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十代200多个人才,曾国藩的家教之道惊叹古今!

发布时间:2021-12-01 22:05:01来源:小诚讲故事

210年,神魂不朽;210年,名业长青。值曾国藩诞辰210周年之际,“小诚讲故事”推出系列主题内容,诠释文正精神遗产,对话传世家教真经。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仅仅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不可取的。

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成器,天天惹是生非,表现得很没教养,别人在指责的时候会说:

“这孩子家教不好!”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全家一个德行!”

有人说,家教与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树立好的家教与门风,就是一个家庭最丰厚的财富,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曾国藩家族两百年来“长盛不衰,代有人才”,240个子孙后代中,人才辈出,无一个败家子。

曾氏后代

曾国藩家训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两百多年来,曾氏后裔有成就的多达200余人,大多成为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

曾国藩的大儿子曾纪泽是近代著名的爱国外交家,在沙俄虎口中夺回四百平方里的土地,是近代中国在谈判桌上为国家争得利益的惟一外交官员。

曾国藩的直系后人,有第三代的著名诗人曾广钧、外交家曾广铨、第四代的著名教育家曾宝荪、曾约农。曾国藩的第四代外孙有做过台湾“国防部长”的俞大维、著名学者俞大絪。

有人作过统计:曾氏家族从他的父亲以下到科举制度废除七十余年间,共出秀才、举人、进士、翰林二十多个。

古人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曾氏家族却五世不斩。这种世世代代福泽绵延的奇迹令人敬仰。这和曾国藩独创的家教理论和自成一派的曾氏家风离不开关系。

曾氏治家之道

曾国藩官居要职家境丰厚,政务繁忙,但他无论怎么忙都不会忘记教育子女,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

他在《曾国藩家书》中曾提到过这样的治家之道:“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

他还有一个“十六字箴言”,曰:“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读曾国藩家书,随处可见其对其兄弟、孩子这方面的谆谆教诲。如咸丰四年七月廿一日给诸弟的信中就说到:“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也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采。”

曾国藩本人也将“勤俭”二字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治家的全过程,他要求家人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就连拾柴、收粪、插田莳禾这样的事,也要其力亲为,至于女儿家的女红、厨艺、纺纱做衣,更是不能假手他人。在饮食上,曾国藩则是一个“要求不高”的人,丝毫不讲究宰相排场,每餐只食蔬菜一品,决不多设,因此得了个“一品宰相”的雅号。

曾国藩所持“勤俭”二字,终身不渝,由此,他一生官运亨通,曾氏家族也奇迹般避开了“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言传身教

老子在《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也就是说,好的家教和门风,需要家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主导孩子,这样的行为胜过千言万语。

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好的家教与门风,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有所为,走入社会才能有大作为。

曾国藩认为,在小事上的以身作则尤为重要,例如起床这样的小事,也“未有家长晏起而子弟早起者也”。

他在家训中写道“凡子之孝父母,必作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族赖之,远近服之,然后父母愈爱之,此孝之大者也。”他是这么叮嘱弟弟儿子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无论公务多么繁忙,都会写信问候家中父母近况,每逢有事,必躬身亲为。

曾国藩如此的严于律己、要求以身作则,放到今天,当令许多父母深思——教训与命令、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不管自己起到了怎样的榜样作用等等做法,是许多家庭常见的管教方式。从曾国藩这里,为人父母者该学会的是:严格要求孩子的前提是,先严格要求自己!

现代很多人都忽视或是忽略了家庭教育,总认为学校才是孩子受教育的唯一场所。

其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迅速成才。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中首当其冲的还是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

父母是儿女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也终身的学堂。家庭教育对人一生影响至关重要。

各位父母,您在教育孩子时有遇到什么问题和困惑吗?欢迎给我们留言哦!跟小诚一起去《曾国藩家书》里去寻找答案吧!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