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聚合站 历史 文章内容

孟跃龙丨马王堆简帛札记二则

发布时间:2021-12-17 20:55:34来源:章黄国学

馬王堆簡帛札記二則

孟躍龍

(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摘要:馬王堆漢簡《十問》“鹿”,舊多釋為“麄黎”,本文認為應改釋為“黴(麋)墨”。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椯”字,傳本多做“投”,前人或釋為“拄”,本文認為可改讀為“觸”。

關鍵詞:馬王堆;《十問》;《老子》;《道德經》

1

《十問》“鹿”

馬王堆漢簡《十問》中有這樣一段話:“黃帝問於大成曰:民何失而顏色鹿,黑而蒼?民何得而腠理靡曼,鮮白有光?”簡文中“鹿貍”二字舊釋為“麄(粗)黎(黧)”,整理者認為:“貍,讀為黎,《論語·雍也》皇疏:‘犁音貍’可為旁證。黎,黑,字或作黧。”①馬繼興提出:“粗,原作鹿,乃麄字形訛。麄字同麤。麤與粗上古均精母,魚部韻。同音假借。黧,原作,乃貍字形訛。貍與黧上古音均來母紐,黧為脂部,貍為之部。故貍假為黧。”②魏啟鵬、胡翔驊觀點接近,認為“鹿”可通“麤”,“顏色麄黧”譯為“顏面粗糙皴裂。”③

前人之所以把“鹿”當作“麄”的訛字,顯然是照顧到文意,從上下文來看“麄(粗)黎(黧)”與“靡曼”對文,而“靡”與“麄(粗麤)”意思相反。但是這裡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首先是“麄(粗)黎(黧)”的說法於文獻則無徵,其次是“顏面”與“顏色”意思上略有不同,用麄(粗麤)來形容“顏色”並不合適。

今按原簡“鹿”字應為“麋”字之訛,《史記·天官書》:“冬至短極,縣土炭,炭動,鹿解角。”王念孫《讀書雜志·史記第二》“鹿角解”條:“鹿解角,念孫案鹿當從《天文志》作麋,字之誤也。夏至鹿解角,冬至麋解角,諸書皆然。《太平御覽·時序部》引《史記》亦作麋解角。”④又《呂氏春秋·仲冬紀》:“蚯蚓結,麋角解。”《禮記·月令》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四引作:“蚯蚓結,鹿角解。”⑤

簡文中的“(貍)”當通“墨”,“貍”與“墨”聲相通,《淮南子·道應》:“北息乎沉墨之鄉。”《論衡·道虛》“墨”作“薶”。如此,“麋(鹿)貍”可讀為“麋墨”,文獻中也寫作“黴墨”、“黴黑”。

“麋墨”見於典籍,《論衡·感類篇》:“晉文反國,命徹麋墨,舅犯心感,辭位歸家。”吳承仕《論衡校錄》:“《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云:‘文公反國,至河,令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後之。咎犯聞而夜哭,再拜而辭。’此云‘麋墨’者,‘麋’假為‘黴’,麋、黴同部,聲近。《淮南子·說山篇》云:‘文公棄荏席,後黴黑,咎犯辭歸。’‘麋墨’即‘黴黑’也。”⑥今按吳說極是。“麋墨”又作“黴墨”,亦見於《淮南子》。《淮南子·脩務訓》:“鶴跱而不食,晝吟宵哭,面若死灰,顏色黴墨,涕液交集,以見秦王。”其中“顏色黴墨”一句正與簡文相合。

上文提到,“麋(鹿)墨(貍)”與“靡曼”對文。靡字上古明母歌部,曼字上古明母元部,二字音相近。與之相應,麋(黴)上古明母脂部,墨上古明母職部,兩字音近義通。《廣雅·釋詁三》:“黴,䆀,敗也。”王念孫《疏證》:“《説文》:‘黴,物中久雨青黑也。’《淮南子·脩務訓》云:‘堯瘦臞,舜黴黑。’《楚辭·九歎》云:‘顔黴黧以沮敗兮。’”⑦又“䆀者,《列子·黃帝篇》‘肌色皯黣’,釋文云:‘黣,音每。《埤倉》作“䆀”,謂禾傷雨而生黑斑也。’‘䆀’與‘黣‘同,今人猶謂物傷溼生斑爲‘䆀’,聲如‘梅’。物傷溼則敗,故‘䆀’又訓爲‘敗’。《釋名》云:‘葬不如禮曰埋。埋,痗也,趨使腐朽而已也。’‘痗’與‘䆀’聲義相近。昭十四年《左傳》云:‘貪以敗官爲墨。’‘墨’與‘䆀’聲義亦相近也。”⑧

