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18 13:54:11来源:章黄国学
这周六因为要考英语四六级,恰好又是王安石1000岁生日,于是全国各地的高校都掀起了一股新的造神运动——四六级保护神,介甫Jeff:
(中国传媒大学附近)
(目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山西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大,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等,都发现了类似的庆祝活动,王安石一时成为了顶流,目前已经登上微博热搜。)
王安石是我们熟悉的大诗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元日》几乎妇孺皆知。王安石还有一首极为著名的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除了是文学家,王安石还是著名的政治家,他为了改变北宋百年“积贫积弱”的弊端,而推行了变法。王安石变法,在历史课本上,是被当做正面来宣扬的,然在古代的时候,这场变法实际上充满了争议。更多的是负面评价,甚至曾有人指出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王安石变法推行的政策确实有不妥的地方,如青苗法,本意是为了在荒年,以较低的利息给老百姓贷款、贷粮,防止老百姓借高利贷。王安石当地方官,在地方推行的时候,很有成效。但当他将其作为一项国家政策推广的时候,就出现了麻烦,一些官员将这项推广作为了自己的政绩指标,有些人不需要借贷,他们也强制摊派,不仅普通农民,甚至一些富人也必须借,这样就可以上报朝廷,说今年青苗法普及率百分之百了。还有就是将中产之家与贫苦者绑在一起,如果借贷的贫苦者不能还贷,将由中产这些担保人负责还款,结果很多地方赶上自然灾害(熙宁七年,大旱),农民还不起,跑了,中产的家大跑不了,大量破产,返贫。《宋史·司马光传》记载:“今出钱货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恐其道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辗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青苗法后来的利率几乎跟高利贷差不多了,很多政策没有像王安石想的那样,“去重敛、宽农民”,没有减轻民众负担,反而加重了民众负担,如上面提到的青苗法推行方式的弊端,还有就是青苗法农民借的可能是种子,还款的时候要用货币,古代实物货币是有限的,国家是变得有钱了,老百姓就没钱了,再有市易法、均输法,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也损害了一些生产者的利益,还有募役法,官府雇人承担劳役,不愿服差役的,交纳一定数量的钱就行,富人肯定愿意交钱,而劳役的重担就一直落在贫苦大众身上,他们不得休息。王安石变法的初心是民不加赋税而国富,“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目标是国富,然目标是实现了,国家有钱了,前提民不加赋却没能保障,富人、平民都被搜刮,所以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老百姓与富人都不满意。并且官员们把本该全部交给国家的钱中饱私囊,借着新法贪污,更是大失民心,民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逐渐激化。民众越来越贫困,流民在大宋版图上铺卷开来,一直持续到十几年后的宋徽宗时期,流民越来越多,宋江、方腊等都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壮大的,政府为了对付他们,消耗了不少国力。
王安石为了新法的顺利推行,在任用人上,过于激进,也有失误。凡是赞成变法的就用,不赞成的就贬谪,导致很多小人钻空子——打着变法的幌子而谋求荣华富贵,其德行不怎么样,这些人就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端,蔡京就是其中之一。宋徽宗所用之小人,几乎都是当年靠着新法投机取巧上位的,也就是说王安石变法时期,提拔的“人才”,实际都成了北宋的掘墓人。
王安石的变法,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引起了党争,使得朝廷的力量在内讧中消耗。虽然司马光、苏轼等人对王安变法有所异议,但他们是君子之争。司马光,我们都熟悉,据说他小时候砸缸救了小伙伴,实际上最早的版本是司马光击“瓮”,瓮中捉鳖的“瓮”,缸是敞口的,容易爬出来,瓮是内卷口,肚大口小。长大后的司马光一直做到了宰相,他是反对变法的领袖,在王安石推行变法的时候,他反对,反对无效就去洛阳编写《资治通鉴》去了,后来权力更迭,神宗死后,即位的哲宗年幼,由高太后临朝执政,高太后一向反对新政,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就回来主持了废除新法。王安石跟司马光主要是治国理念上的争端,王安石要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为了国家有钱。虽然司马光一直反对新法,还亲手中断了王安石的新法,但他一直对王安石个人的评价很高,王安石去世后,他也没有落井下石,他建议朝廷追赠王安石为太傅,谥号为“文”。苏轼并不反对新法,他反对的是操之过急有些不妥,所以王安石掌权的时候,他不得志,而当新法被全部废除的时候,他也反对这么做,认为新法中也有可取之处,结果还是不得志,一贬再贬,王安石去世后,苏轼也没有落井下石,其《王安石赠太傅》中写道,“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这评价是极高的,在他看来,王安石不是一般人,简直是生得其所,是专门为某件大事而出现在人间的。他们君子之争,和而不同,与小人佞臣之间的低劣争斗是绝对不一样的。元祐元年,王安石,司马光相继去世。这之后,新法是什么已经不重要,治国理念不同之争演变为私利与权力的斗争,人们分成了两派,一派是靠着支持变法上台的被称为新党,即元丰党人(元丰年间,新法推行),一派打着恢复祖宗之制的为旧党,即元祐党人(元祐更始,新法被废除),统治者领导层的变动,一会支持新党,一会支持旧党,从此党争日烈,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激化。
变法滋生了贪污腐败,小人得势,国力内耗,政治内斗,这些都间接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建国才167年的帝国大厦瞬间倒塌了,一个封建王朝一般都能挺个二三百年,北宋却才一百多年,少了的那几十年,或许真的与此次变法埋下的隐患有关系吧。
早期的时候,这场变法不叫王安石变法,而叫熙宁变法,熙宁是宋神宗的年号,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所以又叫熙丰变法。后来变法失败,几十年后,北宋灭亡,进入南宋,人们总得找个理由,探究灭亡的原因,士大夫们不好直接说皇室的腐败,得找个替罪羊,就直接怪罪到了王安石身上,所以称其为王安石变法,带有贬斥王安石的意味,认为是他的瞎折腾让大宋失去了半壁江山。宋文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评价王安石变法说,国家由统一而分裂,是王安石的罪责,国家分裂而不能再统一,这是秦桧的罪责,这是将王安石与秦桧并列在一起了,“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明朝商辂《续通鉴纲目》里说靖康之变的祸乱始于宋神宗、王安石,他们的罪责不在宋徽宗、蔡京之下,“汴宋之祸,始于神宗、安石,终于徽宗、蔡京。君子原情定罪,不当置神宗、安石于徽宗、蔡京之下”。
在古代的时候,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基本都是否定的。直到清朝末年康梁变法的时候,梁启超发现王安石这样一位名相的变法,依靠的也是一个年轻的皇帝,也有一个老太后作为反对派,梁启超颇为感慨,于是写了一部为王安石翻案的著作《王荆公》,经过梁启超的倡导,王安石变法的正面形象得以宣扬,肯定的评价逐渐成为了主流。(本文选自《历史的错觉》)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九九讲故事)
作者简介
赵运涛,笔名赵九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文学系主任。主要著作《符号里的中国》(中华书局,2021年)《诗经文学的贵族时代》(东方出版社,2021年)等。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谢琰董京尘
责任编辑:陈思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