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2-29 18:09:06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
近些年,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全国高龄孕产妇比例增高,妊娠风险也较以往进一步增加。随着三孩政策出台,母婴安全也将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为此,国内学者不断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围产期母婴照护规范化体系。
其中,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助产士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海宁分院/海宁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徐鑫芬团队完成的“围产期母婴照护规范化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推广”项目日前获得第四届全国妇幼健康科技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本期,我们邀请徐鑫芬院长就相关围产期母婴照护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介绍。
妇幼健康持续改善
围产期安全仍存挑战
当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标志着妇幼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持续改善。然而,围产领域仍存在着诸多挑战。
整体来看,我国妇幼健康服务资源仍然面临着总量不足,基层服务能力薄弱,各地区、各类医院围产护理质量管理发展阶段不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围产护理人员普遍得不到系统培训,专业水平提升受限等问题。
除此以外,国内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全国0~6个月新生儿接受纯母乳喂养率不足30%(数据来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19年发布的《中国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调查报告》),胎龄超过25周的存活儿中有50%~70%面临着发育问题。
构建围产期母婴照护规范化体系并推广应用,是应对母婴照护需求和母婴照护水平不匹配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徐鑫芬及项目团队自2010年起,探索建立围产期母婴照护工作的规范化体系,并将一系列成果逐渐推广至临床。
据介绍,整个体系主要包括围产期母亲照护、围产期婴儿照护和照护人员职业规范化发展三个方面。
促进自然分娩
提升产妇体验
分娩是整个妊娠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自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后,大众对于分娩有了更加理性的思考。很多人不再盲目选择剖宫产。分娩理念的改变,使得照护需求进一步增加。
徐鑫芬介绍,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助产士分会和促进自然分娩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并于2020年发布了《正常分娩临床实践指南》(简称《指南》),对妊娠37~41周孕产妇的自然分娩助产工作进行指导。
《指南》对在三个产程中,助产人员如何做好评估、一般照护、专科照护,以及并发症防护等方面予以具体介绍。
例如,在第二产程中,应给予产妇鼓励性语言,避免使用负性词汇,鼓励产妇使用自认为舒服的体位。在第二产程并发症防治方面,《指南》强调要防止会阴严重撕裂伤。适时适度保护会阴,控制胎头娩出速度,不急于娩出胎儿肩部,避免外力腹部加压等均可有效防止会阴被严重撕裂。
《指南》明确,在分娩过程管理中,要坚持以母婴为中心,为产妇、胎儿和新生儿提供最佳的产程和分娩支持。与此同时,《指南》还提出通过非药物分娩镇痛技术缓解疼痛、晚扎脐带等适宜技术。
为配合体系的推广应用,项目团队还将相关理念和技术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河北省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等32家医院进行推广。
数据显示:在围产期母亲照护方面,有51万余名产妇在第一产程中使用个性化非药物分娩镇痛适宜技术,有37万余名产妇在第二产程中使用个性化体位分娩。各医院会阴侧切率均有下降或者维持在低侧切率水平,下降幅度最高达71.8%。
加强新生儿早期保健
提高母乳喂养率
科学、规范的新生儿出生后即刻护理和危重症急救,可有效降低新生儿住院率和死亡率,提高纯母乳喂养率,保障新生儿生命健康水平。
基于早产儿生理特点及“袋鼠护理”(一种将婴儿裸露皮肤趴在父母胸前,使两者皮肤相互接触的护理方式)在国内的实施现状,近些年,徐鑫芬团队也开展了针对早产儿实施早接触的实践探索,为临床建立更合理和适宜的照护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母乳喂养方面,早有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可改善早产儿脑功能,促进大脑早期发育和认知功能提升。
项目团队就国内外泌乳启动延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泌乳启动延迟的危害、影响泌乳启动延迟的因素,以及促进泌乳启动的干预措施三方面进行阐述,为围产期母乳喂养决策提供证据支持。
徐鑫芬介绍,项目团队在研究中发现:
○早产产妇产后早期持续使用医用吸乳器,能有效促进乳汁分泌,缩短泌乳启动时间,产后14天泌乳量显著增加;
○以肝胃经穴位为主进行按摩,对产后产妇泌乳的Ⅱ期启动有促进作用,有助于防止因产妇泌乳Ⅱ期启动延迟导致的产后缺乳;
○浓度为25%~75%的蜂蜡能加速乳头损伤模型愈合,这为临床治疗乳头损伤以支持母乳喂养提供了经济有效的新思路。
要使早产儿在医院内获得足够的母乳暴露,保障捐赠母乳,就需要设立早产儿母乳库,并建立早产儿母乳库管理规范。基于一系列前期研究,项目团队制定了《早产儿母乳库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团体标准,并于2020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在30余家技术应用推广医院中,有24家医院的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开展率超过90%。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的首次成功母乳喂养率大幅提升,低血糖和低体温发生率进一步降低。产妇住院期间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均在80%以上。“袋鼠护理”共计成功开展约4.5万例。
关注职业规范
增强照护人员服务能力
围产期母婴照护规范化体系的建立和推广,离不开高质量照护人员的具体执行。在提升照护人员工作能力和保障工作安全方面,徐鑫芬团队将主要关注点放在助产士门诊服务能力和职业防护两个方面。
助产士门诊是一种新的助产服务模式,目前在国内尚缺乏开展基础和经验。
为此,作为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助产士分会主任委员,徐鑫芬组织全国专家编写了助产士门诊临床实践指南,旨在规范助产士门诊建设和管理,对助产士门诊的环境要求、人员资质及能力、门诊工作内容等做出具体指导,助力门诊助产士为孕产妇提供高质量的产前、产时、产后连续服务。
“此外,我们还制定了助产士职业防护指南,内容涵盖职业暴露定义、流行病学特征、高危因素、防护措施、暴露后处理流程等,对推动我国助产士职业防护工作的规范化,有效减少职业暴露及降低其带来的伤害具有重要意义。”徐鑫芬说。
在整个体系建设期内,徐鑫芬团队共建立5项指南和标准,获得1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支持,发明3项专利,获得5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10篇。项目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参加者达4300名。
“接下来,我们将一如既往,进一步完善相关体系,为推进国内围产期保健工作的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和培养紧缺人才,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育的向往和实现健康孕育、安全分娩做出贡献。”徐鑫芬表示。
本文原刊于12月22日《健康报》“医视野·实践”版。
文:健康报记者夏海波
编辑制作:夏海波
审核:方彤
近期好文
速读
国奖
/▲/▲/▲/▲/▲
说法
治疗
观点
活动