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1 13:32:31来源:父母堂
今天,我们来谈谈自卑自信和性格关系。
这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在大部分的想法中,总觉得:
自卑=内向;自信=外向
大家会有这种想法,大部分是因为自卑的孩子,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的表现,给人一种内向的感觉,而自信的孩子,不畏惧人言和困难,让人觉得很外向、活泼。
但实质上,内向、外向和自卑、自信完全是2码事。
1
自卑≠内向
自信≠外向
去年央视播放了一个跟踪拍摄了10年的纪录片《零零后》,一共5集,其中有一集是《一一的世界》。
一一就是个很内向的小姑娘,她无论什么时候都喜欢自己一个人,就连在幼儿园里,她也喜欢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散步,一个人玩沙子。
十年后,一一13岁了,是一名初二的学生。
这时的她不像3岁时总是一个人,也有了自己的朋友,但是她还是喜欢独处。
看着镜头前侃侃而谈、阳光笑容的一一,我们不难看出她很自信。
相反,影后马思纯是个外向的人,但她却很自卑,特别在意外界的声音。
不管是恋爱还是和别人相处,都小心翼翼,就连在高速服务区上个厕所,都害怕麻烦到别人。
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性格内向但很自信,性格外向却有些自卑的人。
所以,大家明白了吗?
自卑、害羞≠内向;而自信、勇敢≠外向。
内向、外向是一种性格,可以说是天生的(因为受先天气质影响较大);而自信、自卑、活泼、害羞、勇敢、退缩......则是一种社会化特征,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勇敢做自己,自信地生活,但总有些孩子一看就是“自卑脸”,待人做事小心翼翼。
作为一个妈妈,我也一直在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孩子自卑or自信2种截然不同的特征?
2
自卑or自信
与这三个变量强相关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从小被人领养,性格也是我们常说的孤僻敏感,但是他不自信吗?相反他很自信。
除此之外,还有爱因斯坦、奥巴马、扎克伯格、碧昂丝等,内向的他们,都是非常自信的存在。
其实,孩子自信还是自卑,与性格无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个变量。
·a获得尊重的份量
当孩子获得尊重的份量越小,孩子就会越自卑;反之,则会很自信,
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很小,什么都不懂,自己就大包大揽,关于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替他们做决定,如果孩子提出异议,就一句话“你这么小,懂什么?!”
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越来越沉默,而每次想法被否决的经历,也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中,心理慢慢就会种下一颗自卑的种子。
而那些自信,有主见的孩子,通常都是获得尊重份量很多的孩子。
他们善解人意,但也会对人说“不”,整个人特别舒展。
比如:在穿衣这件事情上,他们有100%的决定权(即使父母会给建议,最终还是他们自己决定)。
孩子的玩具被小伙伴看上,想要借走玩一段时间,父母会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他们有决定的权利。
想要出去郊游,会询问孩子想不想要出去,出去的话想要去哪,全家一起商量?
当然尊重并不等于纵容,能够让孩子自己作主的事情就选择充分尊重孩子,涉及全家或者别人的事情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商量着来,不因为孩子小就忽略她选择的权利。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
尊重,意味着将孩子当作一个有思想的个体,不要居高临下地去否定孩子、差遣孩子。
事事有商量,选择有余地,这样孩子就不会陷入自卑,只会更加自信。
·b被外部评价绑架的份量
当孩子的行为受外部评价绑架的份量越多时,孩子就会越自卑;即使表现得很优秀,也是因为自卑,TA希望通过外部的正面评价来获得认同和价值感。
当孩子觉得外部评价不会对自己造成影响或者造成的影响很小时,孩子就会很自信。
马思纯和辣目洋子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面对网友质疑她假文青,是否能出演张爱玲小说中的经典角色时,马思纯选择“拼劲全力”证明自己真的很文青。
被别人说了一句“她好像有点胖”,就进行极端的减肥计划,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状况。
她从小听到的最多的话,不是“要做自己”,而是“你要看别人,不能自我”。
但辣目洋子的表现就正好相反,当别人都说她丑的时候,她认为并不需要迎合外界的美,因为美没有定义。
·c行为受到限制的程度
当孩子受到的限制更少时,TA就会越自信;受到的限制多,就会表现地有些自卑。
这样的例子其实身边也不少。
前一段时间,我去舞蹈班接女儿,与她一起出来的还有2个小姑娘,她们的家长还没有来,我想着快中午了孩子们应该都饿了,我就问:你们饿了吗?我请你们吃饭好不好?边吃边等爸爸妈妈来。
A小朋友就直接说:谢谢阿姨,我还真饿了,等妈妈来了,让她请我们吃甜点可以行吗?
而B小朋友就小声地说:我得问问我爸爸。
给对方爸爸打完电话征求同意之后,我就问她们想吃什么?
2个人的回答还是很不一样。
A小朋友说:阿姨,我想吃面条,可以吗?
而B小朋友看了看我们说:我都行。
后来她们家长来了之后,我们聊了几句,知道了A小朋友的行为有很大的自主权,在一些不涉及安全或者某些重大事情之外,她可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不做什么,而B的爸爸则表示,孩子还小,事情都是经过他或者妈妈的同意。
这一点的内在逻辑其实和尊重孩子有点相似:当孩子的行为受到的限制很少,做选择拥有决定权的时候,他们就会很自信。
而这种自信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就像你去买东西,你带着超额的钱去购物,想要什么就买不用担心支付问题,做事会变得果断大方。
孩子也是一样的,TA做一些决定的时候,不用担心父母不同意,做事就很自信。
3
最终归结点:
孩子是否有安全感?
以上3个变量,最终的归结点,其实都是:孩子是否有安全感?
当孩子获得较多份量的尊重时,当孩子不受外部评价绑架时,当孩子的行为受到较少的限制时,他的安全边际就大,就能比较放得开。
有老师曾经说过,孩子有没有安全感,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没安全感的孩子:看上去很自卑,畏手畏脚,举止唯唯诺诺,说话声音小,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意别人的看法,害怕别人否定,总觉得别人在议论他。对自己的东西看得很牢,谨小慎微。
有安全感的孩子:看上去很自信,说话声音响亮,做事放得开,整个人很舒展,“坦荡做自己”的气质让人忍不住想靠近。同学们喜欢与他们交往,跟这类孩子打交道也没什么压力,这样的孩子无论做什么都易于被接纳,在同学老师中很有“人气”。
来自家人、同伴的“不接纳”经历,造成了ta们对自己受欢迎程度的怀疑。渐渐地,ta们的行为也就因为害怕被外界排挤或评论,变得不那么自信,畏首畏尾。
而那些有安全感的孩子,或许在家中享受过完全抱持的接纳的环境,“真自我”被很好地滋养过,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也能很好地融入,完全被接纳,没有任何被排挤和挑剔的经历。渐渐地,ta们的精神世界也就完全相信“自己是受这个世界欢迎的”,或者说,外界世界对ta们来说是绝对安全的。“安全感”也就这样从ta们的心底生长出来了。
写在最后:
性格内外向是一回事,退缩、胆小等“社会化特征”其实是另一回事。
千万别再说孩子自卑,是因为内向,只要给足孩子尊重,不让孩子被外界评价绑架,让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孩子就会更加自信!
-TheEnd-
—好课推荐—
一线小学班主任亲授
让孩子“爱上学习”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