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育儿 文章内容

超强干货 | 如何进行温情有效的亲子阅读?

发布时间:2021-12-02 18:06:59来源:嘟嘟医生

*本文约5000字,需要花费15分钟左右阅读完毕,超级干货,建议先收藏晚上慢慢看,对亲子阅读非常有启发!

提起亲子阅读,经常听到爸爸妈妈抱怨孩子不爱阅读——

“没定性,三下两下就胡乱把书翻完了。”

“不爱跟我读故事。”

“只爱电子产品不爱书。”

……

其实,有时候并不是孩子不爱阅读,而可能是他们不喜欢家长陪伴阅读,而且比起阅读来,可能他们慢慢更喜欢电子产品。

哪些是不恰当的陪伴阅读?

比如过早要求孩子认字,要求孩子“认真”阅读,要求孩子像“书里的孩子”那样做……,有时候,这些并不是孩子当时想要做的事情,那么即使我们态度和蔼可亲,仍然令阅读丧失了原本应有的乐趣,就会让孩子越来越不爱和家长一起读绘本,甚至对其他亲子活动也产生反感,亲子之间也会更加疏离。

而温情有效的亲子阅读,则不但能延长孩子对阅读书本的兴趣,也能增进亲子间的关系。让爱和理解在亲子间流动。

亲子阅读中的提问与反馈

有些家长可能会问:

——“怎样才是有效温暖的亲子阅读呢?”

——“亲子阅读过程中,我究竟能说些什么呢?”

——“我可以向他提问,和他讨论吗?”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如何问,如何讨论,却要注意的。

在亲子共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孩子仔细观察,但不是去考孩子,而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发现细节的乐趣,提高阅读兴趣,所以我们会找一些有意思的点去提问,孩子回答不出也没有关系。

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故事人物和情节,但不是为了要求孩子“学习榜样”或者掌握故事大意,而是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推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有代入感,让孩子更有阅读意愿,所以即使孩子的回答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我们也不会去批驳他们。

除了提问,我们也要通过一些反馈去肯定孩子,让他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想法被我们理解,让他们更乐意放慢脚步去欣赏图画和故事。

如果和我们一起阅读感觉放松和快乐,那么孩子自然就愿意进行亲子阅读啦!

接下来,我们就以这本《完美的宠物》为例,来看看怎么样用到这些小技巧。

《完美的宠物》,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一只小鸭子的故事。小男孩想要一条完美的小狗,小鸭子很想找个主人,于是,小鸭子把自己化妆成了小狗……可是,面对这条什么也不会的“小狗”,小男孩亨利会怎么办呢?

注定这是个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绘本画风简洁却隐藏了丰富的细节,小男孩和小鸭子的表情、肢体语言都很值得我们好好欣赏。

当拿到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指点孩子观察封面图画,当图画书的封面吸引到孩子的时候,他就有往下读的欲望了。其他的内页,也可以如法炮制。

我们可以问孩子:

“这个标题的字看上去像什么呀?”

“猜猜小男孩想养一个什么宠物呢?”

“这个小男孩的表情是怎样呢?”

让孩子去“定睛一看”。

如果孩子答对了,我们可以用“你发现了……你注意到了……”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对孩子的肯定,鼓励孩子。

如果孩子并没有发现,那我们可以指点孩子看看那个有狗骨头标志的项圈,“你看这里”,也许孩子就明白标题也长得像狗骨头了。

如果孩子还是没有注意到,也不要“”嫌弃“孩子,我们可以说,“你暂时还没发现,那我们去看看后面吧”,给孩子一些悬念,可以在后面相关情节里指点孩子回来找细节,也可以留给孩子以后阅读的时候发现更多内容。

其实同一本书,每一次阅读都有新发现,这也是阅读的乐趣之一。

如果孩子的回答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也可以说:“哦,你觉得是这样的!”如非底线,不要反对孩子,不要坚持孩子同意我们的观点。记住我们是那个温暖的陪伴人,如果我们一心想要教孩子什么,就失去了阅读本身的乐趣,可能会把孩子“吓跑”。

亲子阅读是一件温暖而快乐的事情,我们陪伴孩子阅读的目的不同,提问和反馈的方式也会随之改变。不必想着“指导”孩子,而是放轻松和孩子一起去专注享受阅读的快乐,有效而温暖亲子阅读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抛开教育目的去陪伴孩子

