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发布时间:2021-11-22 09:37:21来源:历史D学堂

作者:瀛洲海客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文约2300字

阅读需要6分钟

三国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从民间喜好来看,多数读者在支持、同情蜀汉的同时,亦对曹魏多有戏谑、讥讽乃至贬损。在戏剧舞台中,曹操更是常以“白脸”形象示人。

这种“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显然离不开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正是这部古典巨著的空前成功,才让“刘备之仁”与“曹操之奸”如此深入人心。

话虽如此,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民间“拥刘反曹”便早已是蔚然成风,成一时之潮流。既然如此,“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究竟是何时出现的?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上图_曹操(155年-220年)

一、《世说新语》所见之“贬曹”

明代高儒曾指出:《三国演义》成书,既曾“据正史”,亦有“采小说”。

陈寿《三国志》虽未有对曹氏歌功颂德,但也肯定了曹操的功绩,加之后世史家亦多以“魏武”“魏帝”尊称曹操,可见正史中并无明显的“贬曹”倾向。

如此一来,演义所见之“贬曹”,必出自更早的小说或话本。对《三国演义》追根溯源,便不难发现:除演义蓝本《三国志平话》之外,当属历史小说《世说新语》对其影响最为深远。

上图_《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

换言之,曹氏父子的不少“黑料”,其实都出自《世说新语》。这部被鲁迅先生誉为“名士底教科书”的文学巨作,对曹操、曹丕可谓是颇有意见。

此书关于“曹操”的条目,共计25条。其中4条为一笔带过,剩下21条主要条目,虽展现出了曹操之机敏,却将更多笔墨用于描绘其性格中的多疑、奸诈、残忍与放荡。

如《识鉴》第一则中,曾谈及曹操评语。桥玄称曹操为“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裴注所引《异同杂语》,许劭称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东汉末年,许劭主持“月旦评”,在士林中颇有名望。曹操得其评价,才能立马身价倍增。然而,评价之人却在此处遭到更改,岂不暗指曹操有名无实?

上图_赵云(?-229年)

另外,“奸贼”二字的确不妥。“贼”是“反曹联盟”对曹操的惯用之语,如赵云口中的“国贼”、孙权口中的“老贼”,都是其敌人对曹操的仇视之语。可见《世说新语》对曹氏之贬损,已是昭然若揭。

曹丕亦是如此。在收录其事迹的7条主要条目(共计10条)中,有5条是记述他的不仁不孝与刻薄寡恩。其中,无中生有的“七步成诗”与“枣杀曹彰”可谓影响深远,曹丕也因此饱受后人诟病。

上述可见,《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堪称是曹氏父子的“头号黑粉”。

上图_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二、“贬曹”思想从何而来?

刘氏所著《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在文学史上拥有颇高评价。既然如此,刘义庆为何会在这样一部巨著中,对曹氏不遗余力地贬低呢?

原来,刘义庆是南朝刘宋王室出身,乃刘裕刘寄奴之侄。刘氏虽为王室,出身却很一般,陈寅恪称其为“低级士族”。是以,刘氏对正统观的“执念”不下于当年刘备。

在此情形之下,刘氏想要维护其政权的合法性,须得“承袭”汉室正统,并对曹氏“篡汉”做出抵制与批判。因此,刘裕对曹氏之僭越时常不喜,其侄儿刘义庆亦有同感。

上图_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

此外,衣冠南渡,让吴地成为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吴人贬低曹氏,已非一日之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贬曹”风气的传播。更加巧合的是,为《世说新语》作注的刘孝标,乃“汉胶东康王寄之后”,亦有抨击曹氏之“责任”。

好在,历史中的“贬曹”思想并未一以贯之。

隋唐之际,士人虽然褒刘,却鲜少贬曹。政治上,唐太宗李世民为“带头大哥”,率先向篡魏的司马氏“开炮”;而在文学作品中,诸如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在谈及曹操之时,亦多用“魏武”“魏祖”这样的敬称;其写作方向,也基本着重于曹操一统北方之功业。

然而,宋元以来,曹氏一族的形象再次跌落,且尚无转圜余地。

苏东坡《志林·怀古》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上图_苏轼(1037年—1101年),世称苏东坡

至北宋年间,“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依旧存在;而在宋元交替之际,“贬曹”之说甚嚣尘上,大量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之中。

而宋元诗人对曹操的称呼,也多转变为“阿瞒”“老贼”等蔑称。李纯甫《赤壁风月笛图》中,甚至出现“老狐胆落武昌东”的语句。

注:在古代动物意象中,狐狸多为狡猾奸诈的负面象征,为世人所不喜。

那么,“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为何会在这一时期“死灰复燃”呢?

上图_刘备(161年-223年)

三、“拥刘”思想的高潮

有些时候,世人“贬曹”,不在于对曹氏挖苦、嘲讽,而在于他们“拥刘”思潮的推崇。换言之,一些“路人”可能对曹氏无感,但因为他们喜爱刘氏,便只好“踩一捧一”,对曹氏进行贬损。

刘备于蜀汉称帝后,立国为“汉”,但后世不少史家却称其为“蜀”,可见他们对于维护刘备的正统性,没有兴趣。

但习凿齿不同,为维护汉家天下,他撰写《汉晋春秋》,以蜀汉政权为正统。自此以后,“拥刘”思想算是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上图_习凿齿(317年~384年,另说325年~393年、328~413年),字彦威,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

宋元之前,世人虽然对刘备多有褒扬,但也鲜少对其正统进行评价。直到宋元之际,“拥刘”思潮才空前高涨。究其原因,在民族矛盾最尖锐的时期,“蜀汉正统论”反倒成为“兴汉灭胡”大业中的一道鲜明旗帜。

有宋一代,汉族(宋)与西夏、金、元等游牧民族摩擦不断。在汉民族充满危机之时,蜀汉“兴复汉室”的口号让不少文人感同身受。这如同“救命良药”般的宣言,让他们的精神感到了些许慰藉。

上图_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尤其是南宋,汉家朝廷偏安江南,这与当年蜀汉又有何异?

为此,朱熹化身为曹氏的“二号”黑粉,大谈“帝蜀寇魏论”,并继承《汉晋春秋》之正统观,“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得以“迈步向前”。此外,身处金元的汉人,因为心念故土却苦于现实难改,所以他们亦将“拥刘反曹”的大旗高高举起。

于是,至元末明初之际,“拥刘反曹”思想依旧大行于世。在此环境之下,曹氏的“三号黑粉”罗贯中,也开始了对《三国演义》的创作……

参考资料:《志林》《三国演义》《世说新语》《刘备形象生成史研究》

更多精彩点击观阅

............................END............................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说,历史领域特邀科普合作平台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大学堂】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您“赞”、“在看”了没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