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6 14:38:30来源:华夏医界
医生不仅可以治病救人,也能精通经商之道。
文|张雪
编辑|张天艺、施润
近日,国内首家医生集团自建脑科专科医院——冬雷脑科集团宣布完成C轮2亿元人民币融资,由红杉中国独家投资。
图源:企查查
企查查显示,冬雷脑科成立于2015年7月14日,是一家主要由体制外自由执业医生组成的脑科医生集团,可全面开展颅脑外伤、颅脑肿瘤、脊髓肿瘤、脑血管的显微外科及多种微创治疗。
冬雷脑科医生集团背后,是一位来自南通的60后医学专家——宋冬雷。2013年,在一片惊叹声中,宋冬雷从华山医院“国家队”辞职,离开了体制。2019年,冬雷脑科医院正式开业。
从顶级三甲头牌专家,到毅然决然离开体制的温床,创立医生集团,建立自己的医院。宋冬雷走出了一段医生到创业者的“传奇”。
·宋冬雷:“自由”的医生·
与大多数医者相似,宋冬雷的前半生都是在闷不吭声地“学本事”。1966年,宋冬雷出生于江苏南通的一个小镇。高考时,他以621分的成绩(总分640分)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一毕业,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分配至素有“北天坛南华山”名号的华山医院,拿上了“铁饭碗”。
2002年10月,宋冬雷前往伊斯坦布尔大学进修神经介入的治疗方法,当时附属医院的一位执业医生四天在公立医院上班,一天半在私立医院上班,这种模式吸引了他的注意。再回到国内,宋冬雷觉得自己开始有了技术之外的想法。
神经外科是一个以高精尖著称的领域,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卯足力气,取得了一系列响亮的头衔:临床医学博士、神经外科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一路从住院医师成长为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2009年,著名笑星赵本山在上海突发颅内动脉瘤出血,宋冬雷负责主刀。也正是因为这次手术,为宋冬雷打响了名号。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一直过着安稳的生活时,他却毅然放弃体制内的铁饭碗,出来自由执业,成了上海一家新成立的民营医院的院长,还在南通、苏州两地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自由执业本来是国际主流模式,医生可以选择自己开诊所或者在医院里执业,不受国家管控,如此,以市场的力量来参与医疗领域的资源配置。虽然早在2011年,卫生部就颁布了《医师多点执业暂行管理办法》,但这种自由在中国医生的圈子里还算是另类。
在接受媒体“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时,宋冬雷表示,公立医院最大程度的集中了优秀的人才,除了一部分高端医疗机构之外,大部分民营医院吸引不到顶尖的医生,自然也吸引不到稳定的患者群;而民营医院的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多数硬件和人才队伍都跟不上,也让优秀的医生难以自由执业。
如此而来,最可行的路径就是已经有个人品牌的医生从公立医院辞职,达到一种破釜沉舟的“自由”。宋冬雷觉得自己能经得起折腾,想当破冰者。
但开始总是最艰难的,患者直接认可的是华山医院,而不是这个名叫宋冬雷的医生。加入民营医院后,一上午从40个患者变成只有4、5个患者,宋冬雷坐在诊室里的时候,那种来自市场的压力才显得格外残酷,这是在三甲医院里完全不可能存在的一个状态。
此时,年近50岁的宋冬雷要开始学着如何在市场里生存,重新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2015年,医生集团的概念风风火火,巨额资本涌入市场,宋冬雷也创立了自己的脑科医生集团,给自由执业的医生提供类似经纪人的服务。然而,由于医生集团属于轻资产运营,依然无法摆脱对医院的依赖。于是,他萌生出了建一家实体医院的想法。
宋冬雷建实体医院的想法说干就干。2018年5月医院开建,2019年10月上海冬雷脑科医院正式开业,是上海市卫健委审批的三级脑科专科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设标准病床300张。在试运行阶段,医院门诊量就达200多人次,开展了十多台脑外科手术。
宋冬雷认为,医院的良性发展,一定要最大程度发挥出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经营管理上占有更大的话语权。公立医院在中国发展已久,始终存在部分行政管理过重的弊端,医生在体系里的话语权十分有限。
现在,宋冬雷终于找到了医护群体能够掌握话语权的理想环境。
·红杉基金等十多家机构为其倾囊·
精神外科需要的硬件条件高,也需要专业的人才团队,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可能要有更高的投入,接受更大的风险。
虽然如此,仍有不少机构愿意为其倾囊。