这一章节要推荐的故事叫做《睡觉去,小怪物!》,讲的是我们很多家庭每晚都会上演的生活——不爱睡觉的孩子。

他们总能找到各种理由让自己不睡觉,用牙刷刷水龙头,要大人讲故事,要喝水,要拉臭臭……

他们会不断地挑战成人的忍耐极限。在大人眼里,不肯睡觉的孩子像个调皮又令人无可奈何的小怪兽;而在孩子眼里,我们那样凶巴巴地命令孩子,或许也像个大怪兽那样有些独断专行。

但是无论书中的爸爸如何吹胡子瞪眼,孩子却一点也不害怕,因为他知道,爸爸爱我,他最终会给我一个晚安吻,所以那个大怪物,也是憨憨的。

这个绘本看上去好像没什么“营养”?把睡觉前的磨蹭讲得这么详细,而且爸爸妈妈还很接纳,最后还抱抱孩子,这样的故事会不会给孩子带来坏榜样?

孩子读故事,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自己,会感觉很有趣,不知不觉被故事吸引。就像大人看小说、电视剧,我们喜欢了解与自己有联系的东西,一般不是为了学知识或道理,孩子也是一样。

那我们要不要在一起读故事的时候,抓住机会“谆谆教诲”呢?

脑补一下,当我们热衷于《小舍得》的时候,如果旁边有人总是要教导我:你看人家如何,应该怎样做……,即使态度非常和蔼可亲,那剧,大约也不香了。

如果教育的目的太过直接,那么当我们拿起绘本,潜台词就是“你有这样的问题(你缺这样的知识),我们来改正(学习一下)”,这可能会吓退一大拨孩子。其实,我们单纯享受一部热剧,并不会妨碍我们热烈讨论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这是水到渠成的,两者并不矛盾。

由家长用放松幽默的方式讲出父母的担心和无奈,能够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健康的关心。虽然小怪物的磨蹭给父母带来麻烦,但他们仍然发自内心地爱着这个小东西。“无条件的爱”和‘’自我价值感”是孩子信任世界,勇于面对困难的最好基石。有了这样底气的孩子才不会因为各种失败挫折而随意伤害自己。

绘本往往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理解世界,所以放下教育目的真正享受阅读绘本,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而在阅读中建立起的温暖的亲子互动模式,也会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愿意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愿意停下脚步倾听、看见孩子,孩子也就在我们的陪伴中获得了滋养。

抛开教育目的,淡定地、专注地和孩子一起享受绘本,看似什么也没说,却正是在用行动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和“积极的关注”。

优秀的绘本,始终是在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美的图画、最浅显的故事讲述人间至道——真善美、爱和疗愈、沟通和理解,绘本向我们展示的更广阔的世界、更清晰的人生意义,不仅在某一个故事,更是浸润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潜意识中,前提是读得愉悦。究竟是要完成眼下的“教学任务”,还是静静等待孩子成长?陪伴目的不同,方式也会不一样。

也许很多年以后,究竟读过些什么书,都不记得了,但那些年我们依偎在一起的美好,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孩子软软香香的手感,那些温言软语,可能会一直留在我们的感觉里,陪伴我们成长。

我们如何与孩子谈友谊?

这一章节要向大家推荐的故事是《敌人派》,一个专门做给敌人吃的派。

小男孩“我”的完美假期被新搬来的邻居杰米•诺斯打破,我输了棒球赛遭到他的嘲笑,他开派对邀请了“我”的好朋友却没有邀请“我”……

于是,他变成了“我”的“头号敌人”。当聪明的爸爸遇到这个情况会怎么办?是气冲冲帮“我”讨回公道还是给“我”讲道理告诉我“小朋友要友爱”?

友谊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吵吵闹闹也是孩子的家常便饭。3-7岁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不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喜欢和那些与他们相处愉快的儿童在一起。当孩子之间发生误会或矛盾,他们会非常生气,把对方当成“十恶不赦”的坏蛋。

其实过一段时间,等孩子平静下来,也许会发现,对方也没有那么坏。就像我们成人,会明白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当我们大人之间发生矛盾时,会知道要换位思考,理解别人和自己的差异,会用理性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但是面对幼年的孩子,我们要如何说,孩子才愿意听、才会理解呢?