按王念孫說確不可易,今試補證之。墨與痗音義相通,《釋名·釋書契》:“墨,痗也,似物痗墨也。”“痗墨”猶“黴墨”。“䆀”字本又作“”,《列子·黃帝》:“黃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五戴己,養正命,娛耳目,供鼻口,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唐殷敬順撰、宋陳景元補《列子釋文》云:“肌色,一作顏色。皯,古旱反。黣音每,諸書無此字,《埤蒼》作,同音每,謂木傷雨而生黑斑點也。皯黣亦然也。”⑨《說文•皮部》:“皯,面黑氣也。”桂馥《義證》:“《通俗文》:‘面黧黑曰皯。’《集韻》:‘皯,面黑氣。’”⑩可知“肌色”本或作“顏色”,且“皯黣”與“麋墨(黴黑)”義同。《列子》中說黃帝“肌色皯黣”,或許與馬王堆簡《十問》中黃帝問大成“民何失而顏色黴墨”有一定淵源。

將“鹿”字認定為“麋”字之訛,“麋貍”讀為“黴墨”,於文獻有徵,較之舊說應當有一定優勢。

2

《老子》甲本“椯”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矢无所椯亓角,虎无所昔亓蚤,兵无所容【其刃】。”北大簡《老子》簡36作:“虎無所措其爪,兕無所椯其角,兵無所容其刃。”北大簡整理者注:“‘椯’,帛甲同,讀爲‘揣’(或即‘揣’之訛字,因‘木’、‘扌’形近易混),‘揣’有‘持’義,傳世本作‘投’。帛書、傳世本皆‘兕’句在前、‘虎’句在後,漢簡本句序與之相反。”⑪

裘錫圭、郭永秉先生指出:“‘椯’北大本同,乙本相應之字已殘去,傳本多做‘投’,遂州本作‘註’,敦煌己本、P2417、S6453、中村不折舊藏本皆作‘駐’。原整理者在‘椯’字後括注‘揣’,義似難通,今刪去。‘投其角’也難以講通。羅振玉(1923:296)謂敦煌已本之‘駐’殆‘拄’之誤。其說有理。‘駐’、‘註’、‘拄’皆从‘主’聲,‘駐’、‘註”皆可讀爲‘拄’。‘拄’有抵住、抵距一類意義。《戰國策·齊策六》:‘大冠若箕,修劍拄頤。’後一句言劍長,上抵配者之頤。《漢書·朱雲傳》:‘既論難,連拄五鹿君。’顏注:‘拄,刺也,距也。’‘兕無所拄其角’,意即兕找不到可以用角去抵的地方。”⑫

按前賢“椯”、“投”訓為“抵”正確可從,而讀為“拄”則稍顯迂曲,文獻中亦罕用“拄”作“兕”之謂語。我們懷疑,這裡的“椯”應該讀為“觸”,《說文·角部》:“觸,抵也。”有角動物多善觸,古文有徵,《易•大壯》:“羝羊觸藩,羸其角。”《淮南子·兵略訓》:“凡有血氣之蟲,含牙帶角,前爪後距,有角者觸,有齒者噬,有毒者螫,有蹏者趹。”“兕”作主語時,也常常用“觸”作謂語,揚雄《羽獵賦》:“票禽之紲踰,犀兕之牴觸,熊羆之拏攫,虎豹之凌遽。”班固《西都賦》:“窮虎奔突,狂兕觸蹷。”陳琳《為曹洪與魏太子書》:“若駭鯨之決細網,奔兕之觸魯縞,未足以喻其易。”由此可見,帛書原文讀為“兕無所觸其角”,從詞語搭配和文意上看是毫無問題的。

“觸”字古音在屋部,與“投”、“拄”等侯部字古音相近可通,不煩舉例。“椯”字古音雖在元部,乍看與“觸”字所在屋部讀音相隔懸遠,而實際上卻存在相通的條件。

“椯”從“耑”聲,出土文獻多與侯部“豆”聲字相通。包山簡24:“䢵司馬豫之州加公李逗、里公隋得受(期)。”“李逗”,簡22作“瑞”,簡30作“偳”。⑬“豆”字古音在侯部,諧聲“短”字在元部。《說文·矢部》:“有所長短,以矢為正。从矢,豆聲。”上博簡《鮑叔牙》簡3:“畝纆(短),田纆長。”⑭上博簡《亙先》簡9:“先又(有)耑(短),安(焉)有長。”⑮郭店簡《老子》甲組簡16:“長耑之相型(形)也。”⑯傳世本《老子》第二章作:“長短相形。”北大簡《老子》:“梪而允之,不可長葆。”整理者注:“‘梪’,郭簡作‘湍’,帛乙本作‘’,傳世本多作‘揣’。”⑰章太炎《文始》:“引申為凡短之稱,孳乳為短,有所長短,以矢為正,從矢,豆聲。然則短音本如,今入寒部者,猶疃從童聲亦入寒部也。蓋周時音已轉矣。”⑱