企查查显示,目前冬雷脑科已经完成6轮融资,有中卫基金、青发集团、泰康人寿、红杉中国等十多家机构参与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冬雷脑科成立于2015年7月14日,不到三个月就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的首轮融资,行业内的知名机构中卫基金、弘晖资本等参与其中。
2018年8月29日,冬雷脑科完成B轮融资,之后,便保持着一年一轮的速度,这次更是直接拿下红杉中国2亿人民币的独家投资。
之所以深受机构追捧,背后有许多逻辑在支撑。
从专业度来看,冬雷脑科是国内首家医生集团实现脑专科医院线下落地的成功典范,也是华东地区医疗技术最领先的高水平民营脑科医院。
从规模化来看,除了位于上海大虹桥主城区的冬雷脑科医院,目前冬雷脑科还有正在建设的成都冬雷脑科医院,还在江浙沪地区拥有20多家合作基地,搭建了医生集团+实体的专科网络体系。
对于冬雷脑科医院,将医疗服务全部下沉并不现实。国内公立医院有着政府的支撑和长久以来的品牌效应,而对私立医院来说,只有在市场中结合实际情况,保持一定量的稳定利润,才能维持长久发展。
冬雷脑科目前提供特需服务,采用门诊预约制,并配有导诊人员随行,辅助患者全过程诊疗。在医院二楼还设有国际部,配有医疗服务专家团队对接高端人群。同时,医院也挂靠120急救,对周边地区的急救患者可以开展及时的救治。2020年年初,冬雷脑科还被正式纳入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
目前,冬雷脑科共有40多位全职医生,并与其他30多位来自各地三甲医院的专家医生签订合作协议,作为医院的顾问。冬雷脑科医院年手术量达2000多台,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90%,服务满意度调查5星,感染率、死亡率均低于同业标准。
然而,脑部疾病很少是单一性的,几乎所有患者都会伴有其他全身性的问题,但此前医院由于缺乏相关配套,部分病人在发生并发症后只能转诊至其他医院。
面对这个问题,冬雷脑科也开始了新的全盘布局。2020年开始,医院陆续增加了相关诊疗科目,以大专科,强综合为发展目标,计划不断完善包括外科、内科、儿科、骨科等配套科室。
另外,早在创立医生集团时,宋冬雷就已经意识到单靠医生并不足以支撑冬雷脑科扩张运营。所以,在冬雷脑科管理团队中,还有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医院运营管理、行政管理、品牌建设、护理服务等多方面的人才,这也为冬雷脑科扩大规模提供了支持。
股权方面,冬雷脑科医生集团由核心医生团队控股,从而保证医生在医院中的话语权,更符合“患者至上”的思路。
·医生创业频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走上了合伙创业之路,办医生集团、开医院、诊所,搞线上咨询等,一大批由医生创办的实体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其中,典型的有感染病学家李兰娟院士、郑树森院士领衔创办的树兰医疗,神经医学专家栾国明等联合创立的三博医疗,血管外科专家张强医生在上海宣布成立张强医生集团,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孙成彦教授创办的上海壹博医院等。
其中和冬雷脑科类似的三博脑科已顺利过会,即将登陆创业板。近年来由医生创办的连锁医疗机构出现了一波赴港上市的浪潮,譬如朝聚眼科、海吉亚医疗等,但A股市场还较少出现以严肃医疗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上市,三博脑科得以过会对社会办医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不过,它仍存在毛利率低于同行、人工成本高、子公司亏损并出现多项医疗纠纷以及受行政处罚等问题而受到市场质疑。与之类似的,冬雷脑科的资本之路或许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
参考资料:
医学界:《从体制金饭碗到自立门户,宋冬雷的创业之路还好吗?》
三联生活周刊:《宋冬雷:“自由”的医生》
融中财经:《红杉中国,这次投了“一群医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调整了推送机制,为确保您能及时收到我们推送的最新文章,请将我们设为“星标”,或在文末右下角点“在看”。
特别声明:本文为转载,推送旨在分享,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华夏医界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您!其他媒体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
推荐阅读:
来源:创客公社
本文由“分享医管智慧和提升职场竞争力的开放平台”------华夏医界网(hxyjw.com)官方微信【订阅号】选择发布;网站主要栏目:名家专栏、医界讲堂、求职招聘、行业资讯、合作转让等。
投稿邮箱:tougao@hxyjw.com
医院经营管理交流QQ群:24584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