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杨虎城长女杨拯坤的革命经历

发布时间:2021-12-16 19:06:40来源:团结报文史e家

杨拯坤夫妇在北京

1941年,在西安女中上学的杨拯坤,化名周盼,在党组织的护送下从汉中西乡去了延安,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将门虎女

杨拯坤,1924年生于蒲城,是爱国将领杨虎城的长女。她的名字是父亲杨虎城给起的,取拯救乾坤之意,寄寓了将军的远大抱负和对长女的殷切希望。她与哥哥杨拯民为一母所生。母亲是罗佩兰,后积劳成疾,在杨拯坤2岁时病逝,杨拯坤由杨虎城的二夫人张蕙兰一手带大。

杨拯坤从小生活在有卫兵把守、戒备森严的官宅。她虽然衣食无忧,但觉得与世隔绝,没有小伙伴玩,时常感到孤独。后来,父亲把她送到于右任的老家三原读书,借住在父亲朋友的家里。这里除了同学多,还有好书读,叔叔家有很多苏联文学作品,使她眼界大开。在那里,杨拯坤如饥似渴地阅读,书中的一切使她受益匪浅,开始了革命人生的启蒙教育。

在学校里,班上的国文教员是共产党员,常常在课堂上抨击帝国主义列强和腐朽的封建主义,宣讲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因此,小小年纪的杨拯坤,逐渐成了“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小大人。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杨虎城被迫辞去军职,流亡海外,这也牵连到后人的安危。杨拯坤从此隐姓埋名,改名周盼,这个名字伴随了她的一生。之后,杨拯坤入西安女子中学上学。日本侵略者挑起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国难当头,13岁的杨拯坤思想进步,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南迁西乡

日寇兵临黄河,逼近潼关,西安时常遭到敌机轰炸,各学校纷纷迁往秦岭之南的汉中地区。西安女中是1938年9月迁来西乡县的。这一年,年仅15岁的杨拯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西安女中校址在西乡县南河堤的万寿宫。这里没有像样的教室,学生们就在大殿上大课,住宿也差。二妈张蕙兰怕拯坤吃苦,就从西安赶来陪读。西安女中有学生350余人,党员10多名,刚入党的杨拯坤担任支部组织委员。在杨拯坤的努力下,女中党支部先后发展了十多名党员。女中党支部也是外迁学校中革命活动最活跃的,党员带头宣传抗日,成立抗日后援会,排练文艺节目,在南河坝召开群众大会进行抗日宣传。同时,党支部还办起了民校,由杨拯坤负责,民校设有妇女识字班。参加识字班的妇女40多名,儿童20多名,每天下午学语文、算术和教唱抗日歌曲。杨拯坤还带队去农村乡镇宣传抗日,为抗日将士开展募捐。表现出色的杨拯坤,还担任过地下的中共西乡县委委员。

汉中曾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土豪劣绅反攻倒算,苏干和红军家属遭到血腥迫害,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党员被残酷杀害,汉中处于白色恐怖之下。抗战时期,汉中又是连接西北和西南的枢纽,是陪都重庆的屏障,云集不少内迁的国民党军政机关,中央陆军军校一分校和西北联大等一批大专院校,也迁到汉中,因而反动势力非常猖獗。杨拯坤因为组织抗日宣传,上了国民党肃反委员会的黑名单,随时都有被抓捕的可能。

1940年后,国民党掀起反共浪潮,局势更加险恶。从杨拯坤的安危着想,杨虎城的朋友主张她赶快离开汉中,去老家西安或陪都重庆。跟随杨拯坤陪读的养母张蕙兰非常明事理,她对杨拯坤说:“你爹到现在还没放出来,国民党那儿没你的路。跟你哥一样,去延安吧!顺便给你哥嫂捎些被子、衣服去,告诉他们不要想家,在那里好好干!你奶奶有我和你茂三叔照料,放心好了。”

密赴延安

1941年深秋,中共陕西省委派人到西乡,将杨拯坤秘密护送到延安。在延安,杨拯坤先后在西北局、中央调查局及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工作过。延安生活条件艰苦,吃小米、住窑洞、点油灯;但这里有真理、有光明、有真情。在党的培养下,杨拯坤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党的宣传、教育工作者。