想要帮助孩子理性思考问题,首先要帮助他们管理自己的情绪。而想要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认同孩子,认同他们的情绪,让孩子感到被理解,被认同。接下里,我们来看看,绘本《敌人派》里聪明的爸爸,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聪明的爸爸没有因为听到孩子受到了欺负就很生气或者很难过,马上去找对方家长理论或找老师协调,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遇到问题并不是立即很生气做冲动的事。爸爸也没有上来就讲道理,因为这样做的潜台词是“你做得不对,让我来告诉你正确的解决办法”,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情绪得不到接纳,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理解和认同,孩子自然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畅快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也没法好好听我们说。

聪明的爸爸认真倾听了孩子的抱怨,同时适度理解了孩子的感受。爸爸告诉“我”,自己和他“一样大的时候,也有几个死对头”。这样孩子和自己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原来你也是这样的啊!立即让孩子感到了被认同、被理解。

当爸爸做敌人派的时候,“我”拔来了杂草,找来了脏兮兮毛毛虫和小石头,吐出嚼了一上午的黏糊糊的口香糖。虽然一个也没用上,仍无法阻挡我对敌人派的“畅想”:头发全掉光,嘴巴里变得臭烘烘,让那些可恶的家伙哭个不停……

聪明的爸爸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他能想到孩子想要的是——报复。他没有觉得孩子的想法很幼稚,也放下了成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用孩子能理解的、对孩子可行的办法,帮助孩子尽情想象如何“整蛊”敌人,狠狠发泄怨恨。同时,他也把孩子的恶作剧有效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限制在孩子的想象中,并没有真的让孩子去这么做,爸爸做了个香喷喷很美味的派。

当我们爸妈面对孩子和小朋友吵架的时候,首先要冷静,不要着急上火,不要情绪上头,这是我们给孩子做示范“遇事要冷静”的好机会。也先收起我们想要讲道理的冲动,这要待孩子情绪平静后“徐徐图之”。

我们需要认真听一听,并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诉求。如果孩子向我们恨恨地说一些类似的抱怨,也不要急于告诉孩子不可以这么想别人,不用特别担心会成为现实,用语言宣泄负面情绪,是一种安全的情绪宣泄方式。被接纳和理解,好好发泄过了,才能整理心情去理性思考,究竟该如何做。

那么,当孩子宣泄完了负面情绪,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处理友谊呢?

我们接着看。

首先,放下成人的思维,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说服孩子和别人多相处、对别人好一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孩子一样思考,有助于我们找到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案。故事里,聪明的爸爸并没有立即告诉“我”要和别人友爱,也没有立即告诉孩子没有永远的敌人,因为那些太抽象,5-6岁孩子的思维,还是具体思维,他们只能看到眼下,不能看到将来,所以他们很难理解这些成人的观点。

故事里的爸爸让小男孩“和你的敌人呆上一整天……必须要友好相处”。因为有了前面报复性的“敌人派”作铺垫,友好相处也变得顺理成章而有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些与对方多相处的机会,避开可能会发生矛盾的那些场景,比如制造一些“偶遇”、共同参加聚会、运动、游戏等。

第二,帮助孩子看到别人其实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

如果花多一点时间和机会去了解别人,就会发现平时看不到的别人的优点。这就像公司的团建活动一样,不在公司,换了休闲娱乐活动,或是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也许你会忽然发现,以往有点看不惯的同事,其实还挺不错的,感情也自然而然建立起来。

第三,帮助孩子发现,如果我对别人友好,别人也会对我回报友好。

如果我们跟孩子讲这些道理,孩子可能会很委屈,为什么要我去对讨厌的人好呢?他们也无法想象,如果表示友好,“敌人”会是什么反应。所以,可以像故事中的爸爸那样,给“要求孩子友好”加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时间的限制,或要求孩子完成一些有趣的任务。

比如故事里,对吉米友好一整天是要让他来吃敌人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告诉孩子“只是在这个公园里”、或者“就在这个活动里”,“只能和他一起了,一起赢了比赛再说”,让孩子觉得这个友好时限是可以忍受的,可以尝试一下的。

友谊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幼儿园,彼此间有愉快经历的儿童最容易成为朋友。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儿童开始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逐渐理解想要获得友谊先要付出友谊;逐渐学会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所以,想要帮助儿童发展友谊,我们父母并不是评判对错或是说教讲道理,而是可以为他们提供一起活动、消除误会的机会。当孩子能够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和需要时,真正的友谊也就出现了。

—End—

欢迎留言讨论

别忘了文末【点赞】和【在看】噢~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