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育儿 文章内容

《女心理师》热播:那个高考前想轻生的女孩,揭露亲子关系间这个最大痛点

发布时间:2021-12-03 12:47:07来源:父母堂

撰文:小花妈妈

最近由杨紫主演的《女心理师》正在热播,口碑炸裂,我也跟着追了几天。

开篇第一个案例的主人公,是即将面临高考的女孩尤娜,她具有很高自杀倾向,和同学发生激烈冲突后,三番两次想要跳楼……是学校教育的问题吗?经过故事层层递进,发现事实最终指向了——家庭。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近几年频繁出现的这个痛点,亲子关系为何会成为“杀死”孩子的凶手。

1

在这个自杀女孩身上

看到跟孩子沟通的关键了吗

尤娜和小哲都是播音系艺考生,本来备受老师同学关注的尤娜,发现新来的老师更喜欢竞争对手小哲。某次两人同台演出时,尤娜故意摔下舞台,诬陷小哲。

小哲推尤娜的事没有办法下定论,尤娜的父母自始至终也没有赶到学校,尤娜觉得全世界没有人相信自己,先后两次跑到学校楼顶和游泳池跳台企图轻生。

表面上看,尤娜轻生的原因是因为同学矛盾,然而尤娜内心阴郁的一面,来源于她的家庭关系。

在学校状况百出后,尤娜总是特别关注父母的到来,特别是爸爸。而尤娜的爸爸,在尤娜跌落学校游泳池赶来时,第一时间没有关心女儿,而是拉着老师道歉:

“别难为另一个小朋友(小哲),大家都处在高考前的关键时期。”

而尤娜的妈妈,不相信自己优秀的女儿会出问题,她说的这几句话,把女儿直接推向深渊:

“小孩子闹自杀,只是说说而已,真的让她自杀,她不敢的。”

“孩子之间的打闹是小事。”

“孩子心理有问题,治疗她就行了!”

“我和她爸爸感情很好……

直到某天,尤娜妈妈亲眼目睹了尤娜半夜狂删自己耳光……她这才下定决心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关系。

其实,尤娜的父母早在一年前就离婚了,俩人偷偷瞒女儿假扮夫妻。他们不知道的是,在第一次打算分居时,尤娜就发现了。

尤娜是父母不良关系下的受害者,人前她是个“别人家的孩子”,人后她有时候很忧郁,有时候又歇斯底里。

她故意用刀划破自己的手自残,把自己搞生病,还去超市偷6块钱一包的薯片……她只是想让父母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身上,认为只有通过极端方式,才能保住这个家。

至于尤娜对小哲有敌意,是偶然间发现爸爸给小哲买了一套几千块钱西装,误认为爸爸出轨了小哲的妈妈,而真相是因为爸爸受过小哲家长辈的恩情,现在想帮助一下生活困难的小哲家。

父母离婚后对尤娜心理变化的忽视、不理解、以及亲子间沟通的缺乏,才导致尤娜一步步深陷心理问题漩涡,差点走上绝路。

2

90%的亲子矛盾

都源于没有好好沟通

尤娜的个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父母们更重视亲子关系:如果尤娜的父母能抓住和女儿沟通的机会,那家庭冲突和学校同学间的矛盾也不会发生了。

与家庭关系对应的心理治疗流派“家庭治疗流派”强调家庭是作为一个系统的存在。心理问题的发生和解决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一个家庭或者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尤娜身上也能看到,孩子所呈现出的问题,不仅仅是自身的问题,都和她所在家庭的其他成员相关。

像尤娜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他们一家也仅仅是中国众多家庭的一个缩影。

还记得那个在桥上一跃而下的男孩吗?▼

上海一名17岁少年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回家路上母亲严厉地批评了他,男孩赌气冲下车,在引桥上跳桥自杀,120确认当场死亡,整个过程不过十来秒。

这条新闻发生在2019年,直到今日我依然印象深刻,母亲没能追上儿子,最后跪在地上捶地大哭的画面实在令人痛心。

且不论在这个17岁男孩身上发生了什么,他当下的情绪肯定是失控的,在车上和妈妈的沟通也没能帮助孩子梳理情绪。

他推开车门冲向桥边的那一刻,一定是非常无助的,他的情绪原本是他发出的求救信号,但并没有被母亲听见,反而被逼走向了绝路。

有网友就分享过类似的经历:

初二时难过极了差点跳楼,都要掉下去了,我妈才过来拉住我的胳膊。

也是我怂,就扶着窗户边哭。

然后,不到两秒钟,她就甩开我的胳膊,接着骂我。

最后还说,有本事你就跳下去啊……

我们能发现,90%的亲子矛盾,都源于没有好好沟通。

沟通是双向的,当我们责怪很难和孩子交流时,或许要先思考一下,以前孩子愿意开口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回答的:

经常打断孩子的话,不听TA说完。

用爱来进行道德绑架:“我这都是为你好。”

孩子说得再多,只要不符合自己的观念,拒绝倾听。

孩子分享趣事,却借此机会说教。

在孩子想要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家长的种种语言和行为都让孩子觉得跟大人沟通无效、没有意义,只想让孩子被迫服从大人的意愿,那孩子当然就不会再想和家长沟通了。

当亲子关系陷入“不想说→不敢说→被忽视”的恶性循环后,亲子间的双向交流就变成了单车道。

孩子所期望的父母,是一位能够倾听、懂得理解的伙伴。

3

高质量的亲子沟通

胜过无数说教

亲子沟通,是当今最重要的课题。新一代父母,已经做出了改变,据《2017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鼓励、沟通、尊重”是新生代父母最乐意使用的表达沟通方式。

想要和孩子建立顺畅的亲子沟通渠道,可记住以下这3点:▼

记住自己的“角色定位”

不当“法官”,学做“律师”:孩子有什么问题,不要迫不及待地当起“法官”,判定错误并且实施惩罚,而是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不当“裁判”,学做“啦啦队”: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拉拉队”的支持力量,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需要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就很重要了。成为孩子的“镜子”,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时,一定愿意转而和父母沟通。

当孩子“安全”的诉说对象

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例如用餐和休闲时,多听孩子说一说TA的“废话”,当孩子愿意说心里话的对象。

在孩子做了正确的决定或事情时,要抓住时机表扬。赞扬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决定和成功是受到重视的,同时他们的能力也得到肯定;遇到问题,不急于发火,身体力行地教给孩子如何控制情绪和压力。

清楚地告诉孩子你对TA的期望,并保持一致性,让孩子有“法”可依,这样孩子就会更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做。

和孩子保持心理距离

在做到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的同时,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空间和私人领地。

心理学上有个法则——“刺猬法则”,有研究者发现,在寒冷的冬夜,两只刺猬会抱在一起取暖,但因为没法忍受对方身上的刺而分开。多次尝试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让双方都感到舒服的距离。

这个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在亲子之间,更需要保持这样的心理距离,真正做到“亲密有间”。

好的共情、好的沟通,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也是通往孩子内心的桥梁。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更容易成功。

对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留言区跟我们分享讨论。

-TheEnd-

回复“56”查看“孩子性格与心理”相关文章回复“57”查看“学霸故事”相关文章回复“58”查看“教育纪录片”相关文章

回复“59”查看“成长养育规律”相关文章回复“60”查看“常见疾病”相关文章回复“61”查看“饮食喂养”相关文章回复“62”查看“安全用药”相关文章↓↓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