杨拯坤在婚姻上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恋歌。她到延安后不久,便收获了爱情。她的丈夫叫王顺桐,1918年9月出生,河北乐亭人,北洋工学院毕业。七七事变后,王顺桐与姐姐王曦、大弟顺岐一起随平津爱国抗日救亡青年南下请愿团南下,并于1937年12月与姐姐王曦一同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38年4月,王顺桐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甘宁边区党委和西北局宣传部从事理论宣传工作。王顺桐数、理、化知识扎实,喜爱体育运动,在延安小有名气,想不到的是这一优势,竟成就了他们的美好婚姻。杨拯坤的兄长杨拯民与王顺桐在马列学院同班学习,他们是同学,也是患难与共的朋友。杨拯坤被党组织送到延安后,杨拯民想让妹妹再多读些书,于是就请好友王顺桐给妹妹补习数理化知识。二人由补习而相熟,直至相爱。

1942年7月7日晚,王顺桐住的窑洞里点了两盏明晃晃的汽灯,桌上则摆着陕北的大红枣。灯明枣红,一派热闹景象。这一天,杨拯坤和王顺桐成为革命伴侣。更为人们称道的是,杨拯坤后来当了边区师范的教员,她向学生们授课的“陕甘宁边区地理”的课本,恰恰是王顺桐参与编写审定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顺桐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告别妻儿,奔赴东北。1948年秋,组织上考虑到杨拯坤的特殊情况,将王顺桐从东北调回延安,安排在西北局宣传部工作。

革命一生

1949年5月20日,杨拯坤回到西安,与丈夫王顺桐在西安市军管会文化处工作,处长是曾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的江隆基。他们的任务是负责接收国民党在西安的书店、印刷厂等文化出版机构。当时的西安城,由于胡宗南临走前的破坏,被称之为“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马路不平”,不时还有潜伏的敌特搞破坏。

在这种工作环境下,杨拯坤和同志们一道,克服困难,完成了接收任务。接着她又参与了西北地区文化出版事业的创建与规划。经过紧张的筹备,西北军政委员会出版局成立,新华书店西北总分店开业,西北人民出版社挂牌,《西北画报》《人民西北》等期刊陆续面世。初创的西北地区文化出版事业,在王顺桐、杨拯坤等人的努力下,充满了勃勃生机。

在西安,杨拯坤经常路过父亲曾经的官邸——止园。她曾在那里渡过幼年,父亲的疼爱记忆犹新。可是,慈爱的父亲却没迎来新中国的诞生,被蒋介石暗杀于重庆。1950年1月30日,父亲和其他亲人的灵柩由重庆起灵,经武汉被护送回西安,停放在新城广场。杨拯坤主动为父亲守灵,安静地陪伴父亲。2月7日,杨拯坤含着眼泪,护送父亲等亲人的灵柩到长安县韦曲乡杜公祠安葬。

1952年,王顺桐奉调进京,任政务院文教委办公厅副主任和国务院二办教育组组长。杨拯坤也随之调入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那一时期,她负责编辑的《读者来信》及《宣传通讯》两个刊物,联系读者,贴近实际,文风活泼,深受读者欢迎。尤其是《宣传通讯》,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主阵地和广大宣传工作者的好帮手。

1956年11月,中央统战部在京召开纪念西安事变20周年座谈会,杨拯坤应邀参加了会议。会上,她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讲话,周总理对张、杨二将军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说他们是千古功臣。会后,周恩来特地接见了杨拯坤、杨拯美姐妹,询问了她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勉励她们继承父亲遗志,把新中国建设好。党对父亲的高度评价,令杨拯坤非常感动。

之后,杨拯坤调至北京市丰台区党委、北京市政府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杨拯坤进入旅游部门工作,担任过中国国际旅行社北京分社副总经理,北京旅游局党委书记、副局长等职。杨拯坤还是北京市纪委委员,第六、七、八届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妇联第四、五届执委。

杨拯坤身为名将之后,从不炫耀自己的身世,同事们一直叫她周盼。她也从不向组织讲条件,不论把她安排在哪个岗位上,她都兢兢业业地工作,总是出色地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

杨拯坤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担任北京市旅游学会会长,利用旅游平台和将军之后的身份,为祖国统一呐喊,为两岸同胞服务,直到1994年病逝,享年70岁。

(作者单位:汉中市延安精神研究会)

作者:郭松林

编辑:鲍家树赵昕

团结报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