“豆”聲與“觸”所從“蜀”聲相通,郭店簡《老子》甲組簡1-2:“三言以為不足,或命之或豆。”⑲北大簡《老子》簡169作:“此參言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⑳王弼本《老子》第十九章:“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清華簡《繫年》簡45-46:“鄭人北門之管於秦之戍人。”“”讀為“屬”。㉑

“蜀”聲字亦間與月部字相通。《釋名·釋疾病》:“贅,屬也。橫生一肉,屬著體也。”《釋名》皆為聲訓,則“贅”“屬”二字古音必相近。《孟子·梁惠王》:“太王屬其耆老而告之曰。”《尚書大傳》:“太王亶父贅其耆老而問之。”“屬”、“贅”異文,“贅”為月部字。又《詩經·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東。”毛傳:“三心五噣。”孔穎達疏:“噣者,《元命苞》云:‘柳五星。’《釋天》云:‘咮謂之柳。’《天文志》曰:‘柳謂鳥喙。’”《集韻·候韻》“鬪”小韻:“噣,或作喙。”《周易·說卦》:“為黔喙之屬。”《釋文》:“喙,況廢反。徐丁遘反。”黃侃曰:“喙讀‘丁遘’,聲仍可通,獨韻部遠耳。然《說文》‘噣’、‘喙’相次,又取聲有最,侯曷亦非絕不相通。”㉒“噣”、“喙”異文,“喙”為月部字。

“喙”所從“彖”聲,與“耑”聲字亦通,高亨《古字通假會典》:“《莊子·達生》:‘死得於腞楯之上。’《禮記·雜記上》:‘大夫士死於道,大夫載以輲車。’腞即輲,載尸之車。”㉓《廣雅·釋詁二》:“喘、喙,息也。”王念孫《疏證》:“《廣雅》‘喘’‘喙’俱訓為‘息’。喙息,猶喘息也。……凡病而短氣亦謂之喙。《晉語》‘余病喙矣’韋昭注云:‘喙,短氣貌。’是也。懼而短氣亦謂之喙。宋玉《高唐賦》云:‘虎豹豺兕,失氣恐喙。’是也。義與‘喙息’之‘喙’竝相近。”㉔喘、喙音義相通,以“短”為訓。

總而言之,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北大簡《老子》的“椯”字讀為“觸”,詞語搭配較為合理,語音上也不存在障礙,似可備一說,故不揣鄙陋,以藉此求教於大方。

文章來源:《文獻語言學》第十三輯

中華書局2021年

向上滑动查看注释

①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肆)》,第145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②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第880頁,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

③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簡牘集成》(第17冊)第1214頁,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5年。

④(清)王念孫:《讀書雜志》,第94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⑤(唐)虞世南撰:《北堂書鈔》,《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9冊,第805頁,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年。

⑥(東漢)王充著黃暉撰:《論衡校釋》,第800頁,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⑦(清)王念孫:《廣雅疏證》,第9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⑧(清)王念孫:《廣雅疏證》,第91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⑨楊伯峻撰:《列子集釋》,第39頁,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⑩(清)丁福保編纂:《說文解字詁林》,第3607頁,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⑪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釋文注釋第129頁注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⑫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第20頁,中華書局,2014年。

⑬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第18、19頁,文物出版社,1991年。

⑭何有祖:《上博五〈鮑叔牙与隰朋之諫〉試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0;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第780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⑮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釋文考釋第295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⑯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釋文注釋第112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⑰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釋文注釋第147頁注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⑱章太炎:《文始》第330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⑲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釋文注釋第111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⑳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第152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㉑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釋文注釋第155頁,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

㉒黃侃:《經籍舊音辨證箋識》,吳承仕《經籍舊音辨證》第265頁,中華書局,1986年。

㉓高亨:《古字通假會典》,第200頁,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㉔(清)王念孫:《廣雅疏證》,第5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作者简介

孟跃龙,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谢琰董京尘

责任编辑:向文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 2016-2021 ysjhz.com Inc.

站点统计| 举报|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影视聚合站 ( 皖ICP备1600436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