞成为了另一个全球联结的窗口。而2022年的杭州亚运会已经将电子竞技纳入正式比赛项目,所获奖牌数计入奖牌榜。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想从那些不被重视,甚至被污名化的“玩”出发,探讨为什么现代人总是容易轻视“玩”这件事?玩,就一定等同于浪费时间、不务正业吗?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能够让我们平衡工作与玩乐,从而找到自己的热爱?
我们为EDG庆祝的同时,也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够找到这样一条路。
01.
玩乐虽然“可耻”,但有用
电竞走入大众视野后,很多人都有一个疑惑:为什么玩游戏也能成为职业?
其实不难理解,电竞作为职业之所以会给人“异样感”,是因为它看似不务正业,且与社会预设好的“正确轨道”产生了偏差。
一般而言,我们对工作的定义是它要么生产新的价值,要么维护生产的秩序。而在不少人看来,打游戏是一种消费、玩乐行为,并不生产新的产品或价值,这种刻板印象让“异样感”更强烈。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无可否认,在今天这个时代,社会生产与消费、生活方式早已发生了巨大变迁,给游戏等新兴行业带来了新的社会背景与新的生机。但与此同时,这也向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发起了冲击。在青年文化的洗礼下,新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在不断诞生,但是许多社会观念尚未来得及同步更新。
认为“玩游戏只是一种不务正业的娱乐行为”,其实不是新鲜观点,它是功绩社会长期以来的一种刻板印象。
过分强调“成熟”的社会中,对打游戏的印象还容易停留在“只是小孩子才干的事”,对于稍长的人而言,打游戏更像是一种“自我放纵”,默认是享乐主义。而游戏,或者说“玩乐”本身所能激发的创造力往往被选择性忽略了。
事实上,打游戏之所以能发展成一门竞技项目,是因为它和体育一样,需要竞技者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反应速度、判断局势的决策力、对游戏操作的良好把控以及团队配合等专业技能。
可正由于长期以来对“游戏”和“玩乐”的偏见,电竞选手所具备的这些天赋和专业能力往往容易被人忽视,更常听见的说法是“那毕竟只是游戏,有什么了不起的”。
实际上,成为一名专业电竞选手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经历的路途,远比我们想象的艰苦得多;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如许多竞技场上的结果一样,足以令我们热血沸腾。
每一个电竞选手最初也都是从业余玩家开始,一步步蜕变而成。刚开始可能仅仅是因为某款游戏给他带来了纯粹的快乐,但想要晋升成职业选手,就不能仅仅是“会玩”而已,背后同样需要长时间、高密度的训练积淀,不断提升技能和水平。
《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
除了轻视以“玩”为主的职业外,功绩社会里还有一种很具代表性的声音:“玩”是可以的,但前提是你努力工作过了,甚至需要获得某些效益和成果。
人们通常会认为,如果只有“好好玩耍”,没有“好好工作”,那么这种“玩”是罪恶的。玩与工作,就这样被摆在了对立面。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玩乐不但不产生效益,它所带来的愉悦会变成惰性,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在一个效率至上的环境里,玩代表着享乐和不务正业。
当我们沉浸在功绩社会中越久,恐怕对玩的态度也会趋向极端——它应该是一种巨大的狂欢,来弥补工作时的勤苦与压抑。而对玩乐的过度期待,会让我们对玩的需求聚焦在刺激感和爽感上。
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玩既是褒奖也是罪恶,这恰恰说明它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可大可小的影响。而我们对玩的渴望和压抑指向了一种担忧:玩,会让人丧志。只有痛苦能成大事,快乐不能。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如果把工作看作洪水猛兽,那么玩与工作的关系应是细水长流的,而不是憋了很久后突然泄洪。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我们正视玩乐在日常生活的参与度,它应该跟刷牙洗脸一样稀松平常。
随着科技手段逐步民主化,互联网产业越来越发达,人们的工作形式和种类发生着更加灵活的变化。二十年前,没人能想象打游戏能成为一类正经的体育竞技项目,游戏博主也可以年入百万,在社交媒体直播、拍照,分享一些生活心得也能成为职业。
虽然它们仍难免被归类为“不正经的工作”,但EDG的胜利也促使着我们正视这种变化——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工作与玩的关系了。
既然我们都意识到“效率至上”并没有让生活更美好,那不那么有效率的“玩”,会不会提供另一条路?
