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16 20:04:47来源:科普北京
病例说明
老王今年68岁,平时吸烟饮酒一项不少,又不爱出门动动,肚子越大,越认为是“发福了”;查体发现有高血压、糖尿病症却不在乎,“反正不痛不痒”。一天酒后,他突然胸痛憋气,含了救心丸没好转还更重了,急忙让儿子开车送去医院。
医生确诊是急性心肌梗死,立刻送抢救室吸氧、输液、心电监测、抽血、心脏超声……,医生告诉家属和本人需要立即做介入手术,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寻找病变,以开通堵塞的血管。这时老王胸痛稍有缓解,心里嘀咕再做什么治疗不就是“过度医疗”吗?根本不听医生和家属劝说。
眼看着发病后12小时内的黄金抢救窗口期就要错过,老王再次胸痛起来,很快抽搐,丧失了意识。医生护士立刻再次抢救,总算让他苏醒了过来。遗憾的是虽然经同意成功做了手术,命保住了,但因缺血频临死亡的大部分心肌已坏死,出现了室壁瘤、心衰等并发症,从此只能做点一般的体力活动,同时靠药物长期维护。
这个不幸病例说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救治,将发生急性心衰、室壁瘤、休克、心律失常、猝死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中外医学界公认,“黄金抢救窗口期”仅在12小时以内。
抢救和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尽快开通堵塞的血管,恢复心肌灌注,缩小梗死的面积;其次就是稳定斑块和血管内皮、抑制血栓发展,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因此,无论是病人或家属都必须积极配合医生争分夺秒,并且加强入院前的处理。以下是病人和家属很需要了解的医生抢救和治疗急性心梗患者的10大招数:
医生抢救和治疗急性心梗患者的10大招数
1、手术治疗即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在有急诊PCI条件的医院,对所有发病12小时以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均应进行直接PCI治疗,球囊扩张使冠状动脉再通,必要时置入支架。
2、溶栓治疗
如无急诊PCI治疗条件,患者也无溶栓治疗禁忌症,对发病12小时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应进行溶栓治疗。由于溶栓治疗后还可能再次形成新的血栓或血栓延展,因此仍宜转至有PCI条件的医院。
非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一般情况可以不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但病情发展也需要尽快决策,进行手术介入或溶栓治疗。
3.镇静止痛治疗
心梗发生后,患者紧张恐惧不安都会使病情加重,甚至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严重的心律失常危及生命,需要积极的镇静止痛治疗。小量吗啡静脉注射为最有效的镇痛剂,也可用杜冷丁。烦躁不安、精神紧张者可口服地西泮(安定)。
4.调整血容量,维持血液循环治疗
心梗发生后随时可能出现意外,因此需要在120急救及医院抢救时就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根据血压适当补液,调整血容量,维持血液循环。
5.药物综合治疗,获益更多
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同样重要,药物治疗需要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住院后医生会尽快完善系统治疗,常用的主要药物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等抗血小板药、他汀类降血脂、硝酸酯类扩血管、β受体阻滞剂、普利及沙坦类等药物,以达到抗血栓、调脂、稳定内皮和斑块、降低心肌耗氧、抑制心肌重塑,降低心脏负荷,保护心功能等目的。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作用机制和靶点、不同的用药剂量和疗程,它们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缺一不可,切忌不听医嘱随意停药。
6.抗心律失常治疗
心律失常是引起心梗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此类药物随着好转或痊愈可以停用。
7.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和泵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和泵衰竭预示着病情危重,必须立刻抢救。及时采用血管活性药物,药物反应不佳时需要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支持下行直接介入手术治疗,若因冠状动脉造影病变不适于直接介入手术治疗,需要考虑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8.通便治疗,保持大便通畅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由于卧床限制活动、止痛药物应用等,通常大便不畅。用力解大便会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猝死等严重并发症。一般入院后低盐、低脂、少量多餐,适当饮水,服用通便药物,多数患者能够保持大便通畅,如果仍然无法顺利解大便,可以用开塞露或灌肠。
9.监护和一般性治疗
监护和一般性治疗同样不能忽视,否则会因某一个“小”问题引出“大”病情,严重时危及生命。临床上我们经常会见到急性心梗患者不听医嘱,过早下床活动、去卫生间时猝死。因此,急性心梗发病后需要立即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及血压和呼吸变化。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3天后逐步过渡到坐在床旁椅子上吃饭、大小便及室内活动,一般可在2周内出院。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患者卧床时间及出院时间需酌情延长。
10.出院前评估及出院后生活与工作安排
出院前的评估及出院后的生活与工作安排,是指导康复、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心梗如再次复发,死亡风险明显增加。出院前一般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以了解心功能情况,从而估计预后,决定是否需血管重建治疗,并指导出院后的活动量。
出院后2~3个月,可酌情恢复部分工作或轻工作;之后部分患者可恢复全天工作,但要避免过劳或过度紧张。
版权声明:本文由北京医院保健医疗部及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医师、知名专家齐海梅特约供稿,如需转载,请在评论区留言。
-end-
往
期
科
普
科技资讯趣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