02.
玩,是一种自我定义的练习
我们常常认为玩乐是闲暇时候才能去做的事,如果把握不好度,还容易变成放纵。但事实上,玩对心理创造力、健康和幸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精神病学临床教授列诺尔·特尔(LenoreTerr)在《超越爱与工作:为什么成年人需要玩》(BeyondLoveandWork:WhyAdultsNeedtoPlay)一书中指出,玩是我们生命的开端,它不仅仅是一种活动,还是一种精神状态,能够以一种几乎不会带来风险的方式释放人们的情感。
我们生活在“加速”的社会中,效率几乎成为衡量个体价值的唯一标准,这要求每一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我们既没有时间去关照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能力放松、娱乐,因为这意味着“浪费”。
《风平浪静的闲暇》
但在凯瑟琳·加维教授(CatherineGarvey)看来,玩是一系列为了娱乐和享受而进行的内在驱动的活动,它不为其他目的服务,事实上,玩更多是一种享受的手段,而不是一种致力于实现某个目的的方式。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说,它本质上是没有生产力的。
可也正是这种看似无意义的活动,产生着难以替代的意义——玩让我们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并不断激发创造性。在玩的过程中,我们允许自己放松,给自己思维漫步的空间。通过玩,我们或许还能发现自己所热衷的职业。
作家哈拉·埃斯特罗夫·马拉诺(HaraEstroffMarano)认为,玩是一种自我定义的练习。它揭示了我们选择做什么,而不是我们必须做什么。我们玩不仅仅是在玩,更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试图成长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玩能够实现我们与更多可能性的自由连接”。不过,这里的“玩”并不是指短期刺激。事实上,这恰恰是我们不能给自己放松的机会而产生的副作用——因为生活缺乏乐趣,心灵变得枯竭,才会去放弃对生活本身的探寻,转而用“精神速食”来填补空虚。
《短剧开始啦》
而“玩”的真正含义,更并非与工作相对立,简言之,它是源自一种内在驱动,因兴趣的本能而起,有充分的热情持续,最终会成为一种创造性的而不是单纯享乐的行为。
玩不仅指向了一种饱含热度的生活态度,还设法让我们对自我和周边的事物都保持一定程度的敏锐,允许更多的可能性出现在生命当中。
日子难免庸庸碌碌,可细细把玩,又时刻会出现小惊喜。作家汪曾祺在散文《人间草木》中曾记下这样一件小事:
他在玉渊潭公园散步,偶遇一对弯着腰似乎在找些什么的老夫妻,穿戴整齐,气色很好,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询问后才发现,原来是在捡枸杞。
可显然这点量既不够泡酒,也不够配药,于是汪曾祺写道:“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
“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
《比海更深》
可是在任何年纪,本都应当享受生活。汪曾祺自己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常说“生活,是很好玩的”,他认真地品味一年四季的美食,欣赏不同风味的美景,也将写字、画画、做饭等平常事作为人生追求。
可见,玩一方面可以发掘出自己的热爱,像电竞选手一样将游戏发展为自己的职业,但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不背负过多责任,只成为生活的一剂佐料——帮助人解开心灵的枷锁,走至人生开阔处。
所以啊,搞不清楚生活的时候,先玩一玩再说。
03.
玩是一件正经事儿
戏剧大师赖声川在《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中写到,“如果我们被困在可预期的习性中,如何看到创新的可能性?”
进入按部就班的生活似乎无可避免,但我们依然能在已有的秩序里保持冲劲。“玩”往往能调动一个人最大的热情,产生更强的创造力,最终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对于很多内容创作者来说,在生活中创作,是不变的真理。
四年前,一部叫《四个春天》的纪录片上映,它记录了一个南方小镇家庭朴素但温馨的生活。导演陆庆屹漂泊在外多年,起初只是想记录些许家庭的点滴,用作留念,但在拍摄过程中,他突然想把它做成一支正经的纪录片,因为“一件事情做久了,自然而然,你就希望自己做得更好。”
《四个春天》最终从一支私人的家庭影像,变成了触动无数漂泊在外的年轻人、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
玩是一件正经事,把玩当工作的人,也不代表他们是浑浑噩噩的享乐主义者。有时候,能把玩变成可持续的工作,反而是一种难得的能力。
李诞在《脱口秀大会4》上说,人人都能讲五分钟的脱口秀。虽然这是一种倡导,但听上去总让人觉得讲脱口秀是件门槛很低的事。
这无疑是一种误解。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活经历支撑我们讲一段脱口秀,但五分钟过后,需要的是对生活持续的敏锐度和挖掘能力。
正如建筑学者库地奇所说,“创意是一种挣扎,寻找并解放我们的内在。”很多看上去轻松、闹着玩的职业,背后都有着深厚的积淀,离不开日复一日的钻研。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上,有两位很出彩的表演者,一位是演小丑戏的武六七,一位是演默剧的王梓。透过一些花絮我们才得知,武六七童心满满的表演能获得那么多成年人的共鸣,是因为所有道具都是他亲自设计制作的,倾注了真诚。而默剧演员王梓,虽然全程只有他一人表演,但舞台上呈现的每个抖动、转向,都是他先在纸上画出一帧帧分镜脚本,再练习无数遍后的成果。
有的人因为喜欢快乐,所以成为了传递快乐的人。有的人因为好奇生活,所以成为了传递不同生活方式的人。
导演陆庆屹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我来这个世界就是为了玩。”也因为这种生活态度,他相信“不要把社会身份当回事儿,认真地生活就行”。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玩的背后是热爱和兴趣,还有不可忽视的努力、汗水和天赋。
如前文所述,电竞选手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冠军,也不只是打打游戏的“玩”而已,他们需要面对各种高强度的比赛乃至身体训练,比赛的时候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需要高超的团队配合,也需要足够的体力和耐力。
电子竞技从被认为“不务正业”到成为一项出现在国际正式赛事中的体育运动,始终彰显着自己的精神——用“玩”拓宽人生可以触达的边界,追寻并不断突破人生的索求和热爱。
就像英雄联盟手游中的英雄“金克丝”一样,她表面爱玩、玩世不恭,但其实身上有一股爱钻研的精神——她善于钻研,能够发明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从这些看似“无用”的玩乐中找到价值,成为更好、更专业的自己。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金克丝
生活是很好玩的,玩,也可以玩出质感。
这正与小红书最近提出的态度“玩,可不是闹着玩”相契合,而我们所说的“玩”,并不是在倡导享乐和消费,它指向由自我兴趣而起,探索出更多可能性的过程。
许多人在小红书上找到了实用的生活小智慧,也看到了更多彩宽阔的世界。时尚、护肤、彩妆、美食、旅行、影视、读书、健身、学习……他们用心地“玩”,用心地体验生活本身,并从中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甚至发展为某种志业;也与大家形成基于兴趣的互动,传递认真生活、认真玩乐的态度。
凭借着热爱,人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和信仰追逐强大,而玩是一种方式。
玩,可以不丧志,可以成为生活的方向,也可以成为事业。
上小红书APP搜索“遇见金克丝”,参与话题互动,分享你的“认真玩”。
参考资料
Garvey,C.(1990).Play(Vol.27).HarvardUniversityPress.
Whyplayisimportant|psychologyToday.(n.d.).
SussexPublishers.(n.d.).Thepowerofplay.PsychologyToday.
为《四个春天》奔波的导演陆庆屹,说自己来这个世界就是为了玩的|《好奇心日报》,曾笑盈
《赖声川的创意学》|赖声川
配图:《英雄联盟:双城之战》《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短剧开始啦》《比海更深》《四个春天》《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封面图:《我们是冠军!!!》EDG电子竞技俱乐部
注:文中部分配图为编辑所需,与文章无直接联系。
撰文:Nolan、豆汁儿
监制:猫